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
怎 么也想不到奇美博物館是一家私人博 物館。在臺南市仁德區(qū)遠遠望去,奇美博物館宛如一座歐州建筑地標,瞬間以為自己置身國外,正在造訪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然而,我腳下的立足地卻是中國寶島臺灣。這里是臺灣館藏最具盛名的私人博物館,不僅建筑外觀大氣,內部的藏品也很豐富,從樂器、古兵器、自然史、古文物到西洋繪畫雕塑,讓人大開眼界。
博物館主館是一座龐大的西方羅馬式建筑。正門有高聳粗壯的羅馬柱,正廳穹頂是仿梵蒂岡教堂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圓穹頂建筑,頂端有一個金色的勝利女神雕像展翅飛翔。大門前方的白色大理石橋,兩側橋墩上分立著宙斯、雅典娜、阿波羅、阿芙洛狄忒等古希臘神像雕塑。從這些雕像之間穿過,仿佛從希臘神話故事里穿行。一進門的大廳里,分立著許多大理石與青銅雕塑,二樓回廊兩側也有。這些雕像大部分是古希臘羅馬時代至二十世紀的作品,寫實主義為主,藝術水準極高。
繪畫館是濃縮的藝術史。二樓展區(qū)藝術館里的油畫作品,涵蓋了16到19世紀古典主義與寫實主義作品。因為博物館里不能拍照,循著歷史軌跡,我用眼睛和心靈串起一條觀賞脈絡。我看上面的標簽,大都是19世紀法國沙龍展的入選作品。那時的法國沙龍展,是官方最高水平的展覽。偶有幾件巴比松畫派柯羅、米勒等大師的作品,也屬于寫實主義范疇。
一名館員熱情地告訴我說,這里過去是甘蔗地與煉糖廠,如今轉身變成了環(huán)境優(yōu)美的藝術殿堂,這與奇美博物館的創(chuàng)辦人許文龍先生是分不開的。許先生熱愛收藏。年幼時,經常到臺南州立教育博物館參觀,小小年紀便夢想著,將來能夠建造一座為大眾而設的博物館,普通人可以當成自己的家。成年后,他先發(fā)展塑膠材料事業(yè),再轉身進軍收藏、成立基金會, 1992年創(chuàng)立奇美博物館,歷經十多年又覓新址,建了這座西洋建筑風格的博物館。
博物館五樓和八樓展示著木雕、石雕、大理石、青銅等不同材質的雕塑品,其中以法國浪漫派雕塑家羅丹的代表作之一“吻”,以及卡蜜兒取材自印度愛情神話的“遺棄”最出色。“遺棄”是卡蜜兒于1950年參加法國女藝術沙龍展的作品,跪著的男主角與低頭掩面的女主角,似乎暗喻作者與羅丹間愛恨糾葛的戀情。七樓另外辟出來的是古文物館,展示著中國、埃及、希臘、羅馬、印度等地區(qū)文物,不論是精雕細琢的酒器或雕工精細的佛像雕刻,皆讓人略窺古代工藝之美。
許文龍先生愛拉小提琴,收藏了一千多把歷史級名貴小提琴,被稱為“世界第一”小提琴藏家。據說有把琴,美國人借,要五百萬美金保費;法國人來借,持槍保護。他將眾多名貴的小提琴做了共享基金,只要通過申請,就可借用。小提琴收藏是這里的館藏特色,僅意大利小提琴就超過300個作者。樂器廳還有“世界民族樂器”“走入管弦樂團”等展區(qū),來自全世界830個作者的樂器都藏在這里,其中包括中國的鄭荃、梁國輝、陳錦農等音樂大師。
雖然是私人博物館,但是館藏之精美、布展之精巧足以媲美國家級的,我在里面逛了足足三個小時還意猶未盡。博物館的文創(chuàng)區(qū),有志愿者在講述許先生和他寫的《零與無限大》的書。臺灣非常重視細節(jié),在每個城市都會有一個文創(chuàng)中心,不論是否經濟發(fā)達。臺北如此,臺南亦如此。在《零與無限大》書里,許先生說辦博物館只有一個精神:為了大眾而存在。讓大眾到博物館參觀體驗,從3歲稚童到9旬老人都看得懂、聽得懂的音樂與藝術,奇美博物館是無門檻的美學文化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