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洢
【摘 ? 要】 家庭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場所,不同家庭對子女的教養(yǎng)方式逐步塑造著其智力、能力、性格的形成,最終影響其成年的社會化行為的發(fā)展。個體與父母在交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對于他人和自己關系的理解,影響著個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采取的態(tài)度和方法,促進或是制約著個體合作能力的發(fā)展。
【關鍵詞】 家庭教養(yǎng);人際交往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rearing patterns on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bstract] ? Family i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and different families gradually shape their intelligence, ability and character, and final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adult socialized behavi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parent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affects the attitudes and methods taken by the individual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es or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s ability to cooperate.
[Keywords] ?family upbring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大學生群體處于成年早期階段,當大學生們離開原生家庭進入一個新的生活圈時,在不同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下習得的性格與能力將會作用于學習與生活,在人際交往的環(huán)節(jié)產(chǎn)生不同的輸出結果,能夠呈現(xiàn)出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大學生人際合作能力的影響。
1 ?國外相關研究
在十九世紀末,弗洛伊德最先注意到了不同養(yǎng)育方式對子女的影響,由此他將父母的角色簡單劃分為:父親負責提供規(guī)則和紀律,母親負責提供愛與溫暖。
1955年,鮑德·溫將家庭教養(yǎng)方式分為:情感溫暖—敵意和依戀—干涉兩個維度。Sears(1957)把這種思想與學習理論相結合,提出了教養(yǎng)方式中的兩個重要概念:溫暖和控制?;舴蚵℉offman,1970)則重點研究了懲罰因素對兒童的影響,將懲罰分為“強制”和“愛的收回”兩類。前者表現(xiàn)在體罰、冷漠拒絕、剝奪以及威脅等。后者表現(xiàn)在對心理的懲罰,如冷漠、孤立等
其中,1991年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德(Baumrind)的四種教養(yǎng)方式認可度最為廣泛,他采用家庭與實驗室觀察研究,提出了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兩個維度:要求和反應性,根據(jù)這兩個維度,將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分為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忽視型。基于Baumrind的理論,Maccoby與Martin通過研究提出了教養(yǎng)類型的二維結構,即回應(responsiveness)與要求(demandingness),將教養(yǎng)類型分為權威型(高要求--高回應)、專制型(高要求--低回應)、寬松型(低要求--高回應)、忽視型 (低要求--低回應)。且該結構廣泛應用于教養(yǎng)方式在青少年階段影響,如青少年攻擊性、抗逆力、厭學等。
通過對文獻資料的分析、對比和研究,筆者認為我國關于教養(yǎng)方式的分類大多是基于國外研究的歸納拓展,在此基礎上本文將家庭教養(yǎng)方式概括為溺愛型、否定型、民主型、過分保護型、放任型和干涉型。
2 ?國內有關教養(yǎng)方式影響子女人際交往的研究
我國對于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各個階段影響的研究起步較晚。汪衛(wèi)東基于西方學界的對于父母教養(yǎng)方式、生活事件與人際關系的相互影響研究,提出了教養(yǎng)方式的五個維度:“懲罰與嚴厲”、“過度干涉”、“溺愛”、 “矛盾教育和忽略保護”。
基于現(xiàn)有理論的完整,我國學者將研究重點放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在兒童、青少年、早期成人的社會化階段中。張建新(2008)以兒童為研究對象,總結出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健康人格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有正向作用,這種教養(yǎng)方式讓兒童學會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注重合作,往往也因此受到伙伴們的接納與喜愛;相反的采用消極教養(yǎng)方式可能會使兒童冷漠對待人際交往,甚至有較強的攻擊性。
在教養(yǎng)方式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層面,滕兆瑋(2005)采用問卷調查法和個案訪談法,得出人際交往總體水平與父母良好的教養(yǎng)方式呈顯著的正相關,相反與父母不良的教養(yǎng)方式呈顯著負相關;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認知、態(tài)度和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明顯相關性。并且指出城鄉(xiāng)家庭、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家庭對大學生人際能力影響的差異性。
此后,諸多學者采用不同方法、通過對不同樣本的調查對教養(yǎng)方式于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進行研究,旨在證明二者之間存在某種確定的關系,并試圖從微觀層面深入研究。關天宇(2018)等人采用問卷法對牡丹江市高校310名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際交往能力及抗逆力水平進行研究,得出教養(yǎng)方式與人際交往能力呈顯著正相關。人際交往能力與抗逆力水平呈顯著正相關的結論。趙郝銳、楊曉萍(2018)認為,當代大學生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顯示出一定的性別差異與城鄉(xiāng)差異,大學生父親與母親的教養(yǎng)方式均以高回應低要求的寬松型(即情感溫暖型)為主,也包含部分低回應高要求的專制型(即過度管束與冷漠拒絕型),但并未發(fā)現(xiàn)權威型與忽視型,但尚未進行歸因分析。
3 ?小結
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一直是學界研究的重要議題。在二十世紀中后期至二十一世紀初期,中外學界致力于基于現(xiàn)有學術理論對家庭教養(yǎng)模式進行系統(tǒng)建構,進一步根據(jù)個體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分析不同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的影響,以兒童、青少年階段為研究重點。然而,近年學者們將研究重點投向在留守家庭、單親家庭等特殊家庭群體上,對于正常雙親家庭教養(yǎng)方式層面的微觀研究較少。且大學生作為家庭教育的輸出“成果”,其在人際交往層面的合作能力,體現(xiàn)了家庭對子女的教養(yǎng)方式的不同成果
參考文獻:
[1] DARLINGN, STEINBERGE L.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J]. Psychological Bullentin,1993,113 (3):487-496.
[2] Dehart T,Pelham BW,Tennen H, What lies beneath:parenting style and implicit self-esteem[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 ? ? ? ? ? cial Psychology,2006,42(1):1-17 .
[3] 汪衛(wèi)東,呂學玉,單志艷等.汪衛(wèi)東憶溯性人格發(fā)展量表(WMPI)編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6):888-893.
[4] 徐 慧,張建新,張梅玲.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社會化發(fā)展影響的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8,31(4):940-942.
[5] 王 麗,傅金芝.國內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發(fā)展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3):298-304.
[6] 黃 君.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人際關系的影響[J]科技信息.2010-07-15 .
[7] 滕兆瑋,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及其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
[8] 趙郝銳,楊曉萍,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潛在剖面分析[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2018(6).
[9] 鄭藝璇,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人際沖突處理風格的相關研究[J]校園心理,2017(12).
[10] 關天宇,王 茜,唐 珊,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人際交往能力與大學生抗逆力關系研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1003-6121(2018)05-01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