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驥
(安徽師范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我國的高校教育體系發(fā)展迅速,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相比國外不同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高校教育體系而言,我國高校辦學模式“摸石頭過河”使不同地區(qū)、不同發(fā)展水平、不同生源質量等的高校教育各不相同,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便參差不齊[1]。目前,要想確保教育質量對社會人才供應的作用發(fā)揮,首要之舉是建立健全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不斷在思想、行動上重視高校教育的質量評價工作,有利于對全國范圍內的高校提供行動指南,通過質量評價體系規(guī)范高校辦學方式,激勵高校教師在育人方面的態(tài)度轉變,能達到高校與教師雙促進、共提高的效果。顯而易見,部分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構建未結合辦校實際,也未立足學校長久發(fā)展,全盤借鑒國內普通高校的教育質量評價模式導致育人為本為上的理念缺失[2]。本文在查閱文獻并綜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提出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指標,并進行內涵元素探析,以期對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改進提供參考。
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通過建立可行的評價體系,用量化的指標考量高校教育質量水平。如此一個衡量體系應當具有權威性、可信度,在公開、公正、透明的前提下將高校教育質量與其內涵因素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3]。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要與升職加薪、進修學習、考核評優(yōu)、年終獎勵等相聯(lián)系,在關鍵時期還可對教育質量評價產生“拉后腿”現(xiàn)象的教職員工進行升職加薪、進修學習、考核評優(yōu)、年終獎勵等的一票否決,甚至讓其停職反思。同樣,有罰必有獎,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的權威性還體現(xiàn)在對優(yōu)秀的教職員工的獎勵上,通過調動利益分配讓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效能整體提升[4]。
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執(zhí)行方,在機構設置上應保留不受任何外力影響的職能架構,以確保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作用的發(fā)揮。具體講,就是評價體系的執(zhí)行者應與各教育質量的影響者沒有任何利益交集,在執(zhí)行過程中自然做到出發(fā)點上的公正[5]。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人員,除對教育質量評價負責的主管領導外,其余人員最好不從本單位選拔,可從外地引進或短期聘請經驗豐富者,在職責設置的過程中避免各類不公正現(xiàn)象發(fā)生。授課工作是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以此為例,可讓專業(yè)研究人員、上課學生等質量評價參與者,隨機選課、隨機聽課(不提前告知),根據正常的授課工作進行質量評價。
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構建既要符合正常高校教育質量發(fā)展理念,又要具有一定的優(yōu)劣評判標尺度。主要有兩點:其一,同等領域內的數位專家學者的研究論證,通過模型分析進行預測演練;其二為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在一定時間內的執(zhí)行試錯,通過實際應用,發(fā)現(xiàn)評價體系中的不足之處,并竭力用實踐結果改進理論標尺。另外,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的科學性還體現(xiàn)在區(qū)分內涵因素的主次上。高校教育質量的關鍵在人,即以人為本,培育學生的社會所需技能應為決定條件[6]。在具體權重劃分歸類中,可定性與定量結合、主觀與客觀結合、預測與反饋結合,科學綜合評定。
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的好壞在于能否簡易可用而又具有一定的執(zhí)行評價反饋效果。因此,其在理論設計及布局上宜相對簡單,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這樣,能夠避免這樣或那樣問題發(fā)生,而且可為所有評價體系參與人員接受,可為執(zhí)行工作人員長久貫徹[7]。對于各位教師、各個科目的全部學時的授課,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并不能面面俱到,就需要簡易地以代表性的數據表征解決此問題,諸如對初次參與的教職員工進行條條款款的詳細打分評價及實踐效果考核,而對多次參與的教職員工點面結合,盡量減少考評工作量,通過分層取樣或隨機抽取的方式對內涵影響因素進行評價。
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具有動態(tài)性。評價體系的實施具有經常性、頻繁性、時效性,絕對不是一評定終身。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隨各內涵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如人才培養(yǎng)計劃以滿足社會崗位需求為出發(fā)點[8],社會對人才的崗位需求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動態(tài)過程中不斷發(fā)展變化。另外,每一位高校教育質量參與者都有機會在每次的評價考核中變得優(yōu)秀,而不是一次的失措即被全盤否定。既然有動態(tài)性的原則要求,經常性的體系評價就變得必不可少,諸如從實際出發(fā),根據不同高校教育專業(yè)的社會需求入手,熱門專業(yè)教育要多方考量,冷門專業(yè)教育不要過度拔高追求,不同專業(yè)層次進行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動態(tài)調整。尤為重要的是,動態(tài)性、經常性是高校教育的發(fā)展必需,對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有積極貢獻的就要取其所長,對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拉后腿”的就要避其所短,確保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靈活發(fā)展。
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內涵元素組成包括高等院校的學院層次和系層次。學院層次應主要負責教育質量評價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向、頂層設計及宏觀布局,諸如在廣泛聽取意見的前提下制定評價發(fā)展目標、優(yōu)劣標準,并組織至少每年一次或每學期一次的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考核;系層次負責評價體系的具體參與環(huán)節(jié),如教職員工的組織、群眾性民主考核及評價體系數據資料信息的提供等。如果系層次水平仍有余力,可進行本系內的專業(yè)教育質量預評價,也可同其他系層次水平進行第三方友好意見評價等,從不同的視角發(fā)現(xiàn)高校教育質量評價的不同[9]。 除此之外,質量評價體系在一級級執(zhí)行下去的同時,還必須具有同等的反饋分析系統(tǒng)。反饋分析的人員除上文所指的外地人才引進或其他地方工作人員短期聘用外,還可包括高校學生、社會用人單位的參與評價。通過明確的制度建立,用條文來規(guī)范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各內涵元素的作用發(fā)揮,達到行之有據、落地有力的最好效果。
援引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計量化可視分析,對1984年至2018年質量評價體系的內涵元素指標系列文章歸納總結,針對27649篇文章熱點詞匯得到表1并分析可知,高校教育效果、高校教育內容、高校教育方法、高校教育態(tài)度是內涵元素指標的主要組成,暫可認定其為一級指標。在每一項一級指標下又先后設有綜合素質、就業(yè)崗位、技能掌握、工資薪酬、發(fā)展?jié)摿?、熟練程度、理論結合實際、思維格局、德育及智育、傳授方式、專業(yè)思路內容、專業(yè)重點難點、先進科技應用、語言表述理解、基地實訓實踐、為人師表、教學組織、教學管理、課后輔導、教學紀律等二十項二級指標。
同時,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內涵元素指標構建準則主要有二:其一為內涵元素指標的完整性。不僅是在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中設置完整的內涵元素指標,各學科領域也需要覆蓋面廣、影響力大、相關作用性強的指標指示,藉此達到對高校教育質量的本質全覆蓋。除此之外,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是一項對人的質量評價,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是一項系統(tǒng)性、長期性的工程。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在短期內認定為差的教學育人方式,也許在今后若干年里才呈現(xiàn)出正確性。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內涵元素指標對于人的評價,具有多種因素交互影響作用。就高校教育質量評估具體實施來講,雖不能說對多種因素交互影響全面分析,但主要內涵因素間的關系應該理順。其二為內涵元素指標的實用性。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內涵元素的考量要簡易方便且易于量化,通過基礎性指標打分囊括各影響因素詳情。在以少代多的數值評價過程中,要盡可能少使用主觀臆斷數據或指標,基于此種準則可以極大程度減少評價工作強度,既能快速高效收集信息,又能在反饋分析過程中確保結果準確。
表1 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內涵元素指標
高校教育質量評價的基礎在內涵元素及指標體系的構建,而其后續(xù)關鍵是在評價體系的實施。
在高校教育的具體開展過程中,學生群體的信息反饋是重中之重。高校教育的根本即以人才培養(yǎng)為中心,高校教育的學生客體參與人才培養(yǎng)的全程,對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最有發(fā)言權。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在實施過程中,各專業(yè)、不同年級、班級的學生均有參與,學生對親身感受的教育質量評價內涵元素進行直觀評判,通過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呈現(xiàn),其反饋、評判具有公正性、直覺性及不受干擾性。學生評教具有可行性、客觀性,可依據學生客體的反饋科學調整評判權重,以使質量評價體系的數據更具說服力。
同行評教人員必須熟知高校教育現(xiàn)狀,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根據對隨機科目、隨機課堂、隨機老師的教學效果的直觀感受進行評判,盡量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同行參與僅僅是從第三方的角度看待某地方、某院系的高校教育質量水平,評判實施的比重應比本校學生客體小很多。
高校教育主體的自我評判是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構建指標及內涵元素實施的自我打分評價,主要是通過自評總結形式對前期工作內容及效果進行梳理對照,找出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進行強化,對不可行的教育實施方式進行更換。此實施過程是教職員工難得的總結自身、研究學生且不斷地自我調整改進的機會。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構建指標及內涵元素實施的是制度上的規(guī)范保障。通過建章立制力求外界干擾或影響下的約束。諸如課堂聽課監(jiān)督制度,主管領導、各質量評價部門負責人可隨時隨地抽查聽課,一學期或一學年內達到規(guī)定的考評聽講次數,避免質量評判的不全面性問題;學期或學年的關鍵時間節(jié)點制度,在每一學期、每一學年進行教育質量目標設立,行動方向與預期目標實時對比、實時參照,通過科學性、發(fā)展性、切實性的計劃目標交互達到高校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考試制度是切實保障教育質量評判數據來源的關鍵,它不單單指理論文化課程的考試,還包括專業(yè)操作技能的考試,既要保障考試制度的公正性、合理性,又要高度重視對學生實際能力的考核。
高校教育質量評價能促進教與學雙提升、共提高。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恰恰是一把客觀的標尺,通過對評價指標及內涵元素的科學設置來綜合考量教育質量。高校根據對教育活動信息的采集、分析及反饋,查缺補漏,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及評估體系的可行。通過不斷地反饋、改進、創(chuàng)新,進一步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充分發(fā)揮其引導激勵作用,促使高校之間比、學、趕、幫、超,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