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宇
摘要:本文結(jié)合筆者的教學實踐針對如何克服課改阻力,提高化學課堂效率展開了論述。提出應“以萬變應不變,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來應對課改中出現(xiàn)的諸多疑難雜癥。
關鍵詞:化學課堂;以萬變應不變;以不變應萬變
中圖分類號:G63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3-0035
新課改已經(jīng)推行了一段時間,但在實踐過程中,很多教師遇到了重重阻力,使課改難以順利實施。主要問題有兩大難。一是學生開口難,學生長期以來適應了灌輸式教學模式,形成了一種對教師的依賴性,只愿當看客、當聽眾,不愿主動學習。所以,課堂學習氣氛不活躍,更不用談把學生推上講臺了。二是難以加大課堂容量,將知識進行拓展延伸。學生講課難以抓住重點,切中要害,很多學生只能照本宣科地把課文閱讀一遍,課堂知識的容量和難度小,效率低。很多教師認為課改后,消耗的時間多,自己花的心血多,但收效甚微,認為讓學生講不如自己講個“滿堂灌”來得痛快、來得實在。于是,許多教師在抱怨學生素質(zhì)太差的同時,回到“填鴨式”教學的老路上來,自說自話,自問自答,自己給自己授課?!罢n”乃“言之有果”。課改的方向就是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那么,在課改實踐中,我們應該如何解決以上兩大難題,讓課改改出實效呢?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是“以萬變應不變,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來應對課改中出現(xiàn)的諸多疑難雜癥的?!耙匀f變應不變”即在課堂教學中,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和手段,來打破學生固有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動”起來,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以不變應萬變”即以自己長期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問題教學法”這一不變的模式和理論觀念作為指導,來應對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把問題化為自己的教學效果。筆者的具體做法如下。
一、以萬變應不變,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學生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對教師的依賴性,一上課就等待教師來教,遇到問題就等待教師給自己一個答案。學生不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主動獲取知識。一旦讓學生先學,很多學生便茫然不知所措、無所事事。其實,學生處于這種“被動狀態(tài)”,本來就是我們教師自己造成的。要打破學生這一固有的習慣,教師必須首先轉(zhuǎn)變觀念、改變教法。只要教師方法得當,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每個學生都可當“教師”。古時稱教師為“先生”,筆者認為“先生”乃“先走一步的學生”。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先學后教,那么全班學生人人都可成為“先生”,這樣就不怕學生學不好了。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筆者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針對學習內(nèi)容不同,分別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手段來創(chuàng)造機會,讓更多的學生參與主動學習,打破課堂上“一言堂”的僵局。
1. 采用異步教學法,讓學生先做實驗,再學習物質(zhì)的性質(zhì),并讓學生逐步走上自學自授的道路上來。為了打破常規(guī),讓學生守株待不到“兔”,筆者在引導學生先學時,首先打了一個“時間差”。如在學習高一化學《氯氣》時,為了讓學生搞好預習,筆者提前花一節(jié)課做實驗。在上實驗課時,筆者不斷提示設疑,指導學生觀察思考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帶著疑問再去預習、討論,就有了目標,也有了興趣。學生自習后,筆者讓做過分組實驗的學生,上講臺講解氯氣的某一性質(zhì),像做專題報道似的,學生就不再畏懼上講臺講課了。
可見,異步教學法,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先學生疑,疑后再學,學后再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講完課后,教師再加以總結(jié)歸納,形成知識網(wǎng)絡體系,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鞏固。
2. 采用自主探究法,讓學生自主地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筆者每上一節(jié)新課,總以問題的形式引入,最后又以問題來結(jié)尾,給學生留下一個課題,讓學生去探究。有時,為了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筆者還在課堂上設計一個探究課題,讓全體學生參與討論研究。
3. 采用討論辯論法,讓學生在相互討論辯論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新問題,讓真理越辯越明。這種方式靈活多變,可以針對一個知識點,也可以針對課堂中的某一中心問題。它可以讓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也參與進來,一起討論問題、解決問題,打破學生封閉的心理狀態(tài),讓他們各抒己見,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臺。
當然,要引導學生走上講臺,教師還必須做好個別輔導。如在學生講課前,對學生的預習筆記,即學生要講課的教案進行抽查。對發(fā)現(xiàn)比較優(yōu)秀的教案,就加以完善,然后讓學生去講授。教師要讓每一位上臺講課的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之處,否則照本宣科的講解,學生自己也無成就感,很容易在講課的失敗中遭受挫折。另外,對于學生難以涉及的深層次問題,教師可以對個別學生進行講解,然后借學生之口傳達自己要講的教學內(nèi)容。這樣,使講課的學生就有了可炫耀的資本,同時又完成了教師的教學任務。
二、以不變應萬變,不斷提高課堂效率
學問學問,必須既學又問。筆者經(jīng)常對學生說:“學習中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币岣哒n堂效率,必須圍繞問題作文章,讓學生先疑后學,先學后教。有人把課改看成裝點門面的花架子,中看不中用,實質(zhì)上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去挖掘問題、探討問題和解決問題?!皫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焙芏鄬W生在自學中難以產(chǎn)生問題,這就要教師加以引導。還有一些學生所提的問題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這就要求教師控制好集中解疑與個別解疑,用問題來控制問題。要加大課堂教學知識的難度,還須由淺入深,用問題來深化問題。這就是筆者在處理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問題時主要的糾偏方法——問題教學法。
1. 以問題引發(fā)問題,找準學生感興趣的切入點,在上課前先以問題引發(fā)思考。學生在接觸新課時,預習后一般難以提出較深層的問題,甚至沒有問題。怎樣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學習狀態(tài)呢?筆者在新課引入時,特別注重用生活實際與化學知識相結(jié)合,提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到課本上去找答案。例如,在學習《氯氣》這一節(jié)時,筆者講了一個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故事。德國軍隊在與英法聯(lián)軍作戰(zhàn)時,施放了一種黃綠色的氣體,使英法聯(lián)軍幾百名士兵因呼吸困難窒息而死,幾十名士兵雙目失明,有些士兵爬到樹上才幸免遇難。這是一種什么氣體呢?它有什么物理性質(zhì)和化學性質(zhì)呢?學生由此又引發(fā)了思考:為什么有些士兵爬到樹上可幸免一死呢?如果遭遇氯氣泄漏,我們又該怎么辦呢?還有些學生聯(lián)想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理,詢問氯氣為什么使人中毒。這些問題接踵而來,使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下面的課就可順利展開了。萬事開頭難,要讓學生開動腦筋,先疑后學,開口問問題,就必須要能用最淺顯的問題,把學生迅速引入到自學的快車道來。
2. 用問題控制問題,使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圍繞中心問題來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學生有時沒有問題,有時提的問題太偏太雜,又不利于教師完成課堂的教學任務。這時,教師必須在預習前,設置好幾個中心問題,讓學生圍繞這幾個中心問題進行自學。這樣就不會使課堂因開放式教學喪失教師的主導地位了。從而使課堂教學活動有目標、有重點、有步驟地進行。教師在設置中心問題時,既要有利于本節(jié)課重點和難點的突破,又不能把問題提得太多,使學生能圍繞重點問題再來提出質(zhì)疑。所以,問題的設置是教師控制課堂最有效的途徑。問題就是教師的教鞭,可以引導和指揮按照教師的設計去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效率。
3. 用問題深化問題,從而逐步加深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難度。有些教師認為,讓學生走上講臺教學,不利于課堂內(nèi)容的拓展和延伸,不利于加深知識的難度。其實,讓學生自主學習,采用探究法一樣可用問題來深化問題,有利于知識的拓展。例如,筆者在《氯氣》一節(jié)學習氯氣的化學性質(zhì)時,針對氯氣與水反應這個課堂知識的重點與難點,設置了兩個中心問題:新制氯氣與久置的氯水有何不同?干燥的氯氣具有漂白作用嗎?解決問題后,筆者又對這些知識進行了拓展,設置了一個實驗探究課題:用膠頭滴管將新制的氯氣慢慢滴入含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當?shù)稳胱詈笠坏温人畷r紅色完全褪去,由此產(chǎn)生探究問題:產(chǎn)生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是產(chǎn)生的次氯酸氧化褪色還是產(chǎn)生的酸與堿中和褪色?如何設計實驗來證明紅色褪去的原因?這個實驗探究活動,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和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同時又鞏固了知識,加深了學生對氯水這一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性質(zhì)的了解。這樣的課堂教學就不是幾張試卷可代替了的。
所以,課改并不是像有些教師說的盡是花架子,浪費時間。當然,要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又不能讓學生在課堂瞎胡鬧,維持好課堂的秩序。這需要教師預先備好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zhì),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組織能力。在實施開放式教學中,學生提的問題有些是教師沒有想到的,如果一個教師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敢開放課堂,同時也不能組織好教學,更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所以,課改的阻力真正來說不是來自學生,而是來自教師自己。用洋思中學的話來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蔽覀兘處熡^念改變了,教法改變了,學生也會隨之而變,因為教師畢竟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是導演而不是看客。所以,課改要改下去,首先要教師改變觀念、改變教法,才能最終提高課堂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柳城中學 ? ? ? ? ?36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