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曦
這不是作文,不為投稿而寫。很唐突,但我抑制不了涌動的情緒。或許真的只有來自人性深處的聲音才讓我有記述的欲望,希望能借此留下一些被觸動后的記憶。
《溫故一九四二》只是一次偶然的翻閱下偶然的震撼。正因為毫無準備就跌入了一九四二年的河南,這種震撼反而更具實質(zhì)感。
災(zāi)難在多年以后會結(jié)出厚厚的瘡疤,由尖銳后的鈍痛到剩下模糊的難以辨清的痕跡。劉震云寫,這是一種事物的慣性,過很長一段時間后再來想,我們總是寬宏大量,事情不會那么嚴重吧?
并不是人性不善了。畢竟史料是冰冷的,從數(shù)據(jù)和信息里,人們觸碰不到一九四二年渾濁的空氣,更加無法想象那是同自己一樣的生命。社會是樂觀的,認為只要我們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這些傷痛總有一天會消失,一切都會變好。但傷痛總會在某些時候忽然出現(xiàn),我們應(yīng)當意識到它永遠就在那里,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這本書真是重,重得我捧不起來。我自閱讀它開始真正意義上地思索,什么才是真實與情感之間的聯(lián)系,人與歷史之間的聯(lián)系。
我克制自己不要流淚,這本書不需要眼淚,七十七年前的災(zāi)民也不需要眼淚。沒有深入骨髓的銘刻的記憶,我想我沒有資格為他們痛苦。這種痛苦只會顯得淺薄和贅余。馮小剛拍攝的時候不讓演員吃飯,大概也是出于這個原因。
當人無法滿足生存最基礎(chǔ)的需要,會變成什么?
我們所說的人的意義,在生存無法保障以前統(tǒng)統(tǒng)不成立。書中毋得安組織起義,已經(jīng)是難能可貴的渺茫的希望,他的生命仍然閃著微弱的光。人們連反抗掙扎的希望都失去,才是災(zāi)難真正的開始。
比麻木更深一層的是漠然,對于死亡的漠然。對我們而言死生大矣,對他們而言,死亡已經(jīng)質(zhì)變成另外一種事物,不再是曾經(jīng)的含義。原來憐憫同情不舍,在面對生存威脅與本能欲望折磨時都會不復存在的嗎?
三百萬人對歷史來說到底是什么?當利用價值與輕重緩急作為生命的取舍標準,所有曾建立的道德體系頃刻崩塌。推動歷史總歸是要比三百萬人更加重要的不是嗎?災(zāi)民扒火車時,常常被卷進呼嘯的車輪下。人民推動歷史車輪的前行,歷史車輪卻不會因為車輪下的災(zāi)難而改變分毫的方向。
我最終還是沒能克制我的眼淚。
人人都要面對大局觀,人人都支持大局觀。我想問一句為什么,盡管是徒勞。因為我知道答案。他們會說:“嘿,為了三百萬人?蔣委員長可不會像你這樣鼠目寸光。”
只是我心有不甘吧。我在廢墟里尋找光,我寧愿相信在最黑暗的地方,總會有蒙塵而不散的星火。我想看到人性仍然存在的光輝。
我還是要問,要拼盡全力問:“為什么???”
指導老師 熊芳芳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