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清
摘 要:課堂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可以說是課堂教學的前奏,應該是以多姿多彩的形式進行呈現(xiàn)。合理的導入課堂教學的內容,不但可以“未成曲調先有情”,還可以緊緊地抓住學生的眼球,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并能夠有效的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并且可以使其它課堂教學內容的延續(xù)思維被消除,使他們可以快速的進入到新課學習的狀態(tài)當中,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活動的質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合理導入 提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6-0-01
課堂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的前奏,如同一出戲的“序幕”。合理的導入課堂教學的內容,不但可以“未成曲調先有情”,還可以緊緊地抓住學生的眼球,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并能夠有效的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并且可以使其它課堂教學內容的延續(xù)思維被消除,使他們可以快速的進入到新課學習的狀態(tài)當中,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活動的質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相反,則會使學生出現(xiàn)厭煩的心理活動,在學習上缺少積極性,導致教學的最終結果產(chǎn)生主次混亂,重點、難點不分的問題。基于此,本人根據(jù)自身在教學方面的實踐經(jīng)驗,對初中語文課教學的合理導入,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
一、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開門見山導入新課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如我在講《首屆諾貝爾獎頒發(fā)》,開始把課題寫在黑板上,開門見山引入:諾貝爾獎,曾經(jīng)是許多國人心中的一個“結”。每年到了“諾貝爾獎”發(fā)布的時候,總會有許多人翹首以盼,希望中國人能有所斬獲。那么在2015年10月是誰實現(xiàn)了國人這一愿望?——屠呦呦。等學生分析出來后就可以順勢引入:那么“諾貝爾獎”由何而來?最先獲獎者是誰?首屆諾貝爾獎是什么時候頒發(fā)的呢?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首屆諾貝爾獎頒發(fā)》將會告訴你們這些問題的答案。
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語文教學中,導入語選取哪種基調和感情色彩,要因文而異。初中語文課本所選文章大都是充滿激情 、聲情并茂、文質兼美、給人啟迪的佳作名篇 。教師在設計導語時,既要考慮知識的傳授外,又要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以創(chuàng)設一種氛圍,使學生人情 、移情、冶情 ,讓他們帶著的情感步入課文的意境。
例如,我在上舒婷的《祖國啊,親愛的祖國》一文時,由教師誦讀毛澤東的《沁園春? 雪》(配樂)導入,由此把學生引入到愛國的情境中,再引出今天要學習的新課文。
三、多媒體導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將新課內容導入到課堂當中,可以使學生在愉悅的教學氛圍當中對新的課程產(chǎn)生興趣。
如我在講解《臺階》這一課文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對《我的老父親》這首歌曲進行欣賞,之后運用多媒體的方式,展示出一組與父親相關的油畫,并做出這樣的提問,若是你看到畫面當中,那張飽經(jīng)滄桑的面容,以及充滿期待的雙眼,你會想到哪些?這一組震撼人心的畫面再配上歌手深情、凄婉的演唱,使課堂氣氛得到渲染,并能夠激發(fā)出學生最熱忱的情感。在課堂上,學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到文本內容當中,從而快速的把握父親形象的特征,使其理解、尊敬及熱愛父輩的情感,獲得有效的培養(yǎng)。
在講解朱自清《春》的時候,我運用多媒體課件的方式,呈現(xiàn)出春天的畫面,進而導入本節(jié)課所學的主要內容:春風輕輕吹動,使得春天的小草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春風和煦,輕柔的柳條隨風擺動,春花燦爛競相開放,春雨無聲卻滋養(yǎng)著大地,一群孩子在春天里盡情的玩鬧,那一只只飛翔的風箏,正是他們放飛的夢想。欣賞完圖片,教師接著說:同學們,這便春天——“孕育生命”的一個季節(jié),也是播種希望、綻放美麗的季節(jié)。今天我們大家便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由于這篇課文是一篇優(yōu)美的借景抒情散文,所以運用該類方式非常恰當,在該情境之下,可以極大的激發(fā)出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并融入到具體的場景中,使他們在對“美”進行欣賞與享受的同時,對課文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四、講故事導入新課
故事對于學生來說有著一種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導入,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極快。
例如我在講解《斑羚飛渡》的時候,就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輕松的完成新課的導入:“當一場特大的森林火災發(fā)生的時候,螞蟻家族必須要進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遷徙運動。面對著熊熊燃燒的火焰,大小不一的螞蟻迅速的團結成一個球狀體,為了那一線生存的希望,它們奮不顧身的沖向了火海當中。隨著一陣噼啪聲響,最外層的螞蟻被大火吞噬燒焦,但是這蘊含著生命的球狀體,依然向前堅定不移地滾動著,噼啪之聲越來越大,而螞蟻團卻在變小,最后可以沖出火海的螞蟻,僅僅剩下一小團。這是一個讓人非常感動的螞蟻故事,我們不能說處在螞蟻外邊的螞蟻的舉動有多么的高尚,但或許這就是一種所謂的適者生存的本能,但有一個事實卻真實存在,就是這些螞蟻普遍都有著舍己為人的精神狀態(tài)。不但小小的螞蟻可以做出這樣的舉動。就連溫順的斑羚也可以做出同樣的壯舉。那么辦斑羚是怎么來做這一壯舉的呢?下面就請同學和我來一起學習沈石溪的《斑羚飛渡》。
五、設置懸念導入新課
通過懸念設置的方式導入新課,也就是設置在課前、課后設置相應的問題,使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營造出“欲知又止,懸而未結”的情境,之后進行新課的教學。此類方式的重點在于激發(fā)出學生的求知欲與的好奇心,使他們一上課便形成認知上的沖突與矛盾,使得教學活動,可以令學生心弦緊扣,同時提出具有懸念性的問題,從而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學習情境。
例如教讀《列夫﹒托爾斯泰》一文,多媒體課件出示托爾斯泰的畫像,導入:“他是誰?——列夫﹒托爾斯泰!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贏得了世界廣大讀者的廣泛關注。對于他,我們一直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現(xiàn)在單單看他的畫像,你覺得他應該是個怎樣的人?當學生為懸念所吸引,積極尋找答案后,我再設置第二懸念:大家心目中的這一人物形象,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樣用妙趣橫生的文筆描繪出世界級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的?請你們跟隨作者的筆端,來解讀托爾斯泰那雙智慧的眼鏡,進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通過懸念的設置、問題的提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后面的課堂教學水到渠成,達到教學目的。
總之,導入作為課堂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應該是多姿多彩的。盧梭在《愛彌兒》中說過 :“教育的藝術 ,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彼詿o論如何設計,都要以學生為主體,切合學生發(fā)展實際;要與所講的內容緊密聯(lián)系,相互銜接,同時加強師生間的相互交流,從而提升初中語文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