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孟侯
我和上海廣播電視藝術團的相聲表演藝術家于振寰挺熟,他可是1949年以后上海的第一位相聲演員。我們曾經(jīng)一起去跑碼頭,當然,我的角色不是他的捧哏,而是為整臺文藝演出寫串聯(lián)詞,并且兼拉大幕。于振寰的捧哏是葉惠賢,后來據(jù)說兩人都有些“不舒服”,于是雙雙單飛。單飛后兩人都沒找到稱心搭檔,葉惠賢干脆到電視臺做主持人去了,于振寰則找了方言話劇團著名演員顏樺來捧哏,也不盡如人意……
哦,風風光光的一頁就這樣翻篇兒了,從此,上海再沒出現(xiàn)過出色的相聲演員,甚至連一般的都沒。是北邊的相聲到了南邊水土不服?是逗和捧生來就對抗?還是一山容不得二虎?
我記得奇志和大兵也是一對出色的相聲搭檔,后來也鬧分手。分手后他倆都找了各自的搭檔,然而風采不再,大兵大部分時間演小品。
我認為好的相聲搭檔一定是強強聯(lián)合,您信么?
要徹底解決相聲演員之間可能產(chǎn)生的矛盾,或者說徹底解決找搭檔難的問題,其良方明明白白擱那兒呢:
一個辦法就是干脆說單口相聲,寧做“大齡女青年”,也不去找對象——需要提醒的是,單口不是“清口”,說自己是“清口”的,嘴巴往往不清——最著名的單口相聲演員是劉寶瑞老前輩,單口段子有100多個。陳涌泉和方清平的單口也還可以。
單口相聲到了馬三立可就登峰造極了,他一個干棒老頭兒踽踽上臺,剛一開口,還沒“逗你玩”呢,只說了一句“你們捧我,那是小題大做”,觀眾已經(jīng)笑翻?!耙弧眱蓳芮Ы铮瑔慰谙嗦暤镊攘Ρ绿嵊卸啻?!
其實馬三立不是一開始就單口,他有個好捧哏叫王鳳山,1992年王鳳山因病去世,馬三立從此一人說相聲,再沒找過搭檔,直到11年之后他自己去世,大有“摔破瑤琴鳳凰寒,子期不在對誰彈”的氣派,用現(xiàn)在的話說:這哥們挺義氣,為他蹺大拇哥!
還有一個解決的辦法是徹底打造根深蒂固的搭檔,俗話道: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親兄弟未必緊密,倘若讓侯耀文侯耀華搭檔,很難說不會疙疙瘩瘩。只有父子兵才是最親的最厚的,才是牢不可破的,左邊親生兒子,右邊親爹哪。
楊少華給兒子楊議捧哏。兒子長得眉清目秀,說話嘎巴溜丟脆。老爺子呢,身子骨站都站不直,傻傻的,萌萌的,眼袋還奇大,站在兒子身邊,不過嗯、啊、這、是、我呀……這么幾句??墒怯^眾的笑聲就給老爺子,似乎他一張口就是好玩的包袱。
相聲演員搭配,逗哏的矮小機靈點,顯得賊;而捧哏的要“笨”,傻大憨粗,一臉呆相更好,像楊少華那樣。
還有,郭德綱給兒子郭麒麟捧哏,侯寶林和侯耀文搭檔……著名相聲演員給兒子仗腰眼子,自是固若金湯。還有,常寶華給侄兒常貴田捧哏。常寶華是什么名頭?相聲界的大腕哪,但他覺得給親侄兒捧哏是常家都樂意的事。可惜的是常寶華2018年的9月離世。那么,常貴田是不是再去找個搭檔?不,沒找,而且神奇的是,兩個月后,他居然也隨叔叔而去,嗚呼!
8位相聲演員約好了一塊兒去見馬克思——2018這一年,相繼去世的著名相聲演員是:常寶華、常貴田、丁廣泉、師勝杰、謝天順、尹笑聲、魏文華,還有一位也是女性叫張文霞,她可是正經(jīng)八百的相聲藝術家,年輕的賈玲沒法兒跟她比,至少張文霞能一輩子守住自己的初心。賈玲剛出道,觀眾一看就預判她在相聲界堅持不了多久。有北京網(wǎng)友吐槽:她說相聲也罷,演小品也罷,都能讓人不舒服。
這話兒有點粘牙,賈玲在舞臺上躥下跳,插科打諢,是特賣力的范兒,您瞧瞧,即使弄壞了自己的身材也在所不惜,這是一種什么精神哪?
相聲演員是一對兒,既然是兩個人,分分合合也是挺正常的事兒。然而,散易聚難是規(guī)律,原配的拆散了,想二婚,難!物色來的新搭檔會問:您為什么和原配的分手了?言下之意是您不會和我沒說幾場就分手吧?因為“離婚”是有慣性的,剎車剎不住。
當下,相聲小品化的熱潮席卷而來,對相聲產(chǎn)生巨大拍打,或者說對相聲有了不一樣的推搡。
牛群和馮鞏原來是一對挺要好的相聲搭檔,眼見著馮鞏強大起來,“小品”起來,他只要上臺說一聲“觀眾朋友們”,幾百人就會接口“我想死你們啦”。牛群特知趣,沒敢言語,偷偷跑到鄉(xiāng)下養(yǎng)牛去了。從此,牛群沒再“娶”,寧可沒相聲說,也不拋棄原配“夫人”馮鞏,找個張三木頭六?憋屈,才不愿意。
趙本山瞧著牛群忒孤獨,有時一整年都接不上一件活兒,就邀請他演了一個《下蛋公雞》。其實那不是相聲。牛群就這樣不知不覺走了馮鞏的道,也“小品”了,他終于屈服。然而,屈服了的牛群并沒變成“公雞中的戰(zhàn)斗機”。
有的相聲演員覺得犯不著扔掉相聲去演小品,直接把相聲小品化不就得了?岳云鵬說過一句掰開了的話:想不到我還可以“演”相聲!于是,小岳岳在臺上擠眉弄眼,賊鬼溜滑:啊啊啊啊五環(huán),你比四環(huán)多一環(huán)……
小品是舞臺藝術,相聲是語言藝術。相聲演員兩手空空上臺來,身體也不怎么動彈,一張嘴要把觀眾逗樂了,確實需要極大能耐。相聲不能咯吱人笑,更不能像變魔術那樣把觀眾請到臺上來幫忙。
相聲界說“三分逗哏七分捧”,那是對捧哏的鼓勵。其實,絕對是“三分捧哏七分逗”。相聲藝術家給小字輩捧哏,那一刻,捧哏的才有個“七分”。
劉寶瑞給唐杰忠捧過哏,唐杰忠成名之后給姜昆捧過哏,李文華也給姜昆捧過哏……一位相聲表演藝術家給沒有系統(tǒng)學習過相聲基本功的年輕演員捧哏,最后還奉獻了自己的嗓子,這事挺悲壯。
千萬不要以為李文華、唐杰忠不會逗哏,厲害著呢!只會捧不會逗,或者只會逗不會捧,相聲界謂之:瘸腿。
相聲演員是很喜歡拿對方開涮的,專業(yè)的說法叫“砸掛”。郭德綱的徒弟說他師傅連電梯里最上頭那一排按鈕(比如24層)都夠不著;于謙的學生說于謙家著火了……子虛烏有的都能夾到火鍋里涮上這么一涮。
郭德綱說:人生一世,無非是讓別人笑笑,偶爾也笑笑別人。
是嗎?德云社那幫機靈鬼是經(jīng)?!靶πe人”,經(jīng)常拿對方“砸掛”,絕非“偶爾”,他們卻很少“讓別人笑笑”。所以,有個曲藝學校的學生被分配到相聲班,老師問他有什么意見。學生說:最好讓我學點別的。老師問為什么。學生說:臨來時我爸吩咐了,說學什么都行,唯獨相聲不行。因為得罪不起你二大爺、三舅媽、五姑、六姨,還有大表姐!
我不是說相聲的,但是我聽說相聲界還有什么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之分,這是哪門子劃分?科學嗎?只要觀眾覺得好聽、好笑、好玩,便“入流”了嘛,其它說詞都不管用。您說人掉在老虎洞里了,算不算主流?您說順著手電筒的光柱往上爬,是不是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