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曉林 陳曼青
時移世易,“視頻課程式”一本正經且單調嚴肅傳統“硬科普”方式逐漸地成了昨日黃花,創(chuàng)作寓教于樂的科普微電影,在微端平臺有效而高速“軟性傳播”科普知識,成了廣大科普工作者競相一試身手的時尚之舉。新疆科普作協在新疆科協的大力支持下,應時趁勢,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科普微電影受到了國內業(yè)界和學界的矚目及好評。
2016年7月,在“絲綢之路”科學節(jié)舉辦期間,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和新疆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主辦的“科普微電影展評·沙龍”中,新疆科普作協與影視文化公司聯合創(chuàng)作的四部科普微電影舉行首映,其中《暮雪瑤》(編劇李丹莉,導演王詩喬)《我有五雙眼睛》(編劇吳建偉、李丹莉,導演王詩喬)《遠山的歌唱》(編劇魏子怡,導演王詩喬)三部作品融入了一氧化碳中毒預防與救治、眼角膜移植、葛雷克氏癥(漸凍人)等科普知識,而《紅柳情》(編劇吳建偉、李丹莉,導演劉路)則將環(huán)境保護、沙漠生態(tài)治理與節(jié)能減排等科普知識融入了劇情。在故事電影的形態(tài)下,這些作品處處展現著濃郁的新疆風土人情,同時還承載了科普重任,為科普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可資學習和借鑒的成功經驗。近兩年,影片榮獲了第四、五屆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影視類銀獎、第五屆海峽兩岸微電影大賽金飛燕獎、第四屆亞洲微電影節(jié)二等獎和三等獎、第三屆浙江微電影大賽金獎、首屆山東科普創(chuàng)作大賽影視一等獎、第二屆江蘇科普公益作品大賽影視一等獎、首屆攀枝花微電影大賽最佳影片金獎、海南共青團微電影大賽二等獎、第二屆上海公益微電影節(jié)一等獎、中國·浦東第四屆科普微電影大賽最佳劇本獎,首屆寧波國際微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金螺獎”等等一系列業(yè)內獎項,新疆科普作家協會也多次榮獲大賽優(yōu)秀組織獎。這些殊榮,樹立了我國微電影創(chuàng)作業(yè)界標桿,贏得全國矚目,其價值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推廣學習。
在絲綢之路科學節(jié)中開展科普微電影創(chuàng)作與傳播沙龍活動
科普微電影是指“以科學普及為目的,將科普內容以精彩劇情故事的形式展現,受眾觀影后獲得科普體驗和教益的微電影?!笨破瘴㈦娪芭c廣告微電影有著微妙的相似之處,一個是公益宣傳,一個是廣告宣傳,在內容的融合上都需要將宣傳的內容無縫“植入”到故事情節(jié)中。相對于傳統的如“恒源祥,羊羊羊”式的“硬廣告”宣傳來說,廣告微電影由于具有故事性,更能引起觀眾主動關注的興趣,更容易達到超預期產品宣傳效果。同樣,相對于傳統的科學知識傳播來說,科普微電影也更能寓教于樂,讓觀眾在輕松的“電影”體驗中產生愉悅感和認同感,從而擺脫說教和被動接受的尷尬局面,達到“夾帶”宣傳科普知識的目的?!翱破瘴㈦娪耙浴ⅰ婇L,但絕不是傳統科教視頻的同比例縮微版。科普微電影應以故事作為載體,通過‘故事+科學知識’的形式,或為科普內容量身設計故事,將科普知識植入劇情;或以科學研究、科學事件或科學人物作為題材,通過對其自身固有的故事進行精心策劃和編創(chuàng),在呈現故事的同時達到科普教育的目的?!笨破瘴㈦娪爸锌破张c藝術的關系應如何把控?國家一級作家、科普微電影總制片人李丹莉說:“科普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普及科學知識是首要的,是中心內容。而文藝形式是為傳播科學知識服務的,是翅膀,為的是承載著科學知識飛翔得更遠?!毙陆破兆鲄f這些年創(chuàng)作的系列科普微電影對于科學知識如何融入電影情節(jié)中,如何在情景代入科學知識的傳遞,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思考與探索。
《暮雪謠》秉承著科學知識普及與藝術表達完美結合的特色,通過倒敘手法,引出一段曲折唯美的愛情故事,展現了暮戎與父親暮晨兩代人在新疆的支教經歷,以及暮戎與雪歌依依相戀之情。男主人公的父親暮晨遠赴農牧區(qū)支教,為了尋找走失的學生不幸在木里雪峰墜崖,將寶貴的生命永遠留在了山區(qū)。暮戎秉承父親遺愿,也來到了木里雪峰下的一個村莊支教,期間因為一氧化碳中毒險些失去生命。影片表現兩代支教教師無私的奉獻精神,呈現的愛情也是真誠感人。最可貴之處,是影片通過唯美的愛情故事不留痕跡恰如其分地植入了一氧化碳防治的科普知識,對科普教育的軟性傳播做出了重要探索。微電影《遠山的歌唱》表達是親情主題,講述了葛雷克氏癥(漸凍人)男孩東東,在父母陪伴下,帶著美好的希望,一路尋找給予自己精神支持、并資助了自己的哈那提老師的故事。影片通過東東病情的一步步惡化和東東父母與主治醫(yī)師、與高原葛雷克氏癥姑娘喬麗潘的父親哈那提老師的交流,為大家一步一步演繹了葛雷克氏癥的發(fā)病步驟和當前“只能緩解不可逆轉”殘酷現實。堅強懂事的東東讓觀眾更能產生同情心,體會到當前醫(yī)療科技水平局限、回天乏力的無奈,從而理解和關注漸凍人這個特殊群體并期望科技水平進一步提高?!段矣形咫p眼睛》講述了雙目失明的維吾爾族小姑娘帕提古麗,在漫長的等待角膜供體過程中,時刻用海倫·凱勒的事跡激勵著自己,學會了盲文,堅強等待了漫長的6年,終于等到角膜供體,但當她知道其他小朋友更加需要角膜移植時,毅然把供體讓出來,最終成就了四位小朋友重見光明。這四位小朋友和一直照顧自己的媽媽,一起成為了帕提古麗的五雙眼睛。為何一對眼角膜能使四個孩子重見光明呢?影片不僅為觀眾講解了眼角膜移植的科學知識,更使人們意識到角膜供體的緊缺,呼吁更多的人成為眼角膜的捐獻者,為更多的患者帶來光明?!都t柳情》以兩個年輕的大學畢業(yè)生——維吾爾族畢業(yè)生艾迪力和漢族畢業(yè)生唐曉夏的相戀并創(chuàng)業(yè)故事為主線,講述了新疆紅柳在沙漠治理和特色紅柳烤肉中的雙重作用。在宣傳了新疆特色美食紅柳烤肉同時,解決了紅柳肉簽來源的顧慮,讓觀眾了解到新疆地區(qū)對沙漠環(huán)境治理和資源利用、節(jié)能減排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在現如今幾乎每部手機中都有的支付寶APP 中,有一項名叫“螞蟻森林”的公益環(huán)保項目,用戶可以將個人消費與運動步數轉化為綠色能量,抵換在沙漠中種植的樹種,其中就包括沙柳等沙漠治理植物。與影片中的紅柳烤肉一樣,消費即是為沙漠地區(qū)的環(huán)保事業(yè)貢獻出了一份力量,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宣傳互動形式,更能引起觀眾主動參與的興趣。
科普微電影雖說是基于數碼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而興起的,具有自身的時代特點和藝術特性,但本體構成如主題、敘事、角色、視聽語言等基本要素與傳統的大銀幕電影并無二致。新疆科普作協創(chuàng)作的微電影體現了優(yōu)秀電影的藝術性,特別是影片開頭設計,可謂匠心獨具。
以愛情故事為主線的《暮雪謠》浪漫與唯美的開篇可謂驚艷群芳,雪地中一對年輕戀人的倒影與歡笑,呼應著象征男女主人公愛情的旋轉八音盒,演職人員與片名也是雪花紛飛的字幕特效,直到畫面漸黑后傳來刺耳剎車聲和逼近的高亮起的車前燈,一下子打破了片頭的浪漫與寧靜,給觀眾形成了非常強烈的情緒對比?!哆h山的歌唱》電影開篇的童聲歌謠《隱形的翅膀》與巍然屹立的遠山呼應了片名,隨后進入第一個人聲——廣播中葛雷克氏癥男孩東東的故事,以及第一個入畫的人物——葛雷克氏癥哈薩克姑娘喬麗潘的父親哈那提老師。在拋出葛雷克氏癥這一醫(yī)學概念后,影片隨即通過一段醫(yī)師會議口述將這一“高冷”的醫(yī)學專用名詞與眾所周知的案例相結合:“我們知道著名的科學家霍金他得的就是這種病?!币幌伦幼寷]有醫(yī)學基礎的觀眾也對這一病癥有了“腦補”認知。畫面緊接著從醫(yī)師PPT 中患有葛雷克氏癥的東東的案例照片切換到東東本人:“媽媽快看,是我的照片!”小演員用精湛的演技讓觀眾直觀地看到了漸凍人的病狀、發(fā)展過程和心理煎熬。片頭一系列的鋪墊轉折,讓觀眾從片名到電影主題建立了聯系,每一個鏡頭都言之有物,每一句臺詞都伏筆暗藏,內容的銜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干脆利落。《遠山的歌唱》片頭從遠山到醫(yī)院里的東東表現漸凍人癥態(tài),一系列的鋪墊轉折在1 分30 秒內完成;《暮雪謠》片頭從雪地愛情到雪歌一氧化碳中毒總共用了3 分鐘,讓觀眾在極短的時間內了解梗概,進入情節(jié),合乎微電影“少秒短巧”的藝術特征。
新疆科普作家協會在劇組探班中與導演交流
微電影為了適應數字媒體時代觀眾碎片化閱讀的習慣,“時長從幾十秒十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不等,不同技術風格的影像均體現著強烈而鮮明的平民敘事色彩,聚焦視角致微,貼近性的內容資源與普遍性的大眾訴求寥寥幾筆勾勒出社會情感的維度,俘獲觀眾的共鳴,在短促的時間內有著與電影長片區(qū)別顯著的藝術表達形態(tài)”。微電影既延續(xù)了傳統電影對音畫的高質量要求,又有自己獨特的屬性要求——“微”,也就是要求作品本身更加精煉短小,將原本復雜的故事內容進行濃縮,這對于習慣了“碎片化閱讀”的觀眾來說接受度更高。這四部微電影除開頭匠心獨具外,為了在極短的片長中傳達不亞于與大電影的深刻主題和思想內容,在敘事和鏡頭轉接等方面嘗試了多種表現手法,取得較好的藝術效果。以《暮雪謠》為例,影片的主人公暮戎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大都市青年,為追隨父親曾經的足跡,毅然選擇到農牧山區(qū)一個村莊支教,戀人雪歌剛開始并不理解他,直到后來暮戎發(fā)生了意外,在運送物資的車內一氧化碳中毒,陷入深度昏迷,雪歌追悔莫及,來到村莊陪伴在暮戎的身邊,通過暮戎的日記,這才讀懂了慕戎父子倆的情懷與追求。這部微電影通過主人公回憶,運用了倒敘、插敘等講述故事,這些懸念手法使用得很成功,引起了觀眾強烈的解謎期待,可謂引人入勝。影片的鏡頭語言也可圈可點,女主人公雪歌的急剎車就像是二人浪漫故事的急剎,甜蜜和歡笑戛然而止;車窗外流動的霓虹和閃爍的車燈映襯著雪歌眼中淚水,達到了“以樂境寫悲,愈增其悲”的藝術效果;緊接著畫面切換到了監(jiān)護儀上跳動的脈搏和一滴一滴落下輸液管中的藥物,出現的這一切動態(tài)的畫面元素,又與躺在病床上陷入深度昏迷的慕戎形成對比?!赌貉┲{》鏡頭切換可謂行云流水,非常精簡自然、老到成熟。
優(yōu)秀的科普微電影應該是一部既引人入勝、又具有思想深度的“新聞視頻”。創(chuàng)作者不但必須具有“新聞眼”,而且創(chuàng)作應具有“科學性”。這個創(chuàng)作的“科學性”不僅僅是指有科學內容,在形式上對科學知識的表達能恰到好處地與故事相結合,更包含了使作品獲得更大閱讀量的科學性規(guī)劃。制作團隊嘔心瀝血創(chuàng)作出的科普微電影,在參賽之后如何不被娛樂資訊浪潮淹沒,占據流量,普及傳播,是另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皩τ谛旅襟w受眾來說,可以通過在線或下載的方式移動狀態(tài)欣賞微電影,填補了他們瑣碎的空閑時間。他們對微電影的轉載或影評則間接為微電影做了推廣,成為微電影二級傳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破瘴㈦娪暗膫鞑ヒ彩侨绱?,在流量爭奪戰(zhàn)中脫穎而出,吸引用戶主動轉發(fā),形成輿論漩渦,以期通過口口相傳、使視頻實現更快更廣泛地傳播,這個目標對科普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提出很高的要求。
“內容為王”是優(yōu)秀微電影獲得廣泛關注的根本。“酒香不怕巷子深”,無論是微電影還是傳統電影,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好的內容永遠是吸引關注度的無上法寶。科普微電影想要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真正實現科學知識的普及,必須先將本體做到最好:選擇與最廣大受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普主題,更容易引發(fā)觀眾共鳴和吸引分享;編劇要有“新聞眼”,在劇情題材上,除了要廣泛地涉獵主題類型,還要學會“蹭熱度”,與時事熱點緊密相連,形成輿論漩渦,使觀眾“自來水”——自發(fā)形成轉發(fā)水軍,繼而形成口碑營銷;在電影美學上追求更高的藝術性,以傳統電影的嚴要求高標準來規(guī)范科普微電影的制作標準;在科學知識的講解上盡量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與故事情節(jié)無縫銜接,毫無違和感地讓觀眾在觀影同時接受信息傳遞;影片所傳遞的科學知識可在觀眾普遍認知結構上加深和拓展,以滿足有一定科學素養(yǎng)的觀眾需求。
從新疆科普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實踐來看,題材選擇非常講究,無論是《暮雪謠》的一氧化碳防治故事”、《遠山的歌唱》的漸凍人故事、《我有五雙眼睛》的眼角膜供體故事,還是《紅柳情》的環(huán)保和沙漠生態(tài)治理故事,在內容上無不是與當下生活息息相關,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而故事本身就具有“道人所未道”的新聞性,這為引起社會輿論的關注和傳播科普知識打好了基礎。這些作品所傳達的民族團結、下鄉(xiāng)支教、積極創(chuàng)業(yè)、不畏挫折、熱愛生活等等正能量主題、“主旋律內容”更擔負起了科普微電影對社會熱議話題進行正面引導的責任,發(fā)人深省。除了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外,這四部作品對科普內容的“呈現度”的把握也是恰到好處。這四部作品對科普知識的融合做到了水乳交融、完美結合,沒有生硬和牽強感,這是為之不易的。
微電影如果以大電影標準來要求,會在努力提高質量的同時,很容易陷入到過度追求藝術性、大制作、長周期等影院大電影的“創(chuàng)作泥淖”中無法自拔,從而失去微電影投資小、時長短、人物少、劇情縮略、敘事精妙、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等特性,因此科普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應該追求不同于影院大電影的自有特性——“微”,在“更短和更熱”上下功夫。如果說科普微電影的“微”可以認為是作品時長的“微”,其制作成本與制作周期也會因為時長的“微”而大大降低。低成本會吸引更多大學生創(chuàng)造團隊、社會組織及微電影創(chuàng)作愛好者參與進來。雖然因此豐富了科普微電影的題材與風格,推動了科普微電影“量的繁榮”,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的現象。新疆科普作協率先創(chuàng)作出了具有典范性的高質量、專業(yè)性科普微電影作品,引領我國微電影邁向“質的飛躍”,但同時對各類微電影大賽對作品時長要求不一而感到困惑。在“中國·浦東科普微電影大賽”時,因為《暮雪謠》20 分鐘的時長而差點沒能入圍,其創(chuàng)作團隊表示不理解,好在最后評委們因為《暮雪謠》制作精良讓影片破格入選,創(chuàng)作團隊對“微電影”定義、時長范圍的質疑,反映出目前我國對微電影的定義、時長等方面缺乏固態(tài)的、權威的理論界定。筆者認為,在以手機端為主要瀏覽平臺的今天,科普微電影要獲得更好的流量,就要適應觀眾碎片化觀影的潮流和趨勢。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普及與“微端”平臺的崛起,碎片化閱讀和觀看一躍成為最為簡捷和方便的信息接受方式,越是能在短時間內引起關注、激起共鳴的作品,越容易實現爆發(fā)式的傳播效果,希望給予科普微電影創(chuàng)作者一些啟發(fā)。
如果以影院電影高標準來創(chuàng)作科普微電影,往往需要用一年甚至更長時間進行前期拍攝和后期制作,這樣的長周期固然會讓作品質量上乘,成為藝術精品,但在一定程度上跟不上社會熱點的更新速度,延誤了編劇的“新聞眼”,浪費了公眾好奇心帶來的“天然流量”,耽誤了最佳發(fā)布時期。所以說在藝術性和科學性、實效性的融合上,需要科普微電影創(chuàng)作在注重質量的同時,更應考慮到影片的傳播和接受,對作品的時效性和關注度有所考慮,畢竟,科普微電影和影院大電影所擔負的使命是不相同的。
微電影日漸繁榮,百花齊放,科普微電影作為一支有特殊使命的媒體新軍,還有更廣闊的成長空間,還有許多方面需要磨礪完善。新疆科普作協近兩年推出的系列科普微電影可以說是科學與文藝在微電影融合中的一次成功探索,在敘事性、藝術性上不僅符合傳統電影的美學要求,也結合了微視頻的結構特征和傳播特性,在愉悅的觀影聲畫體驗中,悄然進行科學知識的普及。新疆科普作協積極參與各地微電影展映并屢創(chuàng)佳績,也在創(chuàng)作界產生很大的影響,發(fā)布平臺為科普新疆的微信公眾號,只要一條搜索到鏈接,手機端、電腦端都可以輕松點擊觀看,轉載和分享也只需要動一動手指即可完成。但美中不足的是,這些灌注了創(chuàng)作者巨大心血的作品并獲得種種殊榮的作品,僅局限于官方微信的微平臺進行傳播,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中能搜索出的宣傳信息僅有兩條獲獎的官方轉載鏈接,與受眾之間完成的只是單向傳遞,如果能進行更多的策劃和營銷,廣泛探討與受眾互動的方式與渠道,融合手機、電視、電腦、平面等多維度宣傳模式,充分運用微電影的傳播特性和受眾習慣,線上線下相結合,與受眾產生更多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形成反饋的雙向參與,勢必實現傳播的最大化功效,產生更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