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書的人總希望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本有益的書。至少我是這樣想的?,F在有越來越多的書沒有翻看的欲望,原因大概是編者或作者或多或少放棄了責任意識。如今輪到我來編書了。我的一個小愿望是讓讀者有翻下去的興趣。
這部民國湖北游記,所選標準并非是才情文字俱佳的優(yōu)美篇章,而是注重史料性。舉凡對民國時期湖北區(qū)域的社會、風俗、人情、自然等有所記錄的文字首先被納入考察。換言之,純粹抒發(fā)一己情感的文人雅興文章基本不選,要的是平實、素樸、擰干水分的文字。該書所選文字都是來自民國時期的老報刊。但即便如此,仍有很大的遺漏,首先是看到的報紙期刊有限,在有限的來源里面披沙揀金,或許在我看來的“金”就是他人眼中的“沙”,因此呈現出來的模樣就是編者的眼光與視野。其次,湖北還是太大,不均衡性很明顯。無論是現在還是民國,作者們的眼光依然集中在大地方,譬如武漢、宜昌。小縣小城關注較少,正因如此,編者便想盡力找尋不為人注意的山陬小隅,這樣才有豐富和色彩。讀者朋友在閱讀過程中不可不注意此一事項。全書所選內容盡量包容、全面,這對認識民國湖北也許有一定的價值。所謂認識無非是細部與整體。今天的人們對民國的認識差異太大,離真實太遠,尤其是腦海中殘留的細節(jié)經不起推敲,卻往往作為認識的基礎與前提,這不能不說是遺憾。
我是一個喜歡尋找過去的人,可能是天性使然??吹叫r候與我一起成長的建筑、樹木,如今已是面目全非甚至消失了,心中會黯然,無力感油然而生。我想有能力的話,真愿意為它們做些什么,而不是一點感慨。我希望它們長長久久,但又知道不可能。更莫說于我而言更為久遠的民國,豈非更是如此。唯一的辦法還是借助文字。文章中描述的民生實況、城市形態(tài),如今早已不存在了。我以為我挖掘的目的,并非劍走偏鋒,往大了說,文字中的人事情感,曾經真實存在過,這里有其呼吸與心跳,尋找是為了靠近,是為了豐富我們過于單薄的人生形態(tài);往小了說,這對今天熾熱的旅游建設也是一個借鑒,執(zhí)事者恢復歷史舊貌,或可參考一下書中的圖像與文字,這也是一種文化建設。
最后,衷心感謝張元卿師兄,沒有他,就沒有本書的出現。
(朱洪濤編:《極目楚天》,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