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學樸
女人天性愛美,古代女子更是如此。盡管當時的社會思潮對她們有諸多限制,但整裝修容、追求外貌的姣好,一直是女性生活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古代的服飾、首飾與化妝,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商周時期的女性服裝已經(jīng)開始講究色樣和紋式,當時人們常穿的禮服,用黑色絲帛制成,上面綴飾了厚絹制成的五彩翠鳥形狀的老紋。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刺繡達到極高的水平,刺繡成為衣飾的一個重要部分?!秶Z》記載,齊襄公時,后宮已是“陳妾數(shù)百,衣必文繡”。當時各諸侯國的婦女都在衣服上刺繡花紋圖案,增強了衣料的美感程度。
到漢代時,刺繡在服飾中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班固詩曰“刺繡被百領”,這也反映了刺繡在裝飾上的普及性。王充在《論衡》中說,齊都臨淄有刺繡的傳統(tǒng),凡是婦女都會刺繡。再貧寒的女性也能在衣服上繡上一點花色。
唐宋時期,刺繡仍為衣飾的首選方法,那時,除了傳統(tǒng)的絲繡之外,人們又開始使用珍珠繡、金銀線繡的手段,讓衣料上產(chǎn)生珠光寶氣的效果,其風格更顯富麗堂皇。在唐代的詩歌中,有很多刺繡的吟詠,如羅隱有“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的詩句;章孝標有“寶髻巧梳金翡翠,羅裙宜著繡鴛鴦”之句。這些都是女性衣繡的生動描述。
宋朝時,珍珠繡綴衣服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有的衣服能綴上幾百顆小珍珠,就連紐扣也用寶石打制而成。
對于古代女子來說,發(fā)型也是非常重要的裝飾。這里的發(fā)型指的是發(fā)髻的形狀,因為古代婦女很少有短發(fā)一說,而如果留長發(fā),就要梳攏成髻,不可披頭散發(fā),尤其是端莊穩(wěn)重的大家閨秀更應如此。那時的女子以長發(fā)為美,將長發(fā)梳成各種各樣的發(fā)髻。唐代詩人常常在詩句中描述女子發(fā)型,“峨峨秦氏髻”(韋莊),“時世高梳髻”(白居易),都是在夸詠高髻式樣。
宋代婦女比較喜歡高髻,有的髻高得出奇,如南宋的宋理宗時期,有一種叫“不走落”的高髻,又稱“朝天髻”,特別受歡迎。當時也有不少人喜歡盤髻,這一類的髻式是大而扁,因為髻扁,對睡眠不妨礙,所以盤此髻者甚多。在宋代,未出嫁的少女,以梳雙髻者為多。雙髻是指在頭上或額旁梳成兩個中空如環(huán)形的發(fā)髻,看起來活潑可愛。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有豐厚的長發(fā),頭發(fā)往往不夠用,當時,假髻也就應運而生。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古代婦女化妝的形式也在不斷變化。古代的化妝,常見的是調(diào)脂、弄粉、畫眉、點唇等。
從漢代著名的民歌《匈奴歌》所唱“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來分析,涂胭脂的習俗可能是起自匈奴人,匈奴單于之妻稱為“閼氏”,而“閼氏”的意思正是燕支。
三國時期,胭脂便開始在漢族婦女中流行了。古籍《采蘭雜志》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個侍女初入魏宮(曹丕的行宮)。一天晚上,曹丕在燈下看書,屋內(nèi)有一水晶七尺屏風。那個侍女便在屏風外等候。不知不覺,侍女睡著了,她的臉碰到了屏風上被劃傷,一時傷處如曉霞將散。不承想,這位侍女更加動人,從此之后,宮里的女子多用胭脂仿畫,名“曉霞妝”。
三國以后,胭脂又由宮中和貴族之家向民間普及,成了婦女們普遍流行的一種化妝品。唐代詩文中有不少提到胭脂,一些仕女畫中的婦女面部和嘴唇也常涂有胭脂。宋元以后,胭脂便成為婦女使用最多的一種紅色化妝品了?!都t樓夢》一書,就有十多處提到胭脂。
據(jù)古籍《妝臺記》一書記載,胭脂有石榴嬌、大紅眷、小紅眷、萬金紅、淡心紅等品種。正是因為有了這眾多的胭脂品種,才使古代婦女打扮得更加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