韋德豪
摘 要:華文化,源遠流長。德孝文化是我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一個人高尚品德的表現,從一個人的德孝文化內涵中可以看出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禮儀。音樂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音樂倫理精神的體現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進程。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趨向于功利化,人們評價事物的標準逐漸被利益化,造成個人情感意識淡薄,音樂德孝文化和倫理價值觀也逐漸淡化。面對當代音樂作品中德孝文化與倫理價值的缺失現狀,探究倫理價值體系重構理念下用音樂載體傳承德孝文化的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倫理價值 音樂 德孝文化
引 言
當我們面對一個事物的時候,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有很多,首要的問題就應該是:我為什么要關注這樣一個事物?關注它,可以帶給我們什么?我們可以賦予它什么?能否進行能量交換?音樂現象也是如此,它憑借什么“姿態(tài)”要我們去關注它?意義何在?價值何在?當我們結束一部音樂作品的聆聽,我們不禁自問,這部作品的價值究竟體現在哪里?上述問題一直在我們的頭腦之中盤旋著。價值論作為音樂美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關系著音樂價值本身的構成、價值的實現和音樂價值的判斷等重要命題。中世紀經院哲學家圣奧古斯丁提出過一個音樂美學中的根本問題:是因為它美,我們才喜歡它,還是因為我們喜歡它,它才是美的?是被作用還是作用于?音樂的價值究竟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這一系列與價值相關的問題都需要我們深入地思考。
一、中國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歷史沿革
中國音樂文化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時代祖先就已經創(chuàng)作出音樂。原始的音樂由勞動得來,體現了人們的辛勤勞動生活,而且當時的音樂常與詩歌、舞蹈相互結合在一起。到夏禹的時候出現了奴隸社會,社會上有了階級之分,音樂也有了一定的影響,音樂藝術逐漸注入了階級的意識。如夏代的代表性樂舞《大夏》,是歌頌當代統(tǒng)治者本身的,從基本的樂器方面都可以看出來階級的區(qū)分。在奴隸制度發(fā)展的鼎盛時期西周,西周統(tǒng)治者的階級之分更加明顯,當時的音樂就有貴賤等級之分。西周的宮庭音樂大體可分為六代之樂、雅樂、頌樂、房中樂和四夷之樂等幾種,其內容大多是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這種史詩性的,帶有神秘色彩。我國歷史上有明文記載最早的大學教育中的音樂被稱為六樂,即《云門》《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音樂的內容就相對豐富一些,具有普通的勞動歌曲和愛情歌曲,如《詩經》,還有揭露農民的痛苦生活的,如《七月》,另外還有一些諷刺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如《代檀》等。秦漢時開始出現由大量樂工演奏的音樂——“樂府”。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傳統(tǒng)音樂文化代表性樂器古琴趨于成熟,代表作有《琴操》《廣陵散》等;隋唐時期出現燕樂,繼承了相和大曲的傳統(tǒng),融會了九部樂中各族音樂的精華;元代出現了戲曲藝術,如《唱論》《中原音韻》等;明清時期,資本主義出現,音樂內容更具世俗化,其中明代的民間小曲內容豐富、影響深遠。近現代時期,音樂文化的發(fā)展以民主、科學為主流。在革命時期,革命民歌有《洪秀全起義》《堅持到底》等。清末民初的學堂民歌以宣傳愛國主義、科學文明為內容,如《中國男兒》《體操-兵操》等?,F代音樂中,中國的音樂以更加開放的態(tài)度歡迎不同的音樂形式在中國落地生根,具有代表性的藝術歌曲有《公仆贊》《木蘭從軍》等。這些在音樂的創(chuàng)作中融入古代音樂中的優(yōu)秀德孝文化成為音樂中的經典,呈現出符合當世審美觀念以及倫理價值的特點,對德孝文化的繼承以及精神重構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二、價值本身
關于價值的問題,茅原在《未完成音樂美學》中運用了馬克思經濟學的原理闡述了商品的價值問題,并過渡到音樂的價值問題。“如果一個使用價值不用勞動也能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就不會有交換價值,雖然作為使用價值,它仍是具有它的自然效用。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一物沒有使用價值,沒有勞動這樣一個自然的承擔者,它也就沒有交換價值。”就是說,普通的聲音、樂音沒有使用價值,就是因為普通的聲音、樂音不含有消耗的平均社會必要的勞動量。因為商品的有用性是由其先天屬性決定的,而精神產品的有用性依賴于功能屬性存在。所以,音樂這樣一種精神性的產品不能離開其產生的社會,不能離開創(chuàng)造它的人,缺乏任何一種條件都不能保證其功能屬性的實現。當然,探討某音樂價值的時候,要結合自然屬性和功能屬性即社會性進行綜合衡量。目前,音樂學界也有很多人不承認音樂功能屬性,只承認音樂的自然屬性。凡是與人有關、與功能有關的,都不是真正的藝術價值。只有在完全自有的狀態(tài)下進行創(chuàng)作、審美,才是真正的藝術,不能包含任何的功利性。當然這種觀念是受德國哲學家康德“審美無功利”觀念的影響,所以,按照此種觀念,音樂的價值僅僅存在于音樂自身,無關乎人的價值判斷。在西方的美學研究中,民間音樂是不在研究范圍之內的,因為民間音樂具有功能性。
三、價值判斷的標準
音樂價值評判的相對性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對于人來說,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各有所需。人評判事物的標準在不同的時期會有所變化。隨著欣賞者以及所處環(huán)境的變化,自身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也會隨之產生相應的變化。對音樂這種精神性食糧的要求和標準亦會有所變化。這種變化不會單純地局限在某一地區(qū)、某一民族、某一國家,在世界范圍內的不同文化范圍內,對音樂的價值標準也是不同的。世界范圍內曾一度出現了歐洲價值中心論,認為全世界的音樂都應該按照歐洲的標準進行評判。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歐洲人和東方組多地區(qū)飲食的習慣都不一樣,西方人喜歡用刀叉,中國人喜歡用筷子;西方人喜歡三明治和面包,中國人喜歡吃油條和饃饃,難道就一定認為西方的飲食比中國的飲食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嗎?這是針對大范圍的價值標準的討論。即便是在某一特定的范圍內,對音樂價值的評價標準也應該區(qū)別對待。
四、結語
音樂價值的“供”和人之“需”都應該是多層次的,而價值本身是客觀與主觀的統(tǒng)一,音樂作品在創(chuàng)作中包含有客觀的反映,有其客觀性的一面,在對客觀因素抽象、表達的過程中加入了創(chuàng)作主體的感情運動,所以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體。音樂的價值應該具有更深層的意涵,是歷史與當下、雅與俗、大眾娛樂與深層解讀的辯證統(tǒng)一,是系統(tǒng)化、立體、多向的辯證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 王小琴.音樂倫理在社會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33(S3):298-299.
[2] 吳寄斯.中國近代音樂發(fā)展史問題探究——評《中國近代音樂史(1840-1949)》[J].中國教育學刊,2015(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