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靈素
(浙江省余姚市人民醫(yī)院兒科,浙江 余姚 315400)
膿毒血癥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危急重癥,是因感染微生物病原體與宿主凝血反應、炎癥反應、免疫系統(tǒng)逐漸的相互作用,可發(fā)展成為膿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等,是導致危重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我國新生兒膿毒血癥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仍處于較高水平,對患兒生命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所以,臨床上早期有效診斷新生兒膿毒血癥以及時進行治療,對提高治愈率,減少死亡事件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是評估組織壞死和感染等炎癥反應的一種敏感指標,可用于評估疾病的程度和預后效果[2]。Alb在血清中的水平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如Alb的合成、分布、分解及代謝速率等,且其含量變化易受感染等因素的影響。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122例新生兒的臨床資料,探討新生兒Alb水平與早期膿毒血癥病情診斷和頇后的相關性。
對浙江省余姚市人民醫(yī)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122例新生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排除伴有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先天畸形、先天性心臟病、遺傳性疾病、染色體疾病、慢性肝臟疾病、低血糖、營養(yǎng)不良及資料不全者,將新生兒分為膿毒血癥組41例,非膿毒血癥組54例(包括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9例,腸炎11例,尿路感染7例,新生兒細菌性肺炎27例),對照組27例(一般情況良好,無任何感染的臨床表現(xiàn),包括新生兒黃疸16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11例)。三組性別、胎齡、日齡及出生體質量的比較,均無明顯差異(均P>0.05)。
所有新生兒均于入院24h內(nèi)采集靜脈血3mL,并將血標本存至EPTA抗凝試管中,即刻送入檢驗科進行檢測。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產(chǎn)自美國貝克曼公司,型號為AU5800)和溴甲酚綠法對Alb的水平進行測定,試劑盒購自上海恒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指示完成檢測操作。
三組性別、胎齡、日齡及出生體質量的比較,均無明顯差異(均P>0.05),見表1。
表1三組新生兒臨床基本資料的比較
膿毒血癥組低蛋白血癥和死亡率較對照組、非膿毒血癥組顯著升高(χ2=28.01,P<0.05;χ2=9.15,P<0.05),見表2。
依據(jù)新生兒Alb水平,分為A組(Alb低于25g/L)61例,B組(Alb為25~30g/L)29例,C組(Alb高于30 g/L)32例。統(tǒng)計結果顯示,A組膿毒血癥、多臟器功能障礙及死亡率較B、C組顯著升高,且住院時間較B、C組明顯延長(χ2=13.44,P<0.05;χ2=28.60,P<0.05;F=14.97,P<0.05,χ2=7.43,P<0.05),見表3。
表2三組低蛋白血癥和預后情況的比較[n(%)]
Table2Comparisonofhypoproteinemiaandprognosis
among three groups[n(%)]
表3不同Alb濃度組膿毒血癥、臟器功能障礙、住院時間及預后情況的比較
因新生兒血漿中丙種球蛋白水平低于成人,血清內(nèi)的補體含量較低,白細胞的吞噬功能較弱,因此對感染的抵抗力較差。即便是輕度的感染,亦有可能進展為重度感染,引起敗血癥、膿毒癥等疾病,部分患兒可加重發(fā)展成為感染性休克、重癥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等,嚴重時可引起新生兒死亡。新生兒膿毒血癥早期發(fā)病隱匿,早期存在非特異性的臨床表現(xiàn),且常用的血培養(yǎng)結果陽性率較低且存在一定時限性的影響[3],使得早期有效診斷的難度較大。如何有效早期發(fā)現(xiàn)和診斷新生兒膿毒血癥,以便及時進行有效治療仍是目前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近年來,膿毒血癥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升高的趨勢,且發(fā)展迅速,對患者的預后影響較大,使得臨床治療難度加大。
作為人體細胞外液中含量最為豐富的蛋白質,及時監(jiān)測新生兒血清Alb的水平顯得尤為重要,其在總蛋白中占55%~67%。在炎癥感染、應激反應和發(fā)熱等方面的影響,使得患兒基礎代謝率提高,此時Alb的分解代謝亦會加快,合成急性相蛋白明顯增多,繼而使得Alb含量下降[4]。同時,應激反應和感染亦會造成全身毛細血管通透性升高,由此可造成血管內(nèi)的Alb經(jīng)毛細血管壁漏出血管外,使得Alb的含量下降[5]。
低蛋白血癥是臨床常見性的臨床表現(xiàn)之一,可發(fā)生于諸多疾病,對疾病的預后影響較大。低蛋白血癥的發(fā)生往往預示著預后不良,故此可作為入院時預后不良的重要指標。低蛋白血癥的發(fā)生可促使血漿膠體滲透濃度降低,繼而促使液體在組織間隙大量潴留,進而導致機體的有效循環(huán)血容量明顯減少[6],使得血液黏度升高,進而導致微循環(huán)障礙加重,使得多器官灌注不足,導致多器官功能異常。據(jù)報道[7],低蛋白血癥在危重癥患兒中的發(fā)病率高達57%。新生兒感染的發(fā)生可引發(fā)低蛋白血癥,其發(fā)生機制可能與以下原因密切相關,包括合成減少、分解代謝加強、半衰期縮短、異常分布、蛋白丟失性腸病等。
感染可誘發(fā)低蛋白血癥,而Alb含量變化可用于評估疾病程度和預后狀況。Alb濃度下降,常預示病情嚴重,預后較差。據(jù)報道,Alb濃度每降低10 g/L,患兒死亡率升高近90%[5]。Alb的濃度下降,會減少機體合成的各種酶,降低酶活力,促使機體免疫功能減弱,使得感染的風險性升高,對病情的改善極為不利。本研究發(fā)現(xiàn),膿毒血癥組低蛋白血癥和死亡率較非膿毒血癥組、對照組均顯著升高,與既往研究報道相符[8]。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膿毒血癥、多臟器功能障礙及死亡率較B、C組顯著升高,且住院時間較B、C組明顯延長。結果表明,Alb的濃度變化可用于早期診斷膿毒血癥患兒,且對患兒預后狀況的評估具有一定的判斷價值。
綜上所述,新生兒血清Alb濃度越低,發(fā)生膿毒血癥、多臟器功能障礙及死亡的風險性越高,住院時間明顯延長,預后狀況較差,提示血清Alb濃度可用于評估新生兒早期膿毒血癥病情及預后狀況。因此,臨床中應在新生兒入院時及時完善血清學檢查,依據(jù)其Alb的水平對疾病程度及預后狀況進行早期評估,及時進行有效治療以改善患兒預后,提高其生存質量和生活質量。但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如未對新生兒的不同胎齡進行分組,因此今后仍需完善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