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獲
1. 收獲前水分管理
中原二季作區(qū)馬鈴薯從出苗到收獲一般需要60~70天,當植株底部葉片普遍變黃,標志著馬鈴薯已進入成熟期。此期,要控制好馬鈴薯田地的水分供給。收獲時,土壤濕度應保持在50%左右,這樣即能保證收獲時土壤的疏松程度,又能保證馬鈴薯塊莖的鮮度,同時不會因為濕度太大造成薯塊在貯藏期間發(fā)生腐爛。種植者可結(jié)合馬鈴薯地塊的墑情,合理安排最后一次澆灌時間,在收獲前1周應停止?jié)菜?/p>
2. 收獲前病害防治措施
收獲前病害防控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馬鈴薯枝葉病害蔓延到商品塊莖、殘留在土壤中,危害馬鈴薯塊莖的商品性,并影響下一茬農(nóng)作物的生長,因此應當受到種植者的重視。
①藥劑防控。馬鈴薯進入成熟期后,枝葉茂盛,田間濕潤,藥物防控減少,容易滋生晚疫病等真菌性病害,因此在收獲前7天左右,選擇防治晚疫病的保護性藥劑,如甲霜靈、代森錳鋅等進行1次化學防控。
②殺秧。收獲前2~3天,將馬鈴薯枝葉割除出田。一方面可以避免飛蚜傳播病毒病到塊莖上,另一方面可以加速土中幼嫩塊莖表皮木栓化,避免收獲時受損。同時,收獲前濕度較大的地塊,可以散去濕氣,便于收獲。馬鈴薯殺秧的方法有人工和機械兩種,種植者應根據(jù)地塊大小和當?shù)厍闆r因地制宜進行選擇。
3. 收獲注意事項
馬鈴薯的收獲無論是人工挖掘還是機械收獲,均要注意三點:一是收獲應選在晴天進行。二是盡量避免因使用工具和方法不當造成大量塊莖損傷,如發(fā)現(xiàn)損傷過多應及時采取措施。人工收獲的,調(diào)整挖掘位置和深度;機械收獲的,調(diào)整收獲機器的挖掘參數(shù)。三是薯塊收獲后應在田間適當進行晾曬,直到表皮干燥后再入庫貯藏。晾曬時要避免暴曬和過長時間的陽光照射,以防薯塊變綠而失去商品價值。
二、短期貯藏
中原二季作區(qū)春季馬鈴薯收獲期間(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的溫度、濕度都在逐漸升高,自然條件不利于馬鈴薯長期貯藏,如果貯藏時間超過60天,必須選擇冷庫貯藏。出售前的短期貯藏應注意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 貯藏前的挑揀
馬鈴薯在貯藏前一定要進行嚴格挑揀,將帶有機械損傷和帶病的薯塊挑揀出去,這是做好馬鈴薯貯藏工作的基礎。否則在貯藏過程中很容易發(fā)生大量爛薯現(xiàn)象,從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2. 貯藏環(huán)境的選擇
短期貯藏環(huán)境的選擇原則是陰涼、避光、通風、無蟲鼠。陰涼環(huán)境有利于馬鈴薯塊莖的保鮮,環(huán)境溫度應控制在18~20℃,相對濕度控制在70%~80%;避光是避免馬鈴薯塊莖見光變綠而失去商品性;通風是避免貯藏期間爛薯發(fā)生;防蟲鼠是保護鮮薯不被啃食。
3. 貯藏的包裝與擺放
貯藏期間,如果貯存量不大、空間足夠,建議薄層攤放貯存,攤放時厚度不要超過20厘米,有利于透氣,也便于挑出壞薯。如果條件有限,需要袋裝堆放,應選擇透氣性好的大眼網(wǎng)袋包裝,單獨包裝的重量控制在30千克以內(nèi)。包裝袋擺放不超過2米高,包裝堆四周要留有通風和檢查管理的通道。
4. 貯藏期間的管理
貯藏期間,每2~3天巡視檢查1次貯藏情況,及時挑出腐敗薯塊,以免造成貯藏損失。
附注:《中原二季作區(qū)春季馬鈴薯高效栽培技術(shù)(一)——品種選擇與播種技術(shù)》《中原二季作區(qū)春季馬鈴薯高效栽培技術(shù)(二)——田間管理與病蟲害防控》已分別發(fā)表在2019年3月刊和4月刊,歡迎大家查閱。
(作者聯(lián)系地址:龐淑敏 方貫娜河南省鄭州市長江中路6號鄭州市蔬菜研究所郵編:450015;余輝 鄭州市氣象局郵編:45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