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光輝
地理實踐力是指學生在考察、實驗、課堂活動、調(diào)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應具備的意志品質(zhì)和行動能力。地理實踐力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行動意識和行動能力,讓學生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和感悟地理環(huán)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進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部早在2014年就提出,教育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從學科教學轉(zhuǎn)向?qū)W科教育。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四個方面:人地協(xié)調(diào)觀、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作為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成長、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終身學習和今后的社會生活都將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學要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注重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在課堂上,地理教師可用自身的案例和實踐經(jīng)歷來激發(fā)學生的實踐欲望;通過地理實驗、地理探究,讓學生體驗實踐的魅力;通過研學旅行、野外考察,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田野;通過寫地理“三行詩”,讓地理學習充滿詩意。
一、授人以漁:激發(fā)學生的實踐欲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币囵B(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首先教師要有實踐力,要用自己的實踐和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實踐欲望。教師要“走出去”,多旅行、多長見識,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經(jīng)歷告訴學生,用自己寬廣的視野來拓寬學生的視野,用自己的知識來豐富學生的知識……
例如,筆者從臺灣回來后,就跟學生講臺灣的見聞;從美國回來后,就跟學生講美國的風土人情;從西藏回來后,就跟學生講全國最漂亮的公路——川藏線,以及高山夏菜、千戶苗寨、天涯海角、白山黑水……當筆者將自己的見聞帶進課堂與學生分享時,他們都會認真地傾聽,透過他們求知若渴的眼神,可以覺察到在他們心中已經(jīng)播下了一顆種子,這顆種子會激發(fā)他們?nèi)ヌ骄?、去參與、去實踐、去體驗,從而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并產(chǎn)生更高的追求。
二、地理實驗:體驗實踐的魅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币囵B(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還需要學生親自參與和體驗。實踐的魅力,就在于讓學生在親身感受和體驗中獲得知識和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地理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悟,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那些重要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
例如,在教學“地球公轉(zhuǎn)意義——太陽高度角”的時候,筆者讓學生通過測量教學樓的樓頂在一天中影子最短時的地方,以及與北京時間的時差來求長沙的經(jīng)度;通過多次測量長沙的正午太陽高度角來計算長沙的緯度,從而得出長沙的坐標。這樣,通過實踐得出了長沙的地理坐標,不僅加深了學生的記憶,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和觀察能力。
又如,在講“外力作用形成沖積扇”的時候,筆者將一本書卷成漏斗的形狀,用大米作為“泥沙”,讓學生把大米從漏斗里倒出來,以此模擬泥沙流出山口而形成沖積扇。這樣,讓學生通過自己操作和觀察,使沖積扇的形成原理、沖積扇的形狀、堆積物的厚度等知識變得非常直觀和形象,易于理解。
三、研學旅行:走向?qū)嵺`的田野
2016年,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中小學生要通過研學旅行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這使研學旅行成為了素質(zhì)教育的新內(nèi)容和落實素質(zhì)教育的新方式,提升了中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地理實踐力。研學旅行讓學生走出教室、親自體驗,由書本走向田野,由理論走向?qū)嵺`,實現(xiàn)了“走出去,看世界”的目的。
筆者曾帶領學生到寧鄉(xiāng)湘都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基地進行了為期兩天的研學旅行。在這期間,筆者給學生講解了地形、地貌、環(huán)境、植物,教學生認識蔬菜,和學生一起下地干活、扎帳篷、包餃子等,也一起體會了農(nóng)民的辛苦。在學農(nóng)活動中,筆者讓學生認識到:平地和坡地的地形差異會導致農(nóng)作物品種生長狀況的不同;茄子、絲瓜應該使用不同的種植方式。同時,讓學生思考帳篷應該扎在什么位置,分析氣候?qū)r(nóng)業(yè)的影響等。多年以后,學生可能會忘記教師教過的知識,但是這兩天的體驗和感受卻一定會讓他們終身難忘。
2018年暑假,筆者還帶領15名學生赴美國波士頓參加了研學旅行活動,使學生們體會到美國的教育和文化。期間,不僅參觀了美國的大學校園,還和美國中學生一起上課,讓學生們體會和感受美國教育特色;還參觀了美國很多著名的景點,如紐約帝國大廈、大都會博物館、華盛頓國會大廈碑等,讓學生借此了解美國的歷史和文化。沿途,筆者跟學生一起討論美國的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條件,以及科羅拉多峽谷、黃石國家公園、尼亞加拉瀑布等景點的形成。在行走的課堂上,學生們聽得認真仔細,收獲滿滿。這次在美國的研學旅行,不僅使學生對美國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文化等了解得更加深入,還使他們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了期待。同時,也讓筆者進一步認識到書本知識要和實踐結(jié)合起來,并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英語,更深入地研究高中課程,做一個眼界開闊、積極向上的合格教師。
四、地理不僅有眼前的土地,還有詩和遠方
教學是一門藝術。筆者在教學中不斷總結(jié)反思、探索前進,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jīng)驗。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提高課堂效率,筆者經(jīng)常組織活動,以增加學生參與、體驗、感悟的機會。
例如,在學習區(qū)域地理的時候,筆者經(jīng)常讓學生畫圖,有時還要進行畫圖比賽,使學生不但學會了空間定位,更好地掌握了地理知識,還培養(yǎng)了空間想象力和審美情趣。學生的學習任務較重,經(jīng)常在教室、寢室、食堂“三點一線”內(nèi)生活。于是,筆者鼓勵學生“學習再苦,也要活出詩意”,并組織了一次地理“三行詩”比賽,讓學生利用地理原理、地理規(guī)律、地理知識寫詩,把生活過出詩意來;還進一步組織開展了地理“三行詩”交流活動,把寫得好的詩粘貼在教室的墻上。這既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熱情,也讓他們緊張的情緒和學習生活節(jié)奏得到了調(diào)整,為學習增添了詩意。
學生如果在狹小的教室里待得太久,無論是思想還是視野都會受到局限,唯有走出去,才能開闊眼界,釋放情懷。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影響,通過地理實驗、地理活動和研學旅行等實踐活動,可喚起學生對世界的感知與熱愛之情,進而促進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每一位地理教師都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讓學生能夠走向田野,讓學習充滿詩意。
(責任編輯 ?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