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齋
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關(guān)于花卉的描述不在少數(shù),梨花,以其潔白無瑕的品格,總是在詩詞歌賦中占有一席之地,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遐想。從先秦詩歌集《詩經(jīng)》,到唐詩、宋詞直至清詞,梨花都曾以不同的面貌出現(xiàn),但實際上,這些“梨”與我們現(xiàn)今常見的果木的花朵卻有著一些區(qū)別。
《詩經(jīng)》中有《甘棠》一篇: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這里的甘棠,通常被認為是棠梨或是杜梨。關(guān)于棠梨和杜梨究竟是不是同一種梨,有這樣兩種不同的說法,東漢學者鄭玄在《詩經(jīng)注》中認為,“北人謂之杜棠,南人謂之棠梨”,也就是說,在鄭玄看來,棠梨與杜梨是同一種水果,只是在南北叫法上存在差異。而在《齊民要術(shù)》的校釋中,則提到“每梨有十許子,唯二子生梨,余者生杜”,之后又提到關(guān)于棠與杜的種植方法有所不同。不管是棠梨還是杜梨,相較我們今天食用的水果來說,都更像是野山梨,果子較小,味道也算不得好。而我們今天食用的水果梨,則融入更多的西洋梨的元素。
雖然古詩詞中的梨與我們腦海中的梨略有不同,但梨花在文學作品中所傳遞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意向卻不會因為果木品種的改變而有所遷移。人們不會因為杜梨的果實小而忽略召公“巡行鄉(xiāng)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的功績,也不會因為香梨的甜蜜可口就忘記“春情只到梨花薄”中展現(xiàn)的愁苦。索緒爾的語言理論認為“言語是露出水面的一部分冰峰,語言則是支撐它的冰山,并由它暗示出來”,梨花以花的形象飄向中國文人的筆端,又在時間的長河中,在文人雅士獨特的語言中豐滿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