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彈理論的探究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當時的核大國對氫彈的研究是絕對保密的,要想從報紙或者雜志上找到關于氫彈一星半點資料完全不可能。因此,要在短期內實現(xiàn)氫彈研制理論上的突破,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為了盡快研制出中國自己的氫彈,于敏和同事們知難而進,晝夜奮戰(zhàn)。有好長一段時間,他們始終找不到氫彈原理的突破口。轉折發(fā)生在1965年9月,一場創(chuàng)造歷史的上海“百日會戰(zhàn)”最終打破僵局。在這次持續(xù)3個多月的科研攻關中,于敏帶領同事們發(fā)現(xiàn)了實現(xiàn)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途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5個多月后,中國第一顆氫彈試驗圓滿成功。當年,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曾有不少人替于敏感到惋惜。于敏卻從未后悔。童年亡國奴的屈辱生活給他留下了慘痛的記憶。他說,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yè)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選自《人民日報》2019年1月17日)
素材解讀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中國核研究事業(yè)在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這也離不開于敏的一份力量。步入氫彈理論研究領域,于敏遇到了巨大的困難與挑戰(zhàn),不言放棄使他笑到了最后,也讓我們看到了一顆赤子之心。
適用話題
科研 奮戰(zhàn) 堅守 報國
名言鏈接
1.我自幼對民族所受欺壓有切膚之痛,為了祖國的安全,我愿意為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貢獻自己的一切。
2.雖然我搞了一輩子的核武器,但我極力反對使用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