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胸科醫(yī)院呼吸科(河南 鄭州 450000)
2.河南省胸科醫(yī)院影像科(河南 鄭州 450000)
郭彩霞1 周 靜2 于洪濤1石紅梅1
縱隔型肺癌是一種較為特殊的肺癌,好發(fā)于40歲以上男性,其主要表現(xiàn)為縱隔旁腫塊,但病變原發(fā)部位在肺部,根據(jù)其形成機制可分為中央、周圍及隱匿型三種,以中央和周圍型較為常見[1]。吳樹材等[2]文獻報道,縱隔型肺癌病灶部位貼近縱隔膜生長,發(fā)病早期易與縱隔內發(fā)生腫大的淋巴結融合,腫塊不斷擴大,且影像學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癥狀,易被誤診為縱隔腫瘤,進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故準確診斷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影像學診斷方式有CT、MRI掃描等,其中CT和MRI診斷均能直觀且清晰的顯示患者肺部病灶,為進一步觀察縱隔型肺癌影像學特征,本文將CT和MRI診斷縱隔型肺癌影像學表現(xiàn)進行觀察,并分析其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一致性,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縱隔型肺癌患者42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齡40~76歲,平均(59.33±10.52)歲;伴隨癥狀:上腔靜脈綜合征7例,痰帶血絲8例,胸痛12例,發(fā)熱15例。
納入標準:①均存在縱隔型肺癌臨床癥狀,且經(jīng)手術病理學確診為縱隔型肺癌患者;②均于術前2周內分別實施CT和MRI檢查,且無檢查禁忌癥;③病例資料完整,能正常獲取實驗所需資料;④檢查前均未接受手術、藥物、化療等抗腫瘤治療;⑤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自愿參與本項研究;⑥經(jīng)我院倫理協(xié)會批準該項研究。
排除標準:①肺部有嚴重基礎性疾病,肺部腫瘤已發(fā)生明顯轉移;②影像學圖像模糊,有偽影干擾;③合并有其他惡性腫瘤;④有精神病史,有幽閉恐懼癥等影響檢查心理疾病;⑤伴有急性感染等。
1.2 方法
1.2.1 CT掃描方案:所有患者均使用飛利浦公司64排螺旋CT實施掃描,仰臥位,并在掃描前對患者呼吸進行訓練,先常規(guī)平掃,再行雙期增強掃描。
常規(guī)平掃:掃描范圍為肺尖至肺底,參數(shù)設定為:電壓120KV,電流120mA,層厚5.0mm,矩陣512×512,采集層1.2mm×24層。增強掃描:以2.0mL/s速率注射100mL造影劑,即:碘普羅胺注射液[先靈(廣州)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166),100mL:30g(I)],于注射后1min開始雙期增強掃描。
1.2.2 MRI掃描方案:所有患者均使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MAGNETOM Avanto 3.0T超導型MRI掃描儀實施肺部掃描,患者取仰臥位,在檢查前除去患者身上磁性、金屬及電子器件,并叮囑患者掃描過程中保持平穩(wěn)呼吸,先進行常規(guī)胸部橫斷位、冠狀位掃描,再實施增強掃描。
常規(guī)掃描:①橫斷位:T1WI設定為TE=2.4ms,TR=200ms,層厚6.0mm,層間距1.0mm,視野400mm,矩陣288×192,激勵次數(shù)1;T2WI設定為TE=86ms,T R 呼吸門控制,層厚6.0 m m,層間距1.0mm,視野400mm,矩陣2 8 8×2 2 4,激勵次數(shù)2。②冠狀位:T2WI設定為TE=90ms,T R 呼吸門控制,層厚5.0 m m,層間距0.5mm,視野400mm,矩陣2 8 8×1 9 2,激勵次數(shù)2。③增強掃描:雙管高壓注射對比劑,A管為釓噴酸葡胺(北京北陸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3088,12mL:4.45g),速率為2.0mL/s,劑量為0.2mmol/Kg;B管為生理鹽水,速率為2.0mL/s,劑量為20mL。掃描參數(shù)為T1WI設定為TE=2.4ms,TR=225ms,層厚6.0mm,層間距1.0mm,視野400mm,矩陣320×192,激勵次數(shù)0.75。
1.2.3 圖像處理:依次對全部患者CT、MRI數(shù)據(jù)分別傳送至對應處理器進行圖像處理,圖像資料均由2名以上影像科高年資主治采用盲法分析,并對有異議圖像進行協(xié)商,待結論一致后予以采納。
1.3 觀察指標觀察CT、MRI診斷結果,將其分別與手術病理結果進行比較,并實施診斷一致性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將本文所有數(shù)據(jù)經(jīng)雙人不交流錄入EXCEl表格,并使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時,各組間采取t檢驗分析,若不符合則使用非參數(shù)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取例數(shù)(%)表示,無序分類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非參數(shù)Mann-Whitney U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均為雙側檢驗。
本研究以手術或影像學(3DDSA)證實結果為參考,對計算VCTDSA診斷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等指標,并比較兩種檢測結果一致性(Kappa值),當Kappa>0.4則兩種診斷方式存在一致性,但Kappa>0.7則兩種診斷方式一致性較好。
2.1 手術病理、CT、MRI診斷結果手術病理、CT、MRI診斷結果在中央型、周圍型肺癌、肺癌類型及發(fā)病部位診斷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CT、MRI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一致性分析
2.2.1 CT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一致性分析:CT診斷中央型/周圍型肺癌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診斷一致性較好(Kappa>0.7);CT診斷鱗癌、小細胞癌、腺癌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存在一致性(Kappa>0.4);CT診斷左肺上葉、左肺下葉、右肺上葉、右肺下葉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完全一致(Kappa=1.0),見表2。
2.2.2 MRI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一致性分析:MRI診斷中央型/周圍型肺癌、小細胞癌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診斷一致性較好(Kappa>0.7);MRI診斷鱗癌、腺癌、左肺上葉、左肺下葉、右肺上葉、右肺下葉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完全一致(Kappa=1.0),見表3。
肺癌患者中縱隔型肺癌較為少見,其生長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三種類型,①縱隔胸膜下出現(xiàn)肺癌,且不斷向肺內和縱隔生長;②由大氣管出現(xiàn)的中央型肺癌,且向縱隔不斷生長;③肺癌向縱隔淋巴結部位不斷轉移,故縱隔型肺癌既可為中央型肺癌,也可表現(xiàn)為周圍型肺癌[3]。目前對縱隔型肺癌臨床診斷除常規(guī)詢問病史、查體等檢查外,還需通過影像學診斷輔助確診,其中X線胸片、CT及MRI均為常用影像學診斷方式[4]。X線胸片檢查費用較低,被作為縱隔型肺癌常用檢查方式之一,但文獻報道[5]X線胸片分辨率過低,易出現(xiàn)明顯誤診、漏診現(xiàn)象,僅能用于縱隔型肺癌初步診斷,后續(xù)還需更精確的影像學診斷結果輔助診斷。
表1 手術病理、CT、MRI診斷結果
表3 MRI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一致性分析
CT是一種高效且無創(chuàng)的檢查手段,其能發(fā)現(xiàn)常規(guī)胸片難以發(fā)現(xiàn)的病灶,且能直觀、有效的判斷肺癌與周圍器官、組織的關系,清晰顯示肺門及縱隔淋巴結[6-7]。趙銘等[8]文獻報道,CT檢查能清晰辨別肺部血管與病變間關系,觀察并判斷肺部支氣管受累情況,同時還可提供全面且詳細與原發(fā)病灶、胸部淋巴結等解剖信息,可作為肺癌常用診斷方式之一。MRI在肺癌診斷中常作為CT檢測的補充診斷方式,其對肺部腫塊鑒別等優(yōu)于CT檢測,且對與胸壁、膈肌等關系緊密的肺癌在肺門及縱隔血管顯示情況也優(yōu)于CT檢測[9-10]。MRI檢測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率,可全方位、多參數(shù)的對淋巴結進行成像,準確評估腫瘤與縱隔血管間關系,還可顯示腫瘤對周圍組織的侵犯情況,有效提高診斷準確率[11]。
本文將CT和MRI診斷影像學表現(xiàn)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縱隔型肺癌患者CT檢查時能直觀地顯示肺部支氣管受累情況,清晰觀察到患者肺門結節(jié)及縱隔淋巴結的腫大情況,同時還能顯示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張等征象,但對腫瘤邊界顯示較為模糊,而MRI檢查結果則與CT檢查結果基本一致,但MRI檢查時還可看到胸壁、胸膜及胸椎受累情況。本文將兩種診斷方式與手術病理結果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三種診斷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CT和MRI診斷中央型或周圍型肺癌結果與手術病理學結果一致性較好(Kappa>0.7),而發(fā)病部位與手術病理結果則完全一致(Kappa=1.0),這與林永平[12]報道一致,兩種診斷方式均可能準確且直觀的診斷病灶部位。本文還發(fā)現(xiàn),CT對鱗癌、小細胞癌、腺癌的診斷與手術病理結果存在一致性(Kappa>0.4),MRI則僅對小細胞癌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學結果一致性較好(Kappa>0.7),而對鱗癌、腺癌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完全一致(Kappa=1.0),這與于立軍等[13]文獻相似,MRI與CT診斷結果相比,其對縱隔血管及腫瘤關系顯示更好,且能清晰展現(xiàn)腫瘤對周圍血管侵犯情況,進步提高診斷準確率。
CT是一項常規(guī)、無創(chuàng)且高效的診斷方式,能快速獲得所需的診斷結果,但具有一定放射性,;MRI雖無放射性傷害,但臨床診斷時間相對較長,檢查費用相對較高,易對患者造成較大經(jīng)濟負擔,故在臨床診斷過程中應根據(jù)患者需求選擇合適的診斷方式[14-15]。
綜上所述,CT和MRI對縱隔型肺癌均有較高診斷價值,且在臨床表現(xiàn)上存在一定差異,均有助于臨床進一步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