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十來年前了吧,我有個朋友陷于左右為難。爸媽逼結婚,他不愿結,真覺得生不如死。我在一邊幫著出主意:
“那就結呀!”
“我又不想結!我跟那姑娘和她家里,都處不好?!?/p>
“那就跟爸媽鬧翻?!?/p>
“那我爸媽得多生氣啊,我媽心臟不好!”
最后,他還是結婚了,挺簡單:他最后還是放不下爸媽,所以只能委屈一下自己。
我說這個,不是想宣揚愚孝或包辦婚姻,只想說明個案例:對他來說,結婚很苦,但已經(jīng)是可選擇范圍內的最優(yōu)選擇——比起讓他父母傷心斷腸鬧翻,還是這個好一點。
作為了解他苦衷的人,我也沒法繼續(xù)攛掇他“你要爭取自由嘛!”
大體上,眾生皆苦,每個人多少都有些放不下的、有形無形的東西。佛家說“求不得”是苦,所以教人“放下”。但到那地步,談何容易?
我有位要好的喜愛動漫的朋友,自己還沒什么爸爸樣子,就要了兒子。當了爸爸,忙得濤走云飛,尋一清閑下午看兩小時漫畫就是他人生至樂了,但時常求之不得。
跟他瞎聊時說,有法子沒?有。
——當初不要孩子?那樣會開心些,但長輩那邊會有壓力,自己也會覺得哪兒不對勁。
——對孩子馬虎些?自己會對太太歉然,而且覺得很沒責任感。
——所以咯,他說,養(yǎng)著孩子,累歸累苦歸苦煩歸煩,但心情還算平靜,沒什么愧悔之處。
當然他也苦笑:如果臉皮厚一點,就好了。
有些嫁娶了非如意對象的年輕人,是因為豁不出去和爸媽吵翻。
有些在大城市拼命不愿回故鄉(xiāng)享福的年輕人,是因為不想受“不甘心”的煎熬。
有些敢于辭掉穩(wěn)定工作去做點什么的人,是因為日夜被夢想與流逝的時間催逼不過。
有些不敢辭掉穩(wěn)定工作去做點什么的人,是因為背負著一些不能冒險的東西,比如整個家庭。
每個人的生活和苦衷,只有自己能完全了解。人生時刻在做選擇,大多數(shù)時候又偏魚與熊掌無法兼得。
所以,每個人此刻所經(jīng)歷的生活,都是自己選擇出來的——每個人必然都有未竟的夢想,但實現(xiàn)那些夢想的生活,必然要舍棄許多現(xiàn)有的東西。
無論你選擇過什么或將要選擇什么,無論別人或你自己偶爾也哀怨,說你沒選的那條路看上去如何動人當初應該如何如何或者將來應該如何如何,都沒什么值得愧悔的。
所以,只有自我中心的人,才會漫不經(jīng)心地問“你為什么不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一個稍微經(jīng)歷過點什么的人,大概都知道:選擇一種生活,就已經(jīng)割舍了另一種生活。無論他人或你自己如何感嘆割舍掉的多么可貴,但你至少選擇保留了一些不肯割舍的東西。不管是父母、親人、理想還是安全感,抑或是許多他人完全無法理解的責任。無論他人怎么說,也只有每個人自己知道:你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價值觀里,那對你究竟有多重要。
(胡中一薦自《特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