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至古稀之年,一生閱人無數(shù),青年中聰穎者見有不少,而既聰穎又有遠識者卻不多見,楊帆君即是其一也。我們相識應在廿年前,當時他常從書畫院游,后棄職赴杭州求學浙美,學成幾年后又赴金陵南藝攻讀碩、博,今與余同事耳。
余任教有年,學子中多為攻讀改變命運者,而楊君與之不同處,在于以學藝為第一鵠的。當他在浙美苦學兩年之后,書藝大進,全國書展常見其身影,尤以篆刻杰出,為川內(nèi)唯一獲獎者。常人當以此為滿足,而楊君以為學術是其弱項,只能創(chuàng)作,其途不遠,便一心繼續(xù)深造。問于余,余曰:南藝乃高校書法之翹楚,可赴金陵。后投于徐利明兄門下。初因讀藝術碩士,無學術成果之要求,但仍發(fā)表論文多篇,也有論文獲獎。于是以優(yōu)異成績考上博士,有關博士論文選題,曾問道于余,余建議書法當與文字學同時切入,遂苦攻文字學、金石學,涉常人未至之境,令人瞠目其后。而最終成了《清乾嘉時期的〈說文〉學與篆書創(chuàng)作》一文,且獲該校藝術學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噫,楊君之聰穎、勤奮、遠識由此可知也。曾有言:“人當會自己設計自己?!毙湃?!
楊君正當盛年,書道雙翼既成,前景無可限量也。余當勉之。
—侯開嘉《楊帆印象記》
楊帆弟從余學,歷碩士、博士。知其為人之誠,問學之有恒心與毅力。其聰慧之過人,而衲于言敏于行,更見其品質(zhì)可嘉也。其取得博士學位之時,即為四川大學以人才引進,晉職為副研究員,為同輩所羨慕也。
尤宜推揚者,其治學與治藝相輔相成,互促互補,成果日豐。其書法各體相通,兼融互證,功力之養(yǎng)成堅實而富內(nèi)蘊。書與印相通,致其印藝通源流,明其理,縱橫變化,發(fā)之于心成于手,妙在刀石之間。而其學問出入于文字學、金石學及古文獻考據(jù)與藝術學、美學之間,深究內(nèi)理而歸于形式美規(guī)律之闡發(fā),有所發(fā)明,殊可貴也。
楊帆 山陰道上行(朱、附邊款) 6cm×6cm 2017年
楊帆 評論川軍(朱) 3cm×3cm 2018年
楊帆 群季俊秀(白、附邊款) 7cm×7cm 2018年
楊帆 篆書吳昌碩詩二首 136cm×66cm 紙本 2018年
楊帆 摹漢篆小品 66cm×36cm 紙本 2018年
楊帆 擬漢篆筆趣 66cm×36cm 紙本 2018年
楊帆 隸書常建詩 136cm×66cm 紙本 2018年
今值其借《中國書畫》展示其近年各體創(chuàng)作與印藝新花,特為綴數(shù)語,以作褒揚。戊戌秋尾,徐利明撰于金陵。
—徐利明《題楊帆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