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
閱讀武歆的新作《歸故鄉(xiāng)》,可以輕易喚起許多相關(guān)的家族小說閱讀記憶,從陳忠實的《白鹿原》到鐵凝的《笨花》,都借家族史書寫著中國近百年來的滄桑歷史,《歸故鄉(xiāng)》就處在這樣的文學傳統(tǒng)之中,不同之處在于,這本書是借后輩鐘葉的眼光和視角,去探索祖輩的歷史,探索沉重的中國家族史和民族史。但是,作者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不只是關(guān)注百年中國,還在歸鄉(xiāng)之旅中探索曾經(jīng)世界共有的社會主義革命精神如今的走向,使得小說呈現(xiàn)出了更廣闊的格局。
小說從一個夢境和一場沖突開始。江西姑娘鐘葉和法國男孩艾瑞克,在新婚不久之后已經(jīng)陷入婚姻困局,艾瑞克選擇分居而不曾解釋,鐘葉在艾瑞克的父母面前試圖表現(xiàn)自己的溫柔和關(guān)懷,卻導致非常尷尬的局面,并因此與艾瑞克產(chǎn)生劇烈沖突。除了夫妻日?,嵤峦?,橫亙在夫妻雙方中間的,就是這些巨大的文化上的難以溝通。??思{說過,“過去從未死亡,它甚至沒有過去”。在鐘葉和艾瑞克夫妻雙方的沖突背后,他們時時能感到,他們雖不了解卻已經(jīng)背負著的沉重的歷史,時刻影響著他們當下的生活。于是,在夫妻二人回到贛南故鄉(xiāng)的經(jīng)歷中,通過鐘葉在德國傾聽艾瑞克的舅舅波爾講述的德國歷史中,那些祖輩的歷史逐漸向夫妻二人展開。
從回鄉(xiāng)的飛機上開始,鐘葉便開始閱讀爺爺鐘譚林的個人回憶錄,這樣的閱讀似乎更像是一種召喚,去世的爺爺鐘譚林逐漸魂兮歸來,為鐘葉,也借鐘葉之口講述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于是,回鄉(xiāng)之旅由此變成了兩條線索,白天,鐘葉和丈夫一起參觀贛南的民居,感受其中蘊含的獨特的先人智慧和古老的宗祠文化,夜晚,他們跟隨爺爺?shù)哪抗馊タ催@塊土地上生長起來的先人的故事。
每個人身上都鐫刻著時代的烙印,在爺爺這個老革命者的身上,鐫刻著近百年來的中國近代史。在軍閥混戰(zhàn)的年代,鐘譚林不得不提前終止了自己的讀書生涯,并在進步人士陳子杰的指引下,在同學楊大清的影響下,有了革命的理想。他在《新青年》等書的指引下,抵抗舊家庭的包辦婚姻,逃婚離家出走。陰差陽錯之下,他放棄了去法國留學的機會,追隨并參加了革命隊伍。然而革命的道路崎嶇輾轉(zhuǎn),蔣介石叛變革命后,共產(chǎn)黨陳子杰被投入監(jiān)獄,在是否營救陳子杰事情上,鐘譚林和楊大清逐漸出現(xiàn)了分歧,并且在之后的革命中分歧逐漸拉大。終于,在艱難斗爭中,好大喜功而又心眼小的楊大清背叛了紅色組織,投向反動派徐長奎的麾下,參與剿滅鐘譚林的紅軍隊伍;而徐長奎“剿匪隊”中的李長鴻卻因為見不得其隊長的殘暴,而投身革命隊伍。經(jīng)歷了紅軍內(nèi)部“肅反”,抗日期間國民黨仍舊小動作不斷,解放戰(zhàn)爭,鐘譚林終于進入和平年代,做了一個普通的老表。表兄一家跟隨國民黨去了臺灣,而他們的孩子卻在陰差陽錯之下成了自己的孫子……
透過鐘譚林的講述,以及鐘葉父親等人的補充,時代在鐘譚林身上顯出巨大的光影。從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傾聽爺爺?shù)闹v述,到與爺爺一起講述,再到替爺爺補充細節(jié),鐘葉和鐘譚林的靈魂在回顧歷史時逐漸交融,達到了巨大的溝通和理解。對于鐘葉這個在國外留學的年輕女子來說,本不曾注意的家族史、中國近代史逐漸在追溯中變得真實可感,由被鐘葉視而不見的背景,成了前臺,并進入了鐘葉的身體內(nèi)部。
夫妻二人試圖在回贛南祭祖的路上相互增加了解,也的確完成了這一任務(wù)。巧奪天工的贛南民居建筑,背后蘊含著獨特的中國古老智慧,這給予設(shè)計師身份的艾瑞克豐富的靈感,讓他收獲頗豐而增加了對中國的好感。在盛大的祭祖儀式和與鐘葉家人的交流中,艾瑞克首次克服自己波蘭人身份帶來的心理障礙,講述了自己的祖先在二戰(zhàn)時候的倉皇經(jīng)驗。更重要的是,在艾瑞克和他的精神教父波爾舅舅交流贛南之行的經(jīng)驗后,波爾舅舅也終于放下成見,在鐘葉返回法國后,與鐘葉暢談自己的家族史。于是,一段普通讀者不太熟悉的歐洲的紅色革命歷史向我們敞開。
鐘葉的爺爺鐘譚林為了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終身留在家鄉(xiāng),而艾瑞克的外祖父科林(菲恩)卻為了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在許多國家輾轉(zhuǎn)半生。加入德國共產(chǎn)黨后的科林,從家鄉(xiāng)萊比錫走到柏林,為傳播共產(chǎn)主義的火種,他不遠萬里到達中國贛南蘇區(qū)、上海,再到新疆,又到蘇聯(lián)。將關(guān)鍵藥品兌換為當?shù)厝瞬欢募t色書籍,被潛伏在中國的日本特務(wù)所蒙蔽,與陳子杰相識而拿到了礦石,在新疆碰到了新疆王盛世才的左右逢源,在蘇聯(lián)被懷疑是叛變投敵而遭受牢獄之災(zāi),追隨共產(chǎn)主義卻在列寧的國度被懷疑為叛敵,輾轉(zhuǎn)之下終于回到了祖國,并在東德度過了為德國社會主義奮斗的一生。
但是,科林和波爾父子倆在東德生活的那些年,都曾有過對政權(quán)的疑惑。他們所相信的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與自己所身處的現(xiàn)實有諸多不合之處,父親科林在東德老去,而波爾面對共產(chǎn)主義的德國卻有過多次精神上和信仰上的彷徨。少年時的憤怒與父親的冷血使他決意不信共產(chǎn)主義,長大后卻成為父親的左膀右臂;在極權(quán)政府的控制下舉報父親,為了從東德逃到西德,選擇了“嫁給”一個大他30歲的老婦人,卻又在柏林墻倒掉之后回到東德定居,紀念曾經(jīng)的愛人。這樣復雜的經(jīng)歷消耗著波爾舅舅的精神,在他不停反思、疑惑和自我質(zhì)問中,我們看到了歷史給人帶來的難以掙脫的枷鎖。
歷史的因緣際會之處,令人驚絕。幾十年前,一顆礦石纏繞著鐘譚林和科林這兩個為共同理想所驅(qū)動的人,并且影響了他們各自的人生。幾十年后,鐘譚林和科林的后人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法國相遇?!霸谶@個早已經(jīng)無人相信‘共產(chǎn)主義一定實現(xiàn)的國家里,還能跟誰講述一個早年德國共產(chǎn)黨人的理想和追求?”[1]波爾舅舅的感慨和遺憾,在鐘葉這里得到滿足,這個來自紅色中國的后代,雖然與鐘譚林沒有血緣關(guān)系,卻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接受了鐘譚林的精神,因而成為波爾最忠實、最有效的傾聽者。
然而,歷史的相似之處絕不只是在那一顆石頭和這一次相遇。這兩個點中,交叉著人類共同的命運。三四十年代,中國黨內(nèi)的肅反運動,和科林在蘇聯(lián)遇到的荒唐經(jīng)驗多有相似,都是出于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而六七十年代的東德,在以國家、人民的名義之下侵犯著個人的生活,用大愛來掩蓋無愛,人與人之間為求自保而互相檢舉、傷害,這與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何其相似。由此,當波爾舅舅帶著鐘葉去看德國整個國家對此的反思時,也催促著我們借“他山之石”思考自身。在柏林墻倒掉后的德國有諸多反思的聲音和方式,包括家門口鋪設(shè)的猶太人紀念石,東德時期百姓互相檢舉材料的公開展覽等,這些反思成為德國人生活的日常。而與此相對,中國反思的聲音和力度則要小得多,這不能不引發(fā)讀者的深思。
唐小兵在談?wù)撨^去和未來的關(guān)系時,曾經(jīng)引用阿倫特所說的話:“我們處在忘記過去的危險中,而且這樣一種遺忘,更別說忘卻的內(nèi)容本身,意味著我們喪失了自身的一個向度,一個在人類存在方面縱深的向度。因為記憶和縱深是同一的,或者說,除非經(jīng)由記憶之路,人不能達到縱深?!盵2]中國持續(xù)著的社會主義引發(fā)波爾舅舅對東德和自身信仰的思考,而東德的情況也足以引發(fā)鐘葉的深思。在前后的兩次因緣際會中,讀者的視野跟隨著鐘葉的視野一起被打開,歷史的縱深感愈加增強。
贛南之行和科隆之行,不僅是鐘葉的歸鄉(xiāng)之旅,更是她的成長之旅。對歷史的追溯,使鐘葉在一個更為宏大的坐標中審視自己的人生和自身所在的世界。鐘葉本是為了拯救自己的婚姻來到科隆,但是在波爾舅舅講述的歷史中,她感到“比起祖輩、父輩的人生經(jīng)歷,她現(xiàn)在所遇到的一切,猶如襁褓面對蒼生”。[1]216通過追溯祖輩父輩的人生軌跡,鐘葉尋找到自己婚姻困局的癥結(jié)所在:文化的差異之外,還有歷史的陰霾。歷史的創(chuàng)傷使得波爾舅舅的性格變得猜疑、敵意、自我保護,而這也深深影響了艾瑞克,并影響了他們的婚姻。
兩人的裂隙難以彌合,艾瑞克終于難以接受兩人的文化差距而提出離婚,鐘葉卻在感情受挫之后,選擇在人類文化的范圍內(nèi)去彌合這樣的差異。在開設(shè)贛南照片展覽的想法因為所謂“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被校方拒絕之后,鐘葉勇敢地投身于無國界文化行動。小說結(jié)尾,鐘葉“環(huán)顧四周,才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走出了校園,走在一條陌生的路上,那條陌生的路離她現(xiàn)在租住的地方好像越來越遠。但她一點都不害怕,因為將來準備要走的路都會是陌生的路”。[1]274這是頗有意味的一幕,鐘葉由婚姻的困擾而走向歸鄉(xiāng)之路,在對祖先靈魂的了解中,她感受到一種精神的召喚,從而走出校園和家這樣的屬于個人的狹窄封閉之處,而投身于一個更廣闊的、屬于人類的空間。這一幕似曾相識,不僅讓我們想到多年前,鐘譚林正是在一種同樣理想的召喚下離開家庭投奔革命,也讓我們想起百年前的五四文學中,青年離開舊家庭、走向社會時正是這樣壯懷激烈,更讓我們想到魯迅所說的,離家是為了“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在這個意義上,《歸故鄉(xiāng)》是直接同五四文學血脈相承的。
《歸故鄉(xiāng)》由一對年輕人的婚姻困境開始,借著他們的腳步追溯了中國和德國20世紀近百年的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皻v史記憶就是不斷地探尋傷疤的肌理,試圖重建歷史和人性的圖景,并以此來恢復人類最基本的道德感通能力。”[2]直面歷史、承擔歷史重負,既需要勇氣,也需要能力。在歷史虛無主義、精致的利己主義等思想大行其道的當下,鐘葉無疑是一個勇敢的、深具歷史感的人物形象。透過鐘葉的選擇和整本小說的歷史敘述,我們也看到了作者直面歷史的嚴正態(tài)度和開闊的世界眼光。
注釋
[1]武歆.歸故鄉(xiāng)[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8:204.
[2]唐小兵.讓歷史記憶照亮未來[J].讀書,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