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達文
【摘要】影視記錄的獨特性包括科學性、真實性、視聽復合的全息性;優(yōu)越性包括選擇性、解釋性、重復性、保險性;局限性包括文字記錄的學術傳統(tǒng)、對于影視記錄方式和性質的定位、經費及技術設備問題等。只有充分了解民俗學的學理性和影視記錄的特點,結合云南民俗文化的影視記錄空間和影視記錄需求,熟練掌握前期選擇與準備、影視記錄原則、后期工作等影視記錄的方法,才可能在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中有效使用影視記錄方法。
【關鍵詞】民俗文化;傳承;保護;影視記錄;特點和方法
一、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中影視記錄的特點
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中影視記錄就是要充分發(fā)揮影像和文字相結合的記錄與記憶功能,尤其要充分發(fā)揮屬于影像的、有別于文字記錄的獨特的視聽功能。
(一)影視記錄的獨特性
1.科學性。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中影視記錄必須具有嚴格的科學性。首先影視記錄要看選題是否具有價值和意義,其次民俗學影視記錄的理論方法必須具有民俗學學科的科學性。
2.真實性。民俗文化影視記錄攝影機要有聞必錄,浮光掠影,羅列現(xiàn)象,所強調的真實必須是客觀事物本質的真實,必須是對客觀現(xiàn)實做出分析研究,揭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民俗學內涵。
3.視聽復合的全息性。影視記錄要具體明確,它給觀眾帶來的是一種直接的,身臨其境的復合信息,帶有相當嚴密的邏輯性,實際上是集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為一體的思維過程。
(二)影視記錄的優(yōu)越性
1.選擇性。影視記錄具有選擇性,它能夠在空間意義上以及假如持續(xù)的話,在時間意義上比其他大多數記錄形式更接近觀察,視聽記錄的這一特征使得它對民俗學者具有潛在價值。視聽記錄可以提供有價值的觀察,但不能擺脫制作者自身的文化和偏見。進行選擇的是影視制作者。
2.解釋性。盡管影像記錄依然不能完全擺脫制作者自身及其文化的偏見,但是,與文字記錄相比,影像與所表示的事件、人物之間存在著一種不可更改的關系。影像不會因為主觀目的而完全改變記錄的方式。影像總是比任何竭盡全力的人為解釋提供給我們更多的解釋。
3.重復性。文化學者越來越希望以視覺畫面而不僅以語言文字的形式來考慮問題,或者至少考慮文化表演問題。有了這些影像文化記錄,在分析研究中,學者們便可以反復觀看轉瞬即逝的景象。
4.保險性。影視記錄更擅長于表述過程。相對文字表述的模糊性而言,影像的表達更為清晰。攝像機鏡頭較之于作者手中的筆,具有更直觀、更忠實的潛質。因此,影像的直接性與客觀性使它更接近于“科學性”的描述,所記錄的資料也應更為可信。
(三)影視記錄的局限性
1.文字記錄的學術傳統(tǒng)。民俗學作為一門科學的研究基礎是田野調查。而田野調查是在急副的變化中進行的,田野工作者往往只能依靠被訪談者的記憶而不是觀察眼前發(fā)生的事實。由此,在它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的時候,田野調查采用的是文字記錄的方式。這些學科在很大程度上也變成了依靠文字記錄來研究的科學。由于傳統(tǒng)民俗志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文字記錄的學術傳統(tǒng),大多數的學者不愿意接受影視記錄方式,后來者也不會輕易去嘗試挑戰(zhàn)已經取得巨大成就的學術傳統(tǒng)。
2.對于影視記錄方式和性質的定位。對于很多民俗志影片的嘗試,更多人討論的是它的藝術價值和專業(yè)水平,而極少有人注意到它的學術價值。與此同時,還有一部分人批評他們在追求藝術的制作時忽略了對情節(jié)的忠實。
3.經費及技術設備問題。長期以來,民俗學者就嘗試用影視記錄的方式保存文化,然而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第一,昂貴的拍攝費用,使得大多數學者不敢問津;第二,膠片易燃的危險性,使得人們唯恐避之不及;第三,田野作業(yè)現(xiàn)場本身就已經頗為復雜,影像拍攝的技術較之文字的書寫更為復雜,技術問題是人們退避三舍的重要原因。
二、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中影視記錄的方法
結合云南民俗文化的影視記錄空間和影視記錄需求,從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中影視記錄的特點出發(fā),在具體的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過程中影視記錄的方法主要包括:
(一)前期選擇與準備
前期選擇與準備關系到影視記錄的順利進行,也直接影響著材料的真實可靠及其價值。
1.題材選擇。綜觀整個民俗文化范疇,我國老一輩民俗學家鐘敬文、劉魁立等都對其做出了科學的總結和歸類,根據他們所列舉出的文化內容,參考影視記錄的具體方式,將其歸納分類為三個部分:第一類:口頭文學,包括神話、史詩、傳說、故事;第二類:民間文藝和民間技藝,包括民歌、民間繪畫、民間音樂、舞蹈、民間工藝技術等;第三類:歲時節(jié)日及禮儀、信仰、風俗習慣等。根據這樣的分類,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獲取選題就會比較容易:
第一,記錄、復原或重塑一種即將消逝或已經消逝的傳統(tǒng)工藝技術。
第二,對鮮活的民間文化、民眾生活狀態(tài)的記錄與描述,也就是對于人的記錄。
第三,試圖以影像的方式,從各個角度去全方位描述、記錄和展示特定的文化。
2.田野調查。在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中,先期細致的田野調查非常重要,它決定了調查者對被調查地點是否能夠真正理解,從而也就決定了所收集的影像資料的實際意義。
3.物質設備準備。在進行拍攝前,調查者不但要做好充分的學理準備,還要準備好物質設備。主要包括:拍攝設備、輔助設備、生活用品。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可以確保在拍攝中,不會因為客觀條件的制約而影響拍攝的質量。
(二)影視記錄原則
在掌握了基本的拍攝方法后,具體的拍攝過程中還有一些原則是拍攝者必須堅持的,主要包括:
1.影視記錄的真實性原則。對于民俗學來講,影視記錄手段的應用同樣也應當注重真實性的原則。收集的信息是否真實直接關系到最終結論的正確與否。作為信息收集工具的影視記錄手段,只有記錄下真實的信息,才能為以后信息的整理和學術研究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礎。對真實性的具體要求分為真實人物、真實事件、真實場景、真實內涵四個方面,很值得應用影視記錄手段的民俗學者借鑒。
2.影視記錄的完整性原則。完整性原則要求在前后連貫的關系中處理一切事物和行為。對民俗學影視作品來說,就是要拍攝完整身體、完整行為和完整人物。
3.必要的“復原”與“重建”。復原拍攝是一種歷史的復述和再現(xiàn)的紀實過程。被復原拍攝的內容,多是以往傳統(tǒng)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組織與制度等方面。
(三)后期工作
1.影視記錄素材的整理與保存。影視拍攝工作結束后,最為零碎繁多的工作無疑就是對影像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觀看素材,對素材的內容和畫面形式進行詳細記錄;其次是對素材進行剪輯整理;最后就是對影像資料進行整理儲存、歸類。
2.影視記錄作品的制作與使用。一是明確所要表現(xiàn)的內容。在制作片子時,必須要對表達的內容有取有舍,最好是在一部片子里單單表達一種主題,或者是僅表現(xiàn)一種民俗事象。
二是選擇適合的表現(xiàn)方式,影視記錄本身要先明確制作的片子究竟是為了讓誰看。學者和普通群眾在學科知識以及觀看需求上是很不同的,所以在制作影視作品時,一定要根據二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
三是剪輯的注意事項,在剪輯中制作人不但要注意是否能達到學術表達的效果,還要注意技術層面上是否能達到影視片的制作規(guī)范。
四是象征和蒙太奇,在民俗學學術影視片的編輯之中,要慎用蒙太奇手法,因為有時蒙太奇產生的新的意義,可能會讓人對信息誤讀。
五是音響、解說和字幕,影視是一門綜合的視聽表達工具,除畫面外,音響、解說和字幕也是影視表達的手段。這些表達手段在應用的時候,要在保證學術影視片質量的前提下,保持和諧統(tǒng)一的風格。
參考文獻:
[l]埃米莉·德·布里加德,民族志電影史.保羅·霍金斯.影視人類學原理[M].楊靜.楊昆譯.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2]于曉剛,王清華,都躍駿.影視人類學的歷史、現(xiàn)狀及其理論框架[J].云南社會科學,1988年第04期.
[3]張雅欣.影像文化志通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年,
[4]鄭欣,田野調查與現(xiàn)場進入——當代中國研究實證方法探討[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03期.
[5]張江華,李德君等,影視人類學概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6]王海龍.人類學電影[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7]廖海波.影視民俗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作者簡介】余達文,碩士,云南工商學院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影視民俗。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影視記錄在云南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中的運用研究》,(項目編號:2013C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