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代華
福州市連江縣某工地施工現(xiàn)場(木易 攝)
日前,一條“一線工人安全帽一碰就碎”的視頻引發(fā)熱議。視頻中,一名建筑工人模樣的男子手持兩個不同顏色的安全帽,據(jù)其介紹,其中黃色的是一線工人的安全帽,紅色的是領導的安全帽。兩個安全帽碰撞之后,黃色安全帽的頂部直接被砸碎。(2019年4月17日《新京報》)
2019年4月17日上午,對于這一視頻反映的問題,應急管理部官方微博轉發(fā)視頻并表示:如果連工人的安全帽都不安全,又怎么能夠實現(xiàn)生產安全呢?落實企業(yè)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決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安全帽成了易碎品表面上看是形式主義惹的禍,實際上是缺乏對生命的敬畏。
根據(jù)測算顯示:一枚30克重的雞蛋從18樓落下,可使人當場死亡。而一線工人的安全帽是否符合國家標準是事關生命安全的大事。時下,類似這樣“雞蛋殼”式的劣質安全帽在全國各地市場屢見不鮮,此外,各類勞保防護用品也起不到安全防護的作用。按照《安全帽國家標準》規(guī)定,每頂安全帽上面應該有六項永久性標志,包括制造商名稱、商標、型號、制造年月、生產合格證和驗證、生產許可證。一些投機取巧的制造廠商不重視“國家標準”,而是根據(jù)“自行標準”生產制造,進而在市場上銷售。正是這種制造廠商將“國家標準”視為兒戲,偷工減料,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安全帽”才會成了“雞蛋殼”。
同時,由于部分勞動監(jiān)察部門的“安全無意識”,導致了“集體安全無意識”。長期以來,勞動防護用品市場魚龍混雜,缺少相關部門監(jiān)管,劣質安全帽一直僥幸地戴在那些為了養(yǎng)家糊口、拼命干活的農民工頭上,為建筑施工埋下重大安全隱患。
安全帽成了“易碎品”,緣于執(zhí)法疲軟、監(jiān)管乏力。要讓安全帽“安全”起來,發(fā)揮它應有的生命保護作用,首先是要讓“國家標準”“硬”起來、讓執(zhí)法手段“硬”起來,堅決規(guī)范勞動防護用品的生產制造,依法查處劣質制造商,從源頭上堵塞“雞蛋殼”式的安全帽進入市場,這才是杜絕安全事故發(fā)生的最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