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夫
文學創(chuàng)作應該追求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在我的內心,這個意念一直比較強大,我想寫出中國氣派的作品,拿到世界上去,別人是不是承認不重要。我不迎合翻譯,我只寫我愿意寫的東西。
每個人對文學的理解不同。我認為,文學本身是理想主義,是對美好、良善的渴望和追求,是溫暖的。當然在理想主義背后,要基于對當時人生和社會的不滿足。任何時代,比如現(xiàn)在這個最好的時代,都會有環(huán)境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人生也是如此。
我生于1948年。我的文學理想從初中一年級開始,那時剛從鄉(xiāng)下考上豐縣一中。當時讀了大量中外小說,其中柔石的小說《為奴隸的母親》給我觸動特別大。文革后期,我參加工作,到縣委縣政府從事新聞報道工作,閱讀了大量史學、美學、文學著作,為今后寫作打下了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思想解放了,我就開始寫作。真正發(fā)表第一篇作品是1981年,那時我已經33歲了。
文學,我覺得每個作家的理解都不一樣,我看得比較大。我給大學生、青年作家講課時反復強調,文學不是文學本身,不是讀幾本小說就會寫小說,讀幾首詩歌就會寫詩歌了。如果沒有對社會、歷史、人生等方方面面的興趣,沒有對社會和人生透徹的把握,沒有對生命本質具有穿透力的領悟,很難寫出真正的好作品。小孩子可以寫作,但是寫得比較淺表,很難指望他寫出比較深刻的作品。一個作家要關注社會,關注歷史,關注人生,關注人間萬事萬物,要有一種大愛、博大的胸懷,才能真正寫出好的作品。我在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之前,《中國通史》讀了三遍,《外國通史》讀了兩遍。讀完歷史,就覺得自己已經活了幾千年了。同時,又接觸了大量的文學經典。閱讀了大量的經典后,就自然而然對當時人發(fā)表的一些作品有了自己的判斷。
抗戰(zhàn)時候有一首歌曲,叫《大刀進行曲》。歌詞一點都不復雜,但是有一種特別的號召力,體現(xiàn)了強悍的意志和鐵血的精神?!饵S河大合唱》也是時代的經典。這是文學的脊梁。
本質上,文學是理想主義,是對社會人生問題的認識,但必須有直面現(xiàn)實的勇氣和決心。它反映了一定的社會面貌,目的是為了使這個社會更美好?,F(xiàn)在是最好最強大的時代。人到最后都會有缺憾,文學恰恰是把人生的缺憾和不滿足進行釋放,進行一種解構,讓讀者讀后得到舒緩。為什么好的作品讀了之后,人們覺得得到認同,得到宣泄?文學作品要講真話,我的《天下無賊》表達了一種理想和渴望,希望社會是美好的,單純的孩子一句話能喚醒人心靈中美好的東西,得到覺悟,得到一種心靈的撞擊。
文學精品的價值就在于其具有較為永恒的意義,而不是反映一時的淺表的東西。讀文學精品能激發(fā)讀者更深層地看待一些問題。
魯迅講過的批評社會,批評人生,目的是讓人間更美好。有些人讀了我的作品后,說我是中國最具善意的作家。
中國文化的根基是東方的哲學思想,中國的價值觀念講求包容,你是對的,我可能也是對的;西方的哲學思想卻是一定要分清是非的,你是對的,那么我就是錯的??粗袊糯钦叩脑?,或是一些成語、俗語,其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雌饋硭鼈円馑妓坪跬耆喾矗珔s都有道理。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其實這就是包容,就是和而不同。中國人的觀念里有著朦朧含蓄,這種豐富性可以導致多種解讀,而這正是文學藝術最大的魅力。盡管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也有糟粕,但我們更多地積累了對中國文化的自信。
從夸父追日、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到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無論經歷多少苦難,中華民族都有一種勇往直前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對這種精神的理解正是我創(chuàng)作的源泉。
我在德國慕尼黑講學的時候,有人問我中國為什么問題這么多?我說,中國曾經領先世界幾千年,現(xiàn)在飛速前進,中國在解決問題,所以才會看到問題。人類要去外太空,無數(shù)的問題來了,怎么去外太空,飛船怎么造,用什么燃料,成千上萬個問題,一個問題不解決,就去不了外太空。我種過田,犁地撒種我都會,我也深知要解決吃飯問題,就要增加糧食產量?,F(xiàn)在一畝產量相當于過去十畝。怎么來的?用化肥。但這也導致土地污染,現(xiàn)在抓一把土,很少聞到土香味。提高產量,搞機械化大農業(yè),農民去城里打工,夫妻分居、留守兒童這些問題都出現(xiàn)了,這就需要解決問題。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大發(fā)展,原因就是兩條,第一是方向對頭,全力發(fā)展經濟;第二是執(zhí)行力。那么大的國家,誰說了都不算那是不行的。國家要大規(guī)模發(fā)展,誰都有主張,誰也說服不了誰,事情只有停下來。中國,現(xiàn)在只有發(fā)展,發(fā)展起來再說。你看中國人的表情,過去滿面愁苦,現(xiàn)在很溫和平靜。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情。中國這個階段重要的還是發(fā)展,要強大起來。
用一種文明取代另一種文明,這不僅是愚蠢的,也是一種災難。全世界那么多國家,那么多文明,經歷了那么多戰(zhàn)亂,人類還能保存這么多的文明是人類之福。大英博物館、盧浮宮都有中國文物的專館,有青銅器、字畫、家具等等,這些都足以證明中國文明當年的燦爛。
不要把文化交流變成乞求別人認同,文化交流的目的只是展示,互相尊重對方的存在,世界正是因為這樣才豐富多彩。大象和螞蟻從不交流,山鷹和牡丹也不搭訕,但是它們各自演繹著生命的神奇。任何文化都是獨立的,如果世界文化變成一種顏色,走向類同化、走向同質化,那這個世界還有意思嗎?中華文化最優(yōu)秀的就是它的包容性,對中國文化的普及傳承,對相近文化的吸收,對科學技術的演繹,確實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我到大學去講課,絕對不會講完后讓孩子們感覺很沮喪。我就是要讓他們對生活充滿信心,有一種昂揚的態(tài)度。每個作家的人生方向不一樣,價值取向也不一樣。我希望孩子們放開心胸,盡管前路人生有很多困難挫折等著他們,但是你要讓他們有信心,你不能打擊他們,讓他們一開始就不敢走了。那絕對不行。
(作者系著名作家,原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專職副主席)
責任編輯:陳偉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