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祥,李 海,顧 宇,李 雷,李 楊,侯 毅*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yī)院 1.泌尿外科;2.病理科,吉林 長春130033)
膀胱術后梭形細胞結節(jié)(PSCN)是膀胱壁損傷數周或數月后出現的良性反應性或修復性增生病變。其形態(tài)上常表現為出血,浸潤等惡性腫瘤表現,病理組織學上類似肉瘤,易誤診為惡性腫瘤。本文報道膀胱惡性腫瘤電切術后梭形細胞結節(jié)1例,旨在提高對該病的認識水平。
患者男性,48歲,既往因間歇性無痛肉眼血尿2月余入院,行膀胱鏡檢查發(fā)現膀胱右側壁單發(fā)乳頭狀腫物,遂行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術后病理提示:低級別尿路上皮癌,術后嚴格定期規(guī)律吉西他濱1.0 g膀胱灌注治療。術后2個半月無明顯誘因突發(fā)肉眼血尿,復查膀胱鏡發(fā)現:膀胱右側壁手術瘢痕部位新生菜花樣腫物,大小約1.5 cm×1.5 cm,無蒂,表面局部可見出血伴局部壞死?;颊吲R床偶有膀胱刺激癥狀。初步臨床診斷:膀胱腫瘤復發(fā),遂再次行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術后組織送病理學檢查。病理結果回報,巨檢:送檢組織灰白色,大小2.0 cm×1.5 cm×0.5 cm,質韌。鏡檢:見腫物表面潰瘍形成,伴出血及壞死,大量增生肥大的梭形細胞呈不規(guī)則交叉束狀排列。胞質中等,呈淡嗜伊紅色。核分裂象多見,平均5-8/10HPF,但未見病理性核分裂象。局部可見浸潤膀胱肌層,未見腫瘤性壞死。組織間質內見大量急慢性炎性細胞浸潤,伴充血的增生血管,血管外可見紅細胞滲出。組織學形態(tài)符合術后梭形細胞結節(jié),見圖1。免疫組化:CD10(+);SMA(+),見圖2;β-Catenin(+);ALK(-);CK(弱+),見圖3;EMA(-);Vimentin(+);Ki-67(灶狀5%+)。術后隨訪18個月無復發(fā)及轉移。
術后梭形細胞結節(jié)是一種罕見良性病變,并發(fā)于外科手術或創(chuàng)傷后,主要見于膀胱、前列腺、尿道、子宮頸和陰道等處。膀胱PSCN是由Proppe等[1]于1984年首次報道。膀胱PSCN發(fā)病較快,發(fā)現時常體積較大,沒有明顯的年齡或性別偏好,多呈寬基底外生性生長,常伴表面壞死出血[2]。膀胱PSCN的臨床及影像表現均類似于膀胱惡性腫瘤,B超、CT提示膀胱異常腫物,臨床表現常提示惡性腫瘤復發(fā)可能,如肉眼血尿,膀胱刺激癥狀等。
圖1 病理組織鏡檢 (HE染色,×100)
圖2 免疫組化SMA陽性(EnVision兩步法,×100)
圖3 免疫組化CK弱陽性(EnVision兩步法,×100)
膀胱PSCN組織學檢查可發(fā)現梭形細胞大量增殖,部分可見局部梭形細胞浸潤膀胱肌層,核分裂象多見,同時伴有炎性細胞浸潤和血管增生,毛細血管周圍可見紅細胞外滲。根據相似的組織學形態(tài),初步診斷常被誤診為梭形細胞惡性腫瘤,國內外均有因誤診而行膀胱根治性全切術的相關文獻報道[3,4],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巨大的不良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膀胱PSCN雖然具有易見核分裂象,部分可浸潤膀胱壁肌層等組織學特點,但并不像惡性腫瘤具有明顯的病理性核分裂,同時在浸潤肌層時無肌纖維的不可逆性破壞。Micci等[5]通過細胞遺傳學檢測證實了梭形細胞內7號染色體三體型的存在,7號染色體三體型的細胞在體內和體外均具有多克隆起源和增殖優(yōu)勢[6],這可能是PSCN雖然是良性病變,但臨床常表現為惡性的原因之一。 膀胱PSCN免疫組化染色顯示SMA、MSA、vimentin、和CK均陽性。膀胱PSCN免疫組化染色CK和vimentin陽性,這可能導致對肉瘤樣癌的誤診[6],而MSA和SMA在肉瘤樣癌組織中為陰性有助于鑒別診斷。同時既往內鏡手術史被病理醫(yī)生了解有助于該病的鑒別。
術后隨訪方面,迄今國內外文獻未見該病發(fā)生復發(fā)轉移的相關報道[7-10],證實膀胱PSCN是一種反應性、非腫瘤性病變。膀胱PSCN治療應以完整切除病變組織,并盡可能保留膀胱功能為原則。應根據腫物的位置和大小決定手術方式,多數病例行經尿道膀胱腫物電切術已經足夠。術后是否繼續(xù)輔以膀胱灌注治療原膀胱惡性腫瘤目前仍無明確標準,建議繼續(xù)按原膀胱惡性腫瘤灌注方案繼續(xù)完成后續(xù)治療,并且應警惕原膀胱惡性腫瘤復發(fā),嚴密的術后隨訪仍是必不可少的。
總之,發(fā)生于膀胱的術后梭形細胞結節(jié)為反應性的良性病變,膀胱惡性腫瘤術后膀胱出現新生腫物可能不完全是惡性腫瘤。對于存在膀胱惡性腫瘤手術史且膀胱新生腫物較大的患者,在行膀胱根治性手術前行膀胱鏡檢查和組織活檢以明確診斷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