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半
兩個娃娃想“造反”
楠楠今年3歲。昔日溫順可愛的她,最近有點反常,專跟媽媽“唱反調(diào)”。
媽媽說睡覺前不許吃糖,她就哭著嚷著要吃巧克力;早上起床,媽媽看了看天氣預(yù)報說,今天冷不能穿裙子,她偏偏除了裙子不愿穿其他的衣服;家里來了客人,媽媽讓她和客人打招呼,小丫頭一點面子不給,嘴一噘、頭一扭走了;買了一個新玩具,媽媽說玩具是拿來玩的不是拿來摔的,話音未落,“啪嗒”一聲,玩具已經(jīng)躺地上了……
媽媽覺得奇怪:“楠楠一直都很乖,怎么突然間變了個人似的?”
無獨有偶。兩歲半的琪琪最近也在家成了“孫悟空”,開始“大鬧天宮”了。
奶奶喂他吃飯,他偏要自己吃,結(jié)果吃得飯粒滿臉滿地;領(lǐng)他散步,他不愿牽著奶奶的手,好道不走,專踩泥蹚水;到公園玩滑梯,人家都坐著滑下去,他偏偏躺著滑下去;本來他喜歡吃糖的,奶奶順口問他吃糖嗎?他卻說不吃,好像故意氣奶奶似的;他用積木搭一個樓,總搭不好,奶奶好心幫他搭好了,他卻氣急敗壞地一把將積木推倒……
爸爸氣得嚇唬他說:“你是不是想挨打?”他不假思索地說:“不!”媽媽見狀,故意又問:“那,你是不是不—想—挨—打呢?”他晃著小腦袋,還是無比堅決地說:“不!”
看他一條道走到黑的執(zhí)拗樣子,爸爸好氣又好笑,罵道:“咋是個二貨!”
寶寶為啥這樣
其實,楠楠不乖、琪琪太“二”,這在2~4歲的寶寶當(dāng)中不是個別現(xiàn)象,而是普遍現(xiàn)象。
一般來說,2~4歲的寶寶此時進入了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本來溫順聽話的他,到了這個時期會變得調(diào)皮、不聽話,而且非常固執(zhí),甚至有些自以為是。有的寶寶在睡覺時非要選擇特定的被子,睡覺前必須要特定的人講故事等,都屬于這一反抗期的表現(xiàn)。
生活中,我們經(jīng)??吹竭@階段的寶寶不聽話,大人說大人的,寶寶置若罔聞,只管做自己的。還有的家長一安排寶寶做什么事,寶寶馬上說“不”,或者執(zhí)拗地堅持自己的想法,任憑家長怎么講道理,都無法改變其決定。
寶寶為什么會這樣?原因有三:
1.寶寶有想法要表達
2~4歲的寶寶,從最初的吱吱呀呀不知所云,到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絕對是一個質(zhì)的飛躍。這說明寶寶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思維,他的話有時更傾向于描述所看到的眼前的事——盡管有時很夸張,有時還會向大人表達內(nèi)心的想法和要求——盡管有時無法兌現(xiàn)。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寶寶掌握的字、詞數(shù)量少,無法準(zhǔn)確地表達其內(nèi)心想法,導(dǎo)致一些缺乏耐心、不認真觀察、不了解寶寶心理特點的家長誤解了寶寶的意思,寶寶說東,家長理解成了西,這讓寶寶感到不滿意,并因此鬧情緒。
一些作風(fēng)比較強硬的家長,看到寶寶不聽話,心想:這還得了,翅膀還沒硬,就想“造反”,簡直就是大逆不道!我是你爹你娘,你就得聽我的!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這些家長對企圖“造反”的寶寶非打即罵,想逼迫寶寶就范??墒且呀?jīng)有了表達能力的寶寶,此時已經(jīng)不愿意再心甘情愿地受爸媽擺布了。結(jié)果,一方要求你必須聽我的,另一方卻堅持自我,親子矛盾由此產(chǎn)生。
2.家長忽略了孩子的游戲心理
2~4歲的寶寶有一種游戲心理,如果大人制止他去做某件事,他反而會認為這件事很好玩兒。比如大人說,插座很危險,千萬別碰,當(dāng)心電著你。如果家長不說,寶寶說不定還不去碰觸插座,但家長一說,反而提醒了寶寶,他非要去試試才行,要么用手指頭捅一捅,要么用小棍動一動,惹得家長大呼小叫。又比如,大人看看表,督促說:“快點吃,別磨磨蹭蹭的!”寶寶一聽,你讓我快點是吧,那我就慢慢來。氣得大人恨不得給他兩巴掌,可又怕孩子吃不飽,影響身體健康,兩頭為難。有時,為了節(jié)省時間,大人干脆追在寶寶身后喂飯,寶寶轉(zhuǎn)圈跑,大人追上去,瞅準(zhǔn)時機喂一口。吃頓飯,弄得雞飛狗跳,跟打仗一樣。
3.寶寶的“單向思維”不容忽視
處在“第一反抗期”的寶寶,其思維是單向的,大腦不轉(zhuǎn)彎,想到什么就是什么。你覺得他的做法不合理,勸他改變,不管你怎么勸,他就是不聽,非要按自己的想法干。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不必較真,只需冷處理或者假裝看不到,再或者采用延遲滿足的方法,便可擺脫眼前困境。比如,寶寶走到樓下,想起玩具忘家里了。這時,如果你說:“我們已經(jīng)下樓了,下次再拿吧?!笨蓪殞毱?,非要讓你上樓拿。此時,你不必跟寶寶講道理,因為講了也沒用,不如把他的注意力引向別處,說:“看,飛飛哥哥在那邊。昨天飛飛哥哥到處找你,你快去問問他找你干什么?”
家長如何應(yīng)對
對處在“第一反抗期”寶寶的表現(xiàn),頂嘴也好,游戲心理、單向思維也罷,都需要家長冷靜面對,別較真,也別講大道理,更用不著著急、上火。掌握以下方法,就能“四兩撥千斤”,從容應(yīng)對。
方法1:走到寶寶身邊,蹲下來告訴他“我需要你的幫助”
當(dāng)你要求寶寶做某件事的時候,只需要提醒或者鄭重地告訴寶寶一遍或者兩遍就夠了。如果他仍然只顧做自己的事,請不要再說第三遍。因為你再說第三遍,那完全是浪費口舌,寶寶壓根就沒有聽你在說什么,更沒有去執(zhí)行的意愿,而你喋喋不休,豈不是自尋煩惱。
如果寶寶對你的話充耳不聞,你可以走到寶寶身邊,蹲下來,靜靜地看著寶寶。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專注于自己事情的寶寶會把目光轉(zhuǎn)移到你的身上,他想知道你蹲在他身邊想干啥。這時,你可以用簡潔的語言告訴寶寶,你希望他去做什么。
這里,需要提醒家長們:此時不要用命令的口氣,而要用請求的口吻。因為寶寶是非常愿意幫助他人的,如果你用請求的口吻,他會毫不推辭地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但如果你命令寶寶“馬上去干某某事”,寶寶可能會反駁:“憑什么我去,你咋不去?”一句話就把你懟得啞口無言。
方法2:制訂家庭規(guī)則,少發(fā)牢騷,少說廢話
制訂家庭規(guī)則,對引導(dǎo)寶寶遵守家庭秩序、培養(yǎng)良好生活習(xí)慣非常有益。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必須立下規(guī)矩,同時讓寶寶知道,立下的規(guī)矩,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要遵守。當(dāng)父母成為遵守規(guī)矩的模范時,寶寶自然也會遵守規(guī)矩。
對處于游戲狀態(tài)中的親子溝通,比如大人越制止寶寶越不聽,大人越追寶寶越不老實吃飯的,請家長們自覺放棄無謂的叮囑和執(zhí)念吧,吃飯不如實行分餐制,一人一份,愛吃不吃。如果大家都吃完了,就寶寶拖拉磨蹭,還沒吃完,不好意思,該收碗筷就收碗筷吧,寶寶餓到下頓再吃好了。
當(dāng)寶寶看到你真的把他面前的碗筷收走了,下次他就有了經(jīng)驗,不用多說,吃飯自然會老實很多。如果寶寶還拖拉磨蹭,重復(fù)前面的做法。反復(fù)幾次后,寶寶便自覺了。當(dāng)然,家長不能因為擔(dān)心寶寶餓壞了,而給他吃零食。只要你不給寶寶零食吃,不驕縱孩子,寶寶好的飲食習(xí)慣很快就能養(yǎng)成。
這里,需要提醒家長們:不要嘮叨,因為嘮叨會分散寶寶的注意力,讓他抓不住你說的重點,寶寶抓不住你說的重點,也就不知道自己該怎么做。
概括一下就是:走到寶寶身邊,在你和他能夠用目光交流的時候,用簡潔的話語、合適的語調(diào),告訴孩子,你想讓他做什么,這就夠了。
方法3:運用注意力轉(zhuǎn)移法,應(yīng)對寶寶的單向思維
對待“第一反抗期”的寶寶,家長無須長篇大論地講道理,更不要依靠武力去制服,只需保持冷靜,用注意力轉(zhuǎn)移法,將寶寶一心想做的事、想要的玩具或執(zhí)拗的想法,給轉(zhuǎn)移開,讓寶寶順著你的思路走就行了。
有些家長遇到寶寶不聽話,感覺是教育寶寶的大好時機,便語重心長地講一番大道理,期望寶寶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家長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做法不可取。因為大道理對這個階段的寶寶來說,一是理解能力有限,對你講的大道理他不能完全理解,二是他正處在不良情緒中,無心聽你說這些大道理。但對家長來說,我正苦口婆心地給你講道理,你卻愛答不理,不免越講火越大。其實家長不知,寶寶的單向思維僅僅是個想法而已,不一定非要實現(xiàn)。比如,寶寶晚上要吃餅干,此時已經(jīng)天黑,沒地方買了。這時與其講大道理,不如用想象的方法給寶寶“畫餅充饑”。你可以和寶寶一起張開想象的翅膀,我們要買非常好吃的餅干,上面有巧克力做的小猴子的那種,要好多好多……當(dāng)你和寶寶一起展開豐富的想象時,你們說到了猴子,又說到了熊貓,又說到了動物園,然后寶寶基本上就會忘記買餅干這事了。在快樂的氛圍中,問題了無痕跡地被解決了。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