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
在我想象中,在都柏林,到處聽到的應是風笛聲——愛爾蘭男子應像蘇格蘭男子一樣,穿著彩裙用風笛吹出他們的家鄉(xiāng)之情??蓪嶋H上不是風笛,而是豎琴,不僅在街頭、廣場都見到有人(女多于男)在演奏豎琴,在那近似三角形的琴體上奏出時而輕柔優(yōu)美、時而激揚亢奮的樂聲,而且所到之處,似乎都能見到豎琴的美好形象。
都柏林位于利菲河兩岸,在這條河的入??诮ㄓ幸宰骷胰姞枴へ惪颂氐拿置拇髽颍@座橋便是一架“豎琴”:高聳的弓狀白柱是其琴柱,25根銀色纖細鋼索是其琴弦,河內的倒影與之構成雙重豎琴,汩汩流水聲便是豎琴的奏鳴。
都柏林市中心有兩座高聳的紀念碑,紀念愛爾蘭自治、獨立運動領袖奧康奈爾和帕內斯,在擺脫英國統(tǒng)治的長期斗爭中,他們功不可沒。在帕內爾塑像背后的石碑上,有醒目的金色豎琴形象襯托著這位民族英雄的英氣。
愛爾蘭的硬幣上也鐫有豎琴,作為歐元通用于歐盟國家。英國(包括北愛爾蘭在內)要“脫歐”,愛爾蘭不脫,所以愛爾蘭的豎琴硬幣將繼續(xù)在歐洲市場上流通,而因宗教信仰不同(一個信天主教、一個信基督教)而形成同一島上同一民族愛爾蘭與北愛爾之間的分裂和矛盾也將繼續(xù)下去。
在都柏林,你不能不喝一喝愛爾蘭的國酒——著名健力士(Guiness)啤酒。這種啤酒散發(fā)麥香,口味醇厚,俗稱“黑啤酒”,我買來一喝,見那酒色果真是黑的,連酒罐也是黑的,上有顯眼的商標,那就是一架金色豎琴。
在愛爾蘭,許多建筑、旗子、圖畫、雕塑、工藝品,都離不開豎琴。愛爾蘭總統(tǒng)標志旗上有豎琴。在描繪獨立戰(zhàn)爭中倒在戰(zhàn)場上的愛爾蘭士兵的油畫中,有士兵深情地抱著豎琴。愛爾蘭的國花三葉草常與豎琴畫在一起,一個是吉祥草,一個是天使之琴。
當我終于知道愛爾蘭1945年開始正式使用豎琴國徽,見到那藍色盾徽上一架金柱銀線的豎琴時,便明白愛爾蘭為何是一個“豎琴之國”。那藍色盾徽象征愛爾蘭人的藍色眼睛,象征大海、天空,豎琴象征寧靜、和平、博愛,有愛爾蘭民謠唱道:“親愛的豎琴,您的所有和弦都給了光明、自由和歌聲?!?/p>
愛爾蘭人愛藍色,也愛綠色,兩者都是春天之色。每年3月17日是愛爾蘭紀念守護圣徒圣帕特里克的節(jié)日,這一天在藍色天空下是一片青蔥綠色,人們走上街頭,穿綠衣,佩綠花,持綠旗,還特別佩戴白花酢漿草——象征圣父、圣子和圣靈三位一體的三葉草。
可以說,愛爾蘭是世界上唯一以樂器為國徽的獨立國家,而這樂器不是鑼、鈸、鼓這類令人容易想起戰(zhàn)爭和苦難的打擊樂器。北愛爾蘭可能會說,不,在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的國徽上也有豎琴。是的,英國國徽上有象征英格蘭的金獅,有象征蘇格蘭的紅獅,也有象征北愛爾蘭的金黃色豎琴,但北愛爾蘭不是獨立國家,至今在政治和經(jīng)濟上仍依附于英格蘭。
愛爾蘭豎琴原名為凱爾特豎琴,因愛爾蘭人的祖先是不列顛島上的凱爾特人(Celt)。早在16世紀,英國統(tǒng)治者就感到體現(xiàn)愛爾蘭精神的豎琴音樂對其統(tǒng)治是一種威脅,曾下令焚毀所有豎琴,處決所有豎琴演奏者,結果在將近兩百年的時間里,在愛爾蘭幾乎聽不到豎琴聲。直至1792年才有一個音樂節(jié)試圖恢復演奏豎琴,出席的豎琴手僅有10人。
在英帝國統(tǒng)治下,愛爾蘭歷史上曾發(fā)生大饑荒,餓殍遍野,慘不忍睹。但專制統(tǒng)治沒能征服愛爾蘭文化,更無法扼殺這個國家的文學、音樂和藝術,而且先后有四人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23年的葉芝、1925年的蕭伯納、1969年的薩繆爾·貝克特、1995年的謝默斯·希尼。除希尼外,其他三人都是都柏林人。
出生在都柏林的著名文人還有:喬納森·斯威夫特,18世紀文學家,《格列佛游記》(1726)的作者;布拉姆·斯托克,恐怖小說《德拉庫拉》(1897)的作者;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奧斯卡·王爾德;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1922)的作者詹姆斯·喬伊斯,等。
如今在都柏林這個文學之城,我們可以參觀作家博物館,拜訪詩人故居,瞻望喬伊斯、王爾德雕像,穿行貝克特大橋,在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則可拜謁斯威夫特陵墓。都柏林三一學院是斯威夫特、王爾德、貝克特和斯托克的母校,歐洲三大圖書館除大英圖書館和牛津圖書館外,就是三一學院圖書館了。
三一學院圖書館的“長廳”(Long Room)給人以別處見不到的景象而留下難忘印象:建于18世紀,古香古色,又高又長(65米),左右兩側有對稱的兩層藏書樓,書櫥頂天立地,置滿古典作品,旁有取書用的長梯;下層兩側30個書庫前置有30位世界文化偉人的半身塑像,其中有荷馬、柏拉圖、蘇格拉底、西塞羅、漢密爾頓、莎士比亞、米爾頓,等等。這里,顯然是人類智慧和西方文明的集中之地。
在長廳,我又一次見到豎琴,一架最古老的凱爾特豎琴,用橡木制成,有23根黃銅琴弦,大約制作于15世紀,置于圖書館中央一個玻璃柜內供人觀賞。
古老豎琴,古典作品,文化名人,就那么密切地聚集一起,給人以保護和發(fā)展人類文明的有益啟示。直至今日,在都柏林一直回響著豎琴的音樂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