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國愛,薛亞男,劉海莉
(河北港口集團有限公司港口醫(yī)院,河北秦皇島 066000)
糖尿病是內分泌科十分常見的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以血糖升高為主要特征,與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1]。由于糖尿病患者長期存在的高血糖狀態(tài)極易引起各種并發(fā)癥,對其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如糖尿病足就是該疾病患者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可對患者的下肢功能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必須要通過有效的干預措施來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避免其糖尿病足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2-3]。該文就以2018年1月—2019年1月為研究時段,主要研究了護理教育干預在預防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并發(fā)癥中的應用價值,旨在為臨床工作者有效預防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發(fā)生提供參考,現(xiàn)闡述如下。
將156例糖尿病患者納入該次實驗,根據(jù)患者病歷號的單雙號將其分為常規(guī)組78例(接受常規(guī)護理)和干預組78例 (接受常規(guī)護理+護理教育干預),2組男女比例分別為41:37、40:38,年齡分別為35~78歲、37~79 歲,年齡均值分別為(52.52±5.71)歲、(52.44±5.65)歲,病程均值分別為(8.45±1.98)年、(8.51±2.04)年,體重指數(shù)均值分別為(27.19±3.23)kg/m2、(27.21±3.24)kg/m2。組間患者的各項基線資料差異經(jīng)檢驗顯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分組對比研究。
入組標準:(1)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4];(2)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知曉、同意并愿意配合該次實驗;(3)符合倫理學要求。
排除標準:(1)各重要臟器或系統(tǒng)嚴重疾病者;(2)因語言、聽力、精神等障礙而無法進行有效溝通者;(3)入組前已合并糖尿病足。
2組均接受降糖藥物、胰島素等常規(guī)治療,在治療的同時,常規(guī)組78例接受常規(guī)護理,包括血糖監(jiān)測,指導患者遵醫(yī)囑用藥、合理飲食、適當運動,以及在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時及時予以處理等;干預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同時再接受護理教育干預,方式如下:(1)了解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患者入院后向其發(fā)放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等知識的調查問卷,通過問卷調查結果了解患者對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等知識的掌握情況;(2)制定護理教育干預方案 了解了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后,護理人員再進行討論、分析并制定出個性化的護理教育干預方案,以便對患者認識不足或認識錯誤的地方進行重點干預;(3)落實護理教育干預措施根據(jù)患者的性格特點、文化水平以及家庭情況等選擇相應的護理教育方式,如對于性格偏內向、不愿過多交流的患者,應在適當交流的基礎上再多鼓勵其通過翻看健康知識手冊、觀看健康小視頻等來了解疾病相關知識,提高其對健康行為的依從性;對于文化水平偏低的患者,應注意結合照片、動畫等給予其護理教育,指導其保持健康行為;對于家屬時間較為充裕且對家屬較為依賴的患者,可多鼓勵其家屬也參與到患者的護理教育中,以便通過家屬對疾病的認知和行為來影響患者的認知和行為。護理教育干預措施則包括介紹糖尿病及糖尿病足基本知識,介紹飲食及運動知識以及指導患者加強足部護理等,其中在糖尿病及糖尿病足基本知識方面,要向患者介紹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病因、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xiàn)、預防方法、治療方法、自我保健方法,以及血糖正常范圍值、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健康行為之間的關系等;在飲食及運動知識方面,指導患者定時定量進餐,注意葷素搭配,注意保持飲食清淡、少油、少鹽、低膽固醇、低糖,以及避免食用香蕉、甘蔗、紅棗等糖分偏高、辛辣刺激、油炸食物等。另外還要指導患者適當進行快走、慢跑、打太極拳等運動,并準確控制運動時間和運動量;在足部護理方面,告知患者要用溫水洗腳,但不要泡腳或用熱水袋烘腳,洗腳后用柔軟的、吸水性強的毛巾擦干,當腳部皮膚較為干燥時可適當擦拭潤滑乳,叮囑患者平時不可赤腳行走、穿涼謝及拖鞋等,每天要自行檢查腳部有無異常情況,避免穿鞋尖偏小、
表1 疾病知識及血糖水平比較(±s)
表1 疾病知識及血糖水平比較(±s)
組別 疾病知識知曉情況(分)護理前 護理后空腹血糖(mmol/L)護理前 護理后餐后2 h血糖(mmol/L)護理前 護理后干預組(n=78)常規(guī)組(n=78)t值P值68.66±4.11 68.57±4.05 0.138 0.891 92.29±4.79 81.09±4.33 15.319 0.000 8.42±2.81 8.51±2.78 0.201 0.841 6.29±1.67 7.18±2.59 4.960 0.000 12.34±2.51 12.32±2.48 0.050 0.960 8.51±1.48 10.17±2.77 4.668 0.000
偏細、底薄、固定不佳的鞋子,以及避免穿粗糙、過緊、透氣性不佳的襪子等。
統(tǒng)計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疾病知識知曉情況、血糖水平以及糖尿病足發(fā)生情況并進行組間對比,其中疾病知識知曉情況通過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共100分,知曉程度與分數(shù)呈正相關性;血糖水平包括空腹及餐后2 h靜脈血糖水平。
護理前組間疾病知識知曉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干預組各指標水平均優(yōu)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護理后1年,干預組、常規(guī)組分別有1例和8例發(fā)生糖尿病足,干預組糖尿病足發(fā)病率1.28%低于常規(guī)組的 10.2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416,P=0.006)。
糖尿病是一種可以控制但目前卻尚不能根治的疾病,需要患者長期、有效地控制自身血糖水平,否則極易因血糖引起血液粘稠而導致患者血管及神經(jīng)的病變,進而導致各種急、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5]。糖尿病足就是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jīng)及血管發(fā)生病變后而導致的一種常見并發(fā)癥,可影響患者下肢感覺和運動神經(jīng)功能,嚴重時更可導致患者下肢功能的喪失,需積極予以防治[6]。
糖尿病治療的重點在于血糖的控制,糖尿病足預防的重點在于血糖的控制和足部的保護,血糖的控制和足部的保護又在于患者是否有足夠的認知和意識可以促使其嚴格保持各種健康行為,明確自己應該如何去做,故筆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增加了護理教育干預,結果發(fā)現(xiàn),護理后干預組疾病知識知曉水平、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優(yōu)于常規(guī)組,且干預組糖尿病足發(fā)病率1.28%低于常規(guī)組的10.2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學者羅明春[7]也曾研究表明“護理教育干預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以及足部病理性損傷均比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更低,認知能力評分則比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更高”,提示護理教育干預模式的應用,對提高患者認知程度、控制血糖水平以及預防糖尿病足,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紤]是因為在常規(guī)護理中,護理人員往往對患者現(xiàn)存的護理問題進行了干預,忽略了患者今后可能會發(fā)生的并發(fā)癥,且未考慮到患者認知程度與其健康行為之間的關系,導致雖然給予了患者相應的護理措施,但是患者卻未嚴格依從,從而影響了護理效果。而護理教育干預則彌補了以上不足,提前消除了可能會導致患者發(fā)生糖尿病足的因素,如指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行加強對足部的護理,通過合理飲食、運動輔助控制血糖水平等。此外,護理人員還從糖尿病基本知識、飲食及運動知識、足部護理知識三方面完善了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并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從而提高了患者對疾病及健康知識的掌握和認知程度,引起了患者對自我護理、保持健康行為的重視,從而進一步幫助患者有效地控制了血糖水平,降低了患者發(fā)生糖尿病足的風險[8]。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并發(fā)癥的預防工作中,護理教育干預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