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常常把語言知識和應試技巧放在首位,似乎閱讀的目的僅僅只是借助所讀文本教授新單詞、詞組和句型,學生閱讀能力的訓練限于理解文本淺層涵義和掌握主旨大意。但這顯然是與新課標背道而馳的。
許多教師拿到閱讀材料進行備課時,首先瀏覽大意,然后就開始圈語言點。這樣備課不能說不認真,但這種膚淺的材料解讀帶來的是淺層次的材料處理;如此一來,學生沒有接收到任何智力上的挑戰(zhàn)和情感上的互動,思維能力僅停留在獲取字面上顯而易見的信息。這種英語課堂,實際上是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主體。
出現(xiàn)以上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在錯誤的教學目標的指導下,許多教師備課時僅停留在文章大意,單詞和詞組,分析句子結構,設計的任務也局限于看大意、找細節(jié)、做推理。這種不到位的解讀,完全拋棄了文本的豐富內涵和語言的魅力,錯失了一次次閱讀教學的良機。
筆者認為,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在于:首先,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標,將單一的語言知識和應試技能目標轉化為適應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除了語言知識,更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技能、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
其次,教師應深入地專業(yè)地解讀文本,學會處理英語閱讀材料。簡而言之,就是要對文本進行多元化的解讀,即多視角解讀。每個閱讀文本都有著多方面的內涵,教師可從語言知識、體裁特征、閱讀技能、寫作技巧、文化意識、情感態(tài)度這六個層面,最大程度的挖掘文本的教學價值,然后再結合教學實際,側重于其中幾個視角,制定合適確切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去感知、理解、評價、創(chuàng)造。通過這樣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化的勞動,我們的閱讀教學完全可以更多元,更立體,更豐富,更有效。
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要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這意味著學生要學習材料中蘊含著的語言知識,還要能夠將這些知識運用于新的情景?;诖?,我們要以文本為載體,以能力為宗旨,把這些知識滲透于讀前、讀中和讀后活動中去,讓學生在語境中學習詞匯,在語篇中理解句意,在運用中提高語用能力。
初中階段學生接觸到的英語閱讀文本體裁豐富,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新聞報道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體裁分析視角出發(fā),引導學生熟悉不同形式的文本,幫助學生掌握不同文體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閱讀技能的培養(yǎng)是閱讀教學的重要部分,它的培養(yǎng)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應有計劃、有目的地滲透閱讀技能于閱讀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效率,發(fā)展他們查找信息,獲取信息,整合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閱讀是信息的輸入,寫作是信息的輸出,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從寫作技能視角解讀文本,關注經(jīng)典文本的立意、結構、修辭、銜接等精彩之處,把文本閱讀和寫作技巧相結合,可以實現(xiàn)遷移內化,讀寫相長,綜合提升。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發(fā)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來幫助他們學習語言,從而提供學習該民族語言的基礎。同時,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理解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影響著讀者對篇章的理解和閱讀速度。文化背景知識越豐富,就越有可能產(chǎn)生高質量的閱讀。
教師在閱讀課教學中,要注重挖掘文本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從而實現(xiàn)新課程改革強調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tǒng)一。
下面筆者選取2014年武漢市中考英語試卷C篇閱讀作為閱讀教學文本,詳細說明如何側重于不同的視角,進行教學設計。
這篇記敘文依照時間順序,先敘述了幾件父親為“我”做的小事,“我”一直把父親的付出當作理所應當,直到父親突然病重,“我”沒趕上見到父親最后一面,才悲痛悔恨,感到父愛如山,無以為報。此文章篇幅較長,360詞左右,語言真實自然,較為口語化,而作者的情感先似涓涓細流,后入滾滾洪流,掩藏在平實的敘述之下,值得細細品味。
多角度解讀文本的示例(★的顆數(shù)體現(xiàn)筆者個人在教學中的重視程度):
生詞:p a i n t b r u s h;l a u n d r y;v o w;短語:a l a w p r a c t i c e;a s w i n g s e t; c u t… s h o r t;m a k e u p; p a s s e d a w a y; g e t t o k n o w體裁分析★★★語言知識★記敘文。第一人稱敘事視角。文章按時間順序發(fā)展,可分為四個部分(開頭-發(fā)展-高潮-結尾)閱讀技能★★★★★識別文體;掌握記敘文的發(fā)展脈絡(時間順序);根據(jù)上下文猜測詞義;學會略讀把握大意,掃讀獲取信息;根據(jù)表層信息進行推測,讀懂言下之意;推斷寫作意圖寫作技能★★ 以感恩父母為主題寫一個段落情感態(tài)度★★★★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父母之愛,學會用語言和行動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文化意識 雖然語言不同,但父母之愛一樣無私偉大
教學過程及分析:
Step1 Pre-reading
1.Autonomic learning
Ask the students to translate:paintbrush;a law practice;a swing set; cut… short;laundry;vow;make up; passed away; get to know
分析:課前組織學生自主學習生詞和短語,并開展組內互查掌握情況,這一活動側重于語言知識視角,為接下來的教學掃清詞匯障礙。
2.Lead-in
Watch some video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What did the parents do for the children?Let the students discuss what parents have done for them.Then make a giving tree.
分析:讀前活動側重情感態(tài)度的引導。讓學生觀看視頻,捕捉視頻中父母為孩子們所做的小事。然后自由討論并書寫“父母為我們做了什么”,并貼在黑板上,形成一棵“奉獻樹”(Giving Tree)。 兩項活動由人及己,從外而內感知父母之愛,引出閱讀教學的文本,水到渠成。
Step2 While-reading
1.Fast reading
(1) What type of writing does the passage belong to?
(2)In what order is the passage written?
(3)Divide the passage into 4 parts.
分析:本部分從文本體裁出發(fā),要求學生判斷文體為記敘文,略讀每段第一句分析出文章按時間順序發(fā)展,了解記敘文一般分為四個部分:開頭——發(fā)展——高潮——結尾。然后讓學生依照這個模式將文章分段,概括段意,訓練概括能力。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掌握相對穩(wěn)定的,可以借鑒的體裁模式,強化學生對這些體裁的閱讀駕馭能力。
2.Detailed reading
(1)Guess the meanings of“night out with the boys”,“bobbies” in Paragraph 1.
分析:兩個猜詞義的練習將語言知識與閱讀技能結合起來。在上下文的語境中推測詞義,而不是將單詞孤立起來進行單純的詞匯教學。這樣既能提高詞匯教學的有效性,又能培養(yǎng)學生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的能力。
(2) The teacher asks the students to read Paragraph 2—4,and discuss the questions.
What did the father do for the daughter?What did the daughter do for the father?
Why did the father do so many things for his daughter?
What did the father really ask for in Paragraph 3 and 4?
Why didn’t the daughter do anything for her father?
(3)The teacher asks them to read Paragraph 6—8,and discuss:
What did the writer feel when she heard that her father was sent to hospital?
What did the writer feel when her father had passed away when she arrived?
What’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分析:該環(huán)節(jié)側重于閱讀技能和情感態(tài)度。首先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尋讀,找出表層問題的答案,準確理解具體細節(jié)。然后讓學生依次細讀各個段落,根據(jù)文本進行合理推斷,揣測言外之意,探討文中父親和女兒行為背后的情感和心理,逐步揭示父愛的偉大深沉,女兒由冷漠到悔恨的情感變化。最后學生給文章命題,是本節(jié)課的一大亮點。學生取的題目有平實準確的“Father and I”,有比喻形象的“Father’s Love is Like a Mountain”, 有值得品味的“The Silent Love”,有使人警醒的“Serve Your Father While You Can”。
整個讀中活動問題設置層次分明,邏輯嚴謹,由淺入深,有宏觀到微觀再到宏觀。教師引導學生合理推斷,分析寫作意圖,從而達到文本理解的全面化和深層化。與此同時,隨著對文本的深入透徹的理解,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了文章里沒有明說,但字里行間透露著的深沉無言的父愛,也從故事的起承轉合中感受到了女兒的心路歷程。從而實現(xiàn)了這節(jié)閱讀課的重要目標:對學生閱讀綜合能力的挑戰(zhàn)與情感態(tài)度的震撼。
Step 3 Post-reading
1.Expansion and improvement
The students can write a short paragraph to thank their parents on the notes.Then change the“Giving Tree” into a“Thanks Giving Tree”.
分析:教師借助學生情感體驗正處于高峰階段這個時機,組織學生進行與閱讀文本相同話題的寫作任務,從而達到以閱讀促進寫作,以寫作提升閱讀的目的。最后將寫好文章的小卡片貼到黑板上,“奉獻樹”(Giving Tree) 變成了“感恩樹”(Thanks Giving Tree)。板書設計巧妙,教學設計首尾呼應。
通過長期堅持對文本的多角度解讀,教師自身的閱讀教學水平將得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