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喜歡逛商場的朋友來說,常常會發(fā)現(xiàn)一家門店前面竟然排了十幾米的長隊,走近一看原來是人們在排隊搶購最新限量款的Nike、Aj等品牌鞋子。
當(dāng)下,Nike、Aj等品牌似乎已成了“潮人”的標(biāo)配,消費者除了通過線下門店、官網(wǎng)、官方旗艦店購買,還可以通過nice、毒APP等一些二手平臺購買,但是不少消費者一不小心就在這些二手平臺上買到了假貨。
nice是一個聚集潮人的圖片社交軟件,同時也是一個潮牌商品的二手交易平臺,在App的“好貨”版塊中,消費者可以從賣家那里購買到自己想要的潮鞋,而nice平臺在消費者和賣家中間充當(dāng)著正品鑒別的角色,聲稱消費者買到的商品都是正品。但事實如此嗎?
孫先生向消費保投訴說,他在nice平臺上看中一款限定版的Aj1黑粉球鞋,賣家描述商品為“全新無瑕疵”,只試穿過一次,而且尺碼也正好適合孫先生,于是他就花650元購買了這雙鞋子。但是當(dāng)孫先生收到貨時才發(fā)現(xiàn),這竟是一雙“傷痕累累”的鞋子,其鞋底有多處裂痕、劃痕,明顯是長時間穿過的一雙鞋。孫先生認為鞋的實際情況與賣家的描述并不相符,nice平臺存在欺騙消費者行為,并且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quán)益。
來自浙江的屠先生也向消費保投訴道,他于4月18日在nice平臺購買了一雙Aj鞋,但收到貨后卻發(fā)現(xiàn)少了一根鞋帶,并且鞋墊、鞋舌、鞋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但就是這種“破鞋”卻通過了平臺的審驗,并在平臺上進行售賣。
消費保認為,消費者通過二手平臺售賣自己的閑置物品,本來是件環(huán)保又實惠的好事,但是二手平臺上的商品不同于正規(guī)的商品,商品的質(zhì)量差異也比較大,很難用一個固定的標(biāo)準(zhǔn)去衡量。另外,二手平臺上買賣雙方的信用也存在較大差異,對個人閑置物品的評估體系、信用體系的評判也難于一手商品。
像nice這樣的二手平臺,既是連接著買家和賣家的溝通橋梁,又是買家和賣家之間的信任橋梁,除了在交易中“鑒別正品”,更要在交易后用眾評的方式,促成信息透明化。
消費者在二手平臺購物,其購買商品的質(zhì)量具有不確定性,所以拆封時盡量拍攝視頻留存證據(jù),以便后期投訴或維權(quán)。在購物時,一定要通過官方渠道與賣家聯(lián)系,凡是聲稱需要通過QQ、微信溝通的,一定要提高警惕,特別是對方發(fā)送的改價鏈接;如果遭遇詐騙請及時報警,向平臺舉報,或聯(lián)系消費保幫助您及時維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