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姍姍
如花美眷,最需以那姹紫嫣紅來襯。美人與花,從來都相依相伴。
古時的女兒家,供花、賞花、戴花、簪花,對人世間的一切花草都有無盡的綿綿情意。無論是頭上青絲抑或深衣華裳,都少不了一派花團錦簇。而“蓮”,便是其中一項不可或缺的存在。
蓮花,在《爾雅》中就有“荷,芙蕖。其實蓮”的記載,古名芙蕖或芙蓉。三國時期才子曹植在他的《芙蓉賦》里曾日:“覽百卉之英茂,無斯華之獨靈?!睒O盡贊嘆蓮花的靈氣獨具。而蓮花紋飾開始頻繁出現(xiàn)在古代女子的配飾中,則是由唐代而興盛的。
女子尤愛飾蓮花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边@里釋迦佛信手而拈的花即是蓮花。自佛教傳入我國,便以蓮為標志,代表凈土、象征純潔,寓意吉祥。尤其在南北朝至唐代,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蓮花紋飾也在女子的日常穿戴中大范圍流行開來。仿佛只要在發(fā)間鬢角插上一朵蓮,便也能如同迦葉那般花開見佛、明心見性。
到了唐代晚期,開始時興一種“蓮花冠”。其原是道士的裝束,后逐漸演變?yōu)榕韵矏鄣臅r髦款式,并一直流行到宋代。高檔的蓮花冠用纖細的金銀絲編織而成,也有些用潔白瑩潤的象牙或骨角雕琢而成。它好似鮮活的蓮花一樣清凈無暇。
蓮,作為釋道題材的載體用于金銀首飾,在遼代稍用于妝點金冠,但終究不曾蔚為風氣。至明代方大為盛行?;蛟S是由于人們對佛法教理的崇敬,又或者是對修道成仙的獵奇心理,佛教及道教造像上的一些元素成為日常裝飾,走入世俗生活,成為貴族婦女發(fā)間頸項的華麗裝飾與精神寄托。
明代女子的盛裝是用各種首飾把滿頭裝飾得幾乎不露發(fā),各式簪釵的命名也多著眼于它的插戴位置。最常見的是坐蓮佛像挑心。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到明代時已大為盛行,而其造型來源更可能是觀音寶冠上面的化佛。蘭州市白衣寺塔曾出土一件金鑲寶珠玉魚籃觀音挑心,是末代肅王妃熊氏施于白衣寺之物。此件挑心以金為托座,內(nèi)嵌白玉鏤為蓮瓣式背光,做成鏤空地子,上面碾作手提魚籃的觀音,背光邊緣鏤雕卷草。金累絲做成蓮臺,兩邊以蓮莖、蓮葉和五朵蓮花伸展內(nèi)合抱為托座,五顆紅寶石嵌作花蕊。又用細金絲做成彈簧式的螺絲,其上分別穿綴四顆珍珠,可隨佩戴者走動而晃動。
遙想當年肅王妃輕踱慢行,裙擺微揚。那簪于發(fā)髻中心的觀音挑心,似乎真正是頂禮膜拜。而周圍幾顆累絲上的珍珠隨步履輕搖慢晃,卻為那端莊凝重的時刻增添了一抹靈動和跳脫。
蓮花挑心在佛教題材的取用,除了以常見的蓮座出現(xiàn)外,還有一種是拱托帶有密宗象征意含的梵文種字。其意義多在于祈福、消災、免難。道教神仙一類最常見的是西王母,多同追求長壽,祈福祝壽聯(lián)系在一起。
另外較受女子們喜愛的是單純以蓮為主題的簪花。北京明代萬貴墓出土的一枝金鑲寶蓮花項簪,造型為一朵重瓣蓮花。用金片卷成圓管,把蓮花舉為三層,紅藍兩色寶石一一鑲嵌花瓣。一顆黃寶石即明人所謂“酒黃”嵌在當心以為花蕊。金銀與寶石完美烘托映帶,使得光和色在相互映襯之下愈發(fā)生動和諧。
一池春水滿池嬌
水光瀲滟拂過湖邊的行柳,湖面淡淡蒙上一層翠青的薄煙,這正是花盛芳濃的好時節(jié)。
遼金時期有一項活動叫“春捺缽”,是在每年春季利用訓練有素的海東青到水泊之地捕捉天鵝和大雁。這是由皇帝帶領群臣參加的大型狩獵儀式。隨之產(chǎn)生了專門表達這一場景的配飾,喚作“春水”。其多為白玉制作,也有瑪瑙金銀。具體表現(xiàn)為海東青啄天鵝,而天鵝常常躲藏于荷葉下、蓮花旁,頗具寫實意趣。及至元代,還出現(xiàn)了一類無海東青形象,僅有“雁穿荷蓮”的簡化式春水玉??梢姳狈缴贁?shù)民族對于江南荷塘里的逶迤風光是藏有一段感情的。明代時這種玉器開始衰落,漢族統(tǒng)治者沒有游牧民族的生活經(jīng)歷,具有北國風情的海東青形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適應漢人審美寓意的物化形象。
夏日徐風中亭亭而立的芙蕖,需得有知它懂它的人來賞,方不負這一季漫長的守望。此時出現(xiàn)了一種以水鄉(xiāng)花烏式圖占主導地位的藝術(shù)表達,并被人們賜予了一個旖旎的稱謂:“滿池嬌”。
浙江臨海明王士琦墓出土過三對金荷葉小插。簪首系用兩枚金片作底襯,一枚剪作荷葉,一枚剪作荷花。系結(jié)荷花與葉的一根金絲由后至前穿過來擎出一莖花萼,七枚花瓣焊在周圍組成一朵怒放的荷花。
此外常州明墓出土一對金穿玉式荷葉銀腳簪。兩只金蟾蜍分別伏臥于兩片荷葉上。蟾蜍體態(tài)肥碩,雙目圓瞪,狀似為捕食伺機而動,躍躍之勢栩栩欲活。不禁想,彼時是何樣女子將它們別于發(fā)上雙鬢?無論赴宴踏青還是見客會友,都襯出了女兒家的青絲如墨,透著一股歡悅的情緒,把那云鬢與花顏映襯得格外綺美嬌艷。
女子天性愛美,古代的美人們創(chuàng)造了繁縟豐富的發(fā)上飾物。那些或插或束于青絲上的華勝金冠、簪、釵、步搖,陪伴古時女兒家們從及笄成年到盛裝出嫁,見證了她們?nèi)松忻恳粋€重要時刻,是舊日女子生命成長的一種印證。而蓮花于發(fā)上每個細小處的眷顧,令女子的三千青絲憑添了一份清凈和端麗。這些于發(fā)上閃閃發(fā)光的飾物,無聲地嫵媚了千載光陰,如同時間長河里細細的金砂。即使年華流逝,也不曾泯滅了它的光芒,以及它所蘊涵的女兒心事與溫柔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