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婦產科 (河南 洛陽 471000)
2.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影像中心 (河南 洛陽 471000)
3.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門診部 (河南 洛陽 471000)
張 培1 陳殿森2 祁 燕3
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約占女性生殖系統(tǒng)惡性腫瘤的20%~30%,占女性惡性腫瘤的7%[1]。手術為EC的首選治療方法,而準確判斷EC臨床分期、包括確定病變范圍、浸潤程度、對鄰近臟器及組織的侵犯、是否存在轉移等對手術方案的制定、患者預后評估至關重要[2]。核磁共振(MRI)對肌層的浸潤深度及宮頸間質浸潤程度有較清晰的顯示,多層螺旋CT(MSCT)則可協(xié)助判斷子宮外轉移[3],二者聯(lián)合應用有望對EC術前分期診斷有一定幫助。對此,本研究觀察MSCT聯(lián)合MRI在EC分期診斷中的應用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對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共76例EC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經手術病理證實為EC者;術前接受MSCT及MRI檢查者;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無法接受相關檢查者;臨床資料不全者?;颊吣挲g35~79歲,平均(55.14±8.43)歲;癥狀: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56例,月經不調15例,下腹痛、陰道分泌物多6例,無明顯癥狀者1例;組織病理學分型:子宮內膜樣腺癌33例,透明細胞癌17例,漿液性腺癌11例,腺鱗癌8例,混合癌7例;手術病理分期Ⅰ期49例,Ⅱ期4例,Ⅲ期18例,Ⅳ期5例。
1.2 檢查方法MSCT檢查:檢查前囑患者禁飲禁食12h;采用GE 8排多層螺旋CT,掃描范圍從恥骨聯(lián)合至髂前上棘水平,管電壓120kV,管電流100mA,掃描層厚8mm;增強掃描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正中靜脈以3mL/s速率注射對比劑350mg/100mL碘海醇100mL,注射完畢后延遲55s開始掃描。
在完成MSCT檢查后48h內行MRI檢查:囑患者取仰臥位,采用美國GE 1.5T MRI掃描儀,8通道相控陣體線圈,矩陣256×256,FOV 300-360mm,層厚5-6mm;應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行橫斷位、矢狀位常規(guī)掃描,必要時掃描冠狀位及子宮短長軸;常規(guī)平掃后行動態(tài)增強掃描,對比劑為0.1 mmol/Kg釓噴酸葡胺。
影像數據由2名具有副主任醫(yī)師以上職稱的影像科醫(yī)師進行雙盲觀察、分析,協(xié)商統(tǒng)一結果。
1.3 分期診斷標準MSCT分期[4]:Ⅰ期:腫瘤侵犯子宮肌層,僅局限于正常肌層;Ⅱ期:宮頸可見低密度腫瘤侵襲;Ⅲ期:腫瘤侵犯子宮側壁、宮旁及附件區(qū);Ⅳ期:CT檢查可見腹腔受累,如腹膜后淋巴結、膀胱、直腸內膜等受累。
MRl分期[5]:I期:子宮肌層外廓完整,但肌層表層或內膜不光滑完整,肌層內存在腫瘤信號;II期:宮頸存在腫瘤信號;III期:子宮外肌層顯示持續(xù)中斷信號,或子宮附近浸潤;IV期:膀胱、腹腔或直腸壁內信號較低或丟失,腫瘤侵犯。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數據分析用SPSS 19.0軟件處理,本研究以手術病理分期為金標準,比較MSCT、MRI及二者聯(lián)合診斷EC分期與手術病理分期的符合率差異;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MSCT、MRI及二者聯(lián)合診斷EC分期與手術病理分期的Kappa值(Kappa值越高,說明二者的一致性越強,Kappa>0.4即為兩診斷方法具有一致性,Kappa>0.8即為兩診斷方法具有較好的一致性);P<0.05認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所有檢驗均為雙側檢驗。
2.1 MSCT診斷EC分期與手術病理結果比較MSCT診斷EC分期與手術病理分期符合率為67.11%(51/76),Kappa值0.406(P<0.05)。見表1。
2.2 MRI診斷EC分期與手術病理結果比較MRI診斷EC分期與手術病理分期符合率為75.00%(57/76),Kappa值0.547(P<0.05)。見表2。
2.3 MSCT聯(lián)合MRI診斷EC分期與手術病理結果比較MSCT聯(lián)合MRI診斷EC分期與手術病理結果符合率為90.79%(69/76),Kappa值0.826(P<0.05);顯著大于各自單獨診斷與手術病理分期符合率和Kappa值(P<0.05)。見表3。
2.4 圖像分析圖1:63歲,MSCT示子宮腔內軟組織腫塊影,診斷為ECⅠ期。圖2:41歲,MSCT見子宮頸受侵,增大,形態(tài)不規(guī)則,密度不均勻,診斷為ECⅡ期。圖3:49歲,MSCT見子宮內塊狀病灶,伴左側骼內外血管旁、左側骼總血管旁等多處淋巴結轉移灶,診斷為EC Ⅳ期。圖4:52歲,MRI見子宮均勻增大,內膜不均勻增厚,內膜下強化帶中斷,結合帶暗區(qū)尚完整,診斷為ECⅠ期。圖5:47歲,MRI示子宮增大,結節(jié)狀增生,結節(jié)帶不完整,肌層厚薄不均,信號不均,略增高,診斷為ECⅡ期。圖6:58歲,MRI見內膜不規(guī)則增厚,結合帶受侵,子宮左前方軟組織腫物,子宮與直腸間囊狀腫物,診斷為EC Ⅳ期。
EC指原發(fā)于子宮內膜的上皮性惡性腫瘤。該疾病治療需綜合考慮臨床分期、患者的個體差異等因素,因絕大多數為內膜樣腺癌,對放射治療不敏感,故手術治療是治療該疾病的首選治療方法。手術目的在于進行手術病理分期,確定病變范圍及預后相關因素,切除病變子宮及其他可能存在的轉移病灶[6]。及時準確判斷EC臨床分期對指導手術、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不同的影像學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EC的診斷,超聲由于其快捷、經濟、無創(chuàng)等優(yōu)勢在EC的診斷中應用廣泛,是對患者進行篩查、并確定進一步侵入性檢查的首選方法[7]。MSCT具有快速掃描、可進行三維立體重建等優(yōu)勢,在婦科疾病方面的應用逐漸廣泛,且其成像速度快,較少受腸蠕動的影響,還對于惡性病變的轉移擴散起一定提示作用,增強掃描檢查可進一步顯示病灶的血供情況[8],對于EC分期診斷、指導手術有一定意義。MRI具有良好的組織分辨力,組織對比度好,能夠直接顯示腫瘤,并通過改變成像參數來提高組織對比度,從而提高的腫瘤范圍預測的準確性[9]。正常的子宮內膜在MRI上表現為結合帶低信號帶圍繞的中心高信號區(qū),T1WI用于確定子宮的位置和形態(tài),T2WI用于區(qū)分內膜、結合帶和肌層,增強MRI提高了內膜、結合帶和肌層三層間的對比,更容易區(qū)分病變[10]。
但MSCT對早期EC及肌層浸潤的分期診斷并不敏感,在晚期原發(fā)EC原發(fā)灶與轉移灶的鑒別方面特異性較差[11]。亦有研究表明,MRI對EC宮頸侵犯顯示較差,對于絕經多年的中老年婦女,子宮結構顯示欠佳,結合帶可能無法辨認,增強掃描時,強化后的腫瘤與肌層、內膜強化的區(qū)分也存在一定難度[12],需配合其他檢查手段進行診斷。本研究中,MSCT聯(lián)合MRI診斷EC分期與手術病理結果符合率為90.79%,Kappa值0.826,顯著大于各自單獨診斷與手術病理分期符合率和Kappa值,表明該聯(lián)合診斷方案對EC分期診斷與手術病理分期一致性較高。竇斌等[13]研究也發(fā)現,MSCT聯(lián)合MRI用于EC分期診斷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與單純的CT或MRI檢查相比,其診斷準確率更高,與本研究基本一致。
表1 MSCT診斷EC分期與手術病理結果比較(n)
表2 MRI診斷EC分期與手術病理結果比較(n)
表3 MSCT聯(lián)合MRI診斷EC分期與手術病理結果比較(n)
圖1-3 MSCT檢查圖像。圖4-6 MRI檢查圖像。
綜上所述,相對于MSCT、MRI各自單獨診斷,聯(lián)合診斷對EC的分期診斷與手術病理分期有較高的一致性,有望為對EC分期診斷提供更客觀的影像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