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晶
2002年9月的某一天,我上小學了,媽媽為此給我做了新書包,淡黃色的書包,上面還繡了兩朵白色的小花,我很開心。我把書包掛在書桌上,同桌的男生把它扔到地上,他嫌棄我長得丑,并在桌子上畫了條“三八線”,告訴我:不要越界。從此“不要越界”四個字成了我小學時期的生存指南,我每天小心翼翼,戰(zhàn)戰(zhàn)兢兢,活在恐懼之中。我害怕,怕同桌的一頓打罵,怕他聯(lián)合其他同學一起嘲笑我,怕他們給我起綽號,但其實我更怕的是他們不理我。
2008年,我進入了初中,13歲的我以為來到一個新環(huán)境,那么一切就都會結(jié)束,殊不知生活就是變本加厲的反復??赡艹靶εc奚落對初中生來說太過“小兒科”,他們換了一種方式,他們找我“借錢”,不借就處處詆毀我。我借出去的錢總是有去無回,但謾罵聲卻有增無減。我每天都不停地問自己,問別人,“為什么偏偏是我?”但除了疑問,我還能怎么樣呢。
那個時候,我不知道這是校園暴力,也沒有想過告訴家長和老師,可能是膽小,也可能是不信任,更可能是在他們眼里,這并不是一件多了不得的大事。幸好后來,我的高中和大學生活過得輕松有趣,我以為一切已經(jīng)過去,有些事情我可能不會再記起,直到我看了《少年的你》。當?shù)弥捌顷P(guān)于校園暴力時,我自認為已經(jīng)做好了心理準備,但看完電影的那一刻,我明白,有些事可能要跟隨我們一輩子。
在上學時,我們或多或少會有類似的遭遇,在少不更事的年紀,玩笑也好,惡作劇也罷,無論是調(diào)皮亦或故意,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流過血的傷口已經(jīng)結(jié)痂,但始終是記憶中的痛點。當我們開始回憶,能夠想起的不僅是施暴者扭曲的面孔,還有旁人冷漠的眼光和舉止。
我在想,如果那個時候,當那個男生扔我書包的時候,有人會幫我撿起來,當那個女孩問我要錢的時候,有人會站出來制止,那么我會不會不用在正青春的年紀過得如此惶恐和卑微,可惜沒有如果,我并沒有遇到那個人。所以,《少年的你》的宣傳文案很是打動我心,“總有一個人是少年的你,希望屏幕前每一個陷入無助和迷茫的人,都能尋得屬于自己的依托與希望,也希望,我們都能堅定地成為一個溫暖的人,盡管希望渺茫,依然借你以光?!?/p>
我也希望,每一個掙扎在校園暴力中的孩子都能遇到一個少年的你,不必為你身陷牢獄,不必為你犧牲自己,只需要帶你去追、去闖、去乘風破浪,能讓你看見光;我更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那個少年的你,因為少年的你,如此美麗。
故事的開始,高三學生胡小蝶因不堪同學的校園欺凌而跳樓身亡,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為什么你們不幫幫我”,然后義無反顧地朝天臺走去。有人因暴力死去,但暴力還在繼續(xù),那些欺負過她的同學們或許出于無知,或許盲目跟風,又或許是懦弱讓他們不敢愧疚,他們有的忙著圍觀拍照,有的忙著推卸責任。只有女主角陳念,因為不忍,走上前,用自己的校服給她蓋上臉。結(jié)果,就因為這一個善舉,陳念就成了某些同學眼中的“異類”,她成為了下一個被凌霸的對象。
有人給她的座位上倒墨水,其他同學不敢反對,他們害怕下一個就會輪到自己;體育課傳球時,大家默契地避開了這個人,全然當她不存在;當她被人推下樓梯時,同學們驚呼的聲音里,“你怎么走路不長眼睛”的嘲笑蓋過了“你怎么樣了”的擔心;她揭發(fā)同學間的霸凌行為后,施暴者被停學、班主任遭調(diào)走……班主任在臨走前告訴她:“你做得對,陳念,你要相信自己做得對?!边@句“你做得對”讓陳念拋掉滿腹委屈,可是,很少有同學覺得陳念勇敢,相反怪她,抱怨因為她換掉了班主任,陳念又陷入了自責。
陳念在單親家庭長大,母親賣三無產(chǎn)品,欠了一堆債,長期不敢回家,甚至不敢光明正大地走在馬路上。遭遇霸凌的時候,陳念無人可以訴說,也沒有人可以保護。幸好,她遇到了男主角小北。小北是個小混混,被父母拋棄,輟學打架,在底層討生活,信奉著“叢林法則”。在一次被別的小混混暴打的時候,陳念救了他。從此,兩個人的命運交織在一起,開始了彼此溫暖和救贖的歷程。
陳念遇到小北,或許就是生命的本能,想牢牢抓住這根稻草,陳念讓小北保護她。面對這個柔弱的女孩,可能是少年意氣,也可能是懵懂的喜歡,小北答應了。從此,不管刮風下雨,小北護送著陳念上下學,但怕對陳念影響不好,不和她并肩走。陳念不解,說自己不在意。小北說:“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后面?!逼鸱钠侣飞希粋€在前,一個在后;平坦的大道上,一個在左,一個在右。路燈下,兩個孤獨的影子相互依偎。
星空下,小北問陳念以后想做什么。陳念說:“讀書、考試、上好學校,想變成最聰明的人,如果可以的話,保護全世界。”小北看著她,認真地說:“那說好了,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兩個歷經(jīng)苦難的少年并沒有對世界充滿敵意,在遭受暴力和惡意之后,他們想做的竟然還是保護世界。沒想到,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成了這個少年對陳念,也是對這個世界做出的最珍重的承諾。這個時候,距離陳念高考只剩不到十天了。
年少時,我們相信我們可以改變世界,甚至保護世界,長大后發(fā)現(xiàn),只要世界沒有改變我們已經(jīng)是萬幸了。就像在籌拍這部電影時,導演也曾困惑,“到底想通過電影表達什么,要為孩子們留下什么?”后來,他找到了答案:為了別人。是呀,如果每個人都抱有一點為了別人好的心態(tài),那么接下來的一切就都不會發(fā)生了,可能世界會再美好一點。
電影做到了,它將答案呈現(xiàn)給了我們,讓我們依然愿意相信少年意氣,就是知道即使不能改變世界,但如果每個人只要努力一點點,就可以保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