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良,劉淑艷,桑利群,羅秋香,孟凡娟
(1.黑龍江省水利科學研究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2.西藏農(nóng)牧學院,西藏 林芝 860000;3.東北林業(yè)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西藏野生韭(Allium hookeri Thwaites)是韭科韭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45 cm。多生長在海拔2000~4500 m的地區(qū),分布于我國青海、甘肅、西藏等地。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同時可以入藥,有止痛健胃的作用,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在醫(yī)學領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3]。一般來說,干旱和鹽脅迫是農(nóng)作物較易遭受的逆境條件,是作物產(chǎn)量及生長的主要限制因素。
種子萌發(fā)是生活史中的重要階段[4-6]。決定了種子是否能在干旱、鹽漬環(huán)境中生存。種子的發(fā)芽率是種子在適宜條件下的發(fā)芽能力,鹽脅迫和干旱脅迫對植物種子萌發(fā)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于植物的抑制程度不僅取決于脅迫程度和脅迫時間,還取決于植物自身抗性能力[7-9]。
本試驗通過不同濃度的NaCl和PEG處理西藏野生韭,來模擬干旱和鹽脅迫條件,同時對種子形態(tài)進行了觀察。通過對野生韭種子發(fā)芽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從而探討在這兩種逆境條件下西藏野生韭種子的萌發(fā)規(guī)律,以明確西藏野生韭的生態(tài)適應性,為西藏野生韭資源的進一步開發(fā)利用奠定理論基礎。
供試野生韭種子采自西藏山南市浪卡子縣(29°13′48″~29°14′05″E;90°23′56″~90°24′04″N),采種后及時裝入紙袋中晾干。從采集的種子中挑選出飽滿、均勻一致的種子置于室溫下保存,用于本試驗。NaCl和PEG均為化學分析純。
供試的西藏野生韭種子樣品分別來自海拔4057 m、4022 m、3929 m、3900 m的4個海拔高度。其中4057 m的野生韭樣品分為兩個組A1和A2。4022 m的野生韭樣品分為B1、B2及B3三組。3929 m 的野生韭樣品分為C1、C2、C3三組。3900 m高度的西藏野生韭樣品分為D1、D2、D3三組。四個高度的樣品共11份材料。
1.2.1 種子形態(tài)及參數(shù)測定
每份樣品隨機挑選30粒種子,我們使用數(shù)碼相機(Olympus SZX7,lympus Corporation,Japan)觀察30個隨機收集的種子的表面質(zhì)地及外觀形態(tài),并對種子的長度和寬度兩個參數(shù)進行測量。
1.2.2 NaCl和PEG脅迫
本試驗采用NaCl和PEG單獨處理,同時采用二者相結合的實驗條件進行種子的比對分析,其中NaCl處理梯度主要包括:0、50 mmol/L、100 mmol/L、150 mmol/L和200 mmol/L;PEG濃度為:0、5%、10%、15%和20%;NaCl和PEG結合:[NaCl (0 )+PEG (0);NaCl (50 mmol/L)+PEG (5%);NaCl (100 mmol/L)+PEG (10%);NaCl (150 mmol/L)+PEG (15%)]。在以上處理的同時以普通栽培韭種子作為平行對照,處理方法同野生韭種子的處理方法相同。
供試的兩類韭種挑選大小相近,生長飽滿的種子各百粒,先用1%的次氯酸鈉(NaClO)溶液消毒10 min,用蒸餾水反復沖洗3~5 min至完全洗凈,放置于事先鋪好三層濾紙的培養(yǎng)皿中。每皿30粒韭種子,并將其按照方陣排列整齊。分別加入5 mL不同濃度的處理液,每個設置組設三次重復。將培養(yǎng)皿置于室溫下,每天觀測一次,記錄種子萌發(fā)數(shù)量,及時向每個培養(yǎng)皿補充等量5 mL蒸餾水以保持濾紙濕潤,并將已萌發(fā)的種子移除(防止長菌)。
圖1為來自不同海拔的野生韭種子形態(tài),從圖1中可以發(fā)現(xiàn):西藏野生韭的種子形態(tài)呈盾形,顏色為棕色,有皺紋或光滑的紋飾。種子的長度范圍為2287.75~3693.62 μm,種子的寬度范圍為1654.75~1928.26 μm。 具體參數(shù)見表1。
圖1 西藏野生韭種子形態(tài)
樣品編號樣品數(shù)量/n種子長度/μm種子寬度/μm圖片A1A222878.33 ± 256.661798.43 ± 321.48圖1 A12760.05 ± 249.151790.51 ± 200.66圖1 A2B1B2B332742.73 ± 146.851739.04 ±156.23圖1 B13015.50 ± 310.011926.70 ± 185.21圖1 B23693.62 ± 123.891794.89 ± 231.06圖1 B3C1C2C332784.22 ± 123.561758.10 ± 213.05圖1 C12841.46 ± 311.751860.37 ± 195.91圖1 C22403.55 ± 309.211664.80 ± 195.91圖1 C3D1D2D332287.75 ± 199.891654.75 ± 123.65圖1 D12865.61 ± 224.491928.26 ± 184.04圖1 D23042.88 ± 206.871899.66 ± 14.388圖1 D3
2.2.1 不同NaCl濃度對種子發(fā)芽率的影響
野生韭種子和普通栽培韭種子的發(fā)芽率與NaCl濃度的關系見圖2。由圖2可以看出:隨著NaCl濃度的升高,栽培韭種子的發(fā)芽率逐漸下降,在200 mmol/L濃度時,栽培韭的種子的發(fā)芽率為0。但是野生韭種子在NaCl濃度為50 mmol/L和100 mmol/L的時候雖然也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較小,在200 mmol/L NaCl濃度時降到最低。
2.2.2 不同PEG濃度對種子發(fā)芽勢的影響
利用不同的PEG濃度對栽培韭和野生韭種子發(fā)芽率的影響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PEG的濃度對栽培韭和野生韭種子發(fā)芽率的影響趨勢一致。隨PEG濃度的增加發(fā)芽率下降,但是在相同PEG濃度處理的情況下,野生韭的種子發(fā)芽率明顯高于栽培韭(見圖3)。
圖2 不同NaCl濃度處理對栽培韭和野生韭種子發(fā)芽率的影響
圖3 不同濃度PEG處理對栽培韭和野生韭種子發(fā)芽率的影響
2.2.3 不同NaCl濃度和PEG濃度對野生韭種子發(fā)芽率的影響
NaCl和PEG兩種脅迫條件對栽培韭和野生韭進行處理,從圖4可以發(fā)現(xiàn):與對照相比,兩種韭種子的發(fā)芽率均表現(xiàn)為下降趨勢,當NaCl(100 mmol/L)和PEG(10%)以及NaCl(150 mmol/L)和PEG(15%)兩種脅迫處理時,栽培韭種子發(fā)芽率為0,但是在這兩種組合處理條件下,野生韭仍然具有一定的發(fā)芽率,但是較低。
圖4 不同NaCl濃度和PEG濃度處理對栽培韭和野生韭種子發(fā)芽率的影響
本實驗結果顯示,兩種韭種均在適宜的鹽濃度條件下具有一定的抗鹽性,但是野生韭種的抗鹽性高于普通栽培韭種。水分是影響種子萌發(fā)的關鍵因子,也是制約植物種子萌發(fā)率和萌發(fā)勢等生長活力指標的重要因素。本實驗表明,在適宜PEG濃度下,西藏野生韭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并且在較高濃度的干旱脅迫下,西藏野生韭的抗旱能力高于普通栽培韭種。
實驗結果總體表明,西藏野生韭種在NaCl和PEG分別模擬鹽和干旱條件下呈現(xiàn)出不同的生理反應和生長情況。西藏野生韭種總體表現(xiàn)為適宜濃度抗鹽抗干旱。此研究結果僅對于西藏野生韭種進行了初步抗性分析,對于其抗性機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