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晴
摘 要:當人們都在贊嘆杜甫的才華與深刻的思想時,卻鮮少了解到杜甫潛意識中影響他思想與創(chuàng)作的情結。其實,情結產(chǎn)生的情感力量是巨大卻又不容易發(fā)現(xiàn)的。在不同的時期里,不同情結占據(jù)的分量也會根據(jù)個體的經(jīng)歷而此消彼長。因此,本文選擇了杜甫轉折時期的作品,隴右詩中的《秦州雜詩二十首》,并將目光聚焦于此。通過精細研讀《秦州雜詩二十首》,淺析杜甫在隴右時期最獨特也最為主要的漢朝情結。
關鍵詞: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情結;漢朝
情結①,心理學術語,指的是一群重要的無意識組合,或是一種藏在一個人神秘的心理狀態(tài)中,強烈而無意識的沖動。分析心理學派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情結(complex)是一種心象和意念的集合,是處于潛意識②中的一種精神活動,并且具有某種特別的情緒基調。簡單的來說,也就是當一個人感知到某種刺激物時,無意識的情結會把一些觀念和情感吸引到他的周圍。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情結,它環(huán)繞在我們的周圍,左右著我們的思維,但是我們卻難以準確地找出它。杜甫作為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偉大的詩人,他千古流傳的詩篇更是向我們展示了他復雜深沉的思想深度。他的心中也定有著各種情結,這些情結互相纏繞,影響著杜甫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這些潛藏在杜甫意識深處的情結默默地影響著他,最終匯聚成一首首耳熟能詳?shù)脑娖瑓R聚成我們所熟悉杜甫。
一、《秦州雜詩二十首》
759年,杜甫棄官西逃,在友人的幫助下前往秦州。杜甫在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與長安的十年動蕩之后,曾經(jīng)的理想與信念受到巨大的沖擊,思想產(chǎn)生巨變。因此,學界認為,從杜甫西逃秦州開始,便是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與思想的重要轉折時期。杜甫的《秦州雜詩二十首》便作于此時期。
王鄰德批 《秦州雜詩》其五“怨而不怒, 《三百篇》之遺”,同時他也認為: “秦州詩在集中更有一種清冷幽秀之氣?!庇纱丝梢钥闯?,《秦州雜詩二十首》雖然作為杜甫并不太著名的五言組詩,但是學者們對其評價并不低。因此,《秦州雜詩二十首》作為杜甫隴右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對研究杜甫隴右時期的游歷、思想情感以及詩歌創(chuàng)作的轉折變化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下面,本文將基于杜甫轉折時期所作并且鮮有研究的《秦州雜詩二十首》,聯(lián)系杜甫的生平與名作,淺析此時期杜甫潛意識中的漢朝情結。
二、漢朝情結
漢朝,繼秦朝之后的大一統(tǒng)王朝,是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歷代以來,無數(shù)后人向往著歌頌著漢朝的名人偉績,書寫著漢朝的傳奇,杜甫也不例外。據(jù)統(tǒng)計,在《秦州雜詩二十首》中,與漢朝有關的意象或典故總共有10處。分別是:
①“秦州城北寺,勝跡隗囂宮?!保ā肚刂蓦s詩二十首·其二》)中代表漢朝割據(jù)勢力的隗囂宮。
②“浮云連陣沒”(《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五》)中漢文帝的駿馬浮云。
③“屬國歸何晚”(《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七》)中蘇武回國被授予典屬國官職的典故。
④“樓蘭斬未還”(《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七》)中漢代西域的樓蘭古國。
⑤“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八》)中漢代出使西域的尋源使張騫。
⑥“阮籍行多興”(《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十五》)中東漢阮籍有時行到無路可行之處便慟哭而返。
⑦“龐公隱不還”(《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十五》)中東漢末年的隱士龐德公。
⑧“東柯遂疏懶,休鑷鬢毛斑。”(《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十五》)中左思為做官而拔白發(fā)的典故。
⑨“故老思飛將”(《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十九》)中西漢與匈奴作戰(zhàn)的李廣將軍。
⑩“何時議筑壇”(《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十九》)中劉邦在壇場拜韓信為大將軍的典故。
粗略來看,在杜甫詩歌里,漢朝的總體形象無疑是積極正面的。若將以上與漢朝有關的意象與典故的使用按照其抒發(fā)的感情分類,主要有三種。首先,最為鮮明的便是杜甫的憂國憂民的深厚情感。在①②③④⑨⑩中,杜甫雖然用了復雜多樣的意象,但不管是曾經(jīng)代表割據(jù)一方的隗囂與樓蘭,還是沙場上至關重要的駿馬與將軍,都體現(xiàn)了杜甫希望天下平定與祖國光復的終極期望。接著,便是杜甫一生中最深的執(zhí)念——仕宦之夢。在③⑧中,蘇武留居匈奴十九年而志不改,最終回國被授于典屬國的官職,杜甫雖然希望自己也能像蘇武這樣歷盡千帆后仍能夠仕宦為國獻出自己微薄的力量,卻也害怕自己像左思一樣,遭受“今薄舊齒”的尷尬局面。最后,便是杜甫在此時期最為鮮明而獨特的歸隱之情。在⑥⑦中,杜甫想起了東漢末年對諸葛亮與龐統(tǒng)等人影響重大的隱士龐德公,更是念起了不拘小節(jié)恣意徜徉的阮籍,也開始有了想要過上隱居生活的念頭。
由此可以看來,杜甫絕不是因為一時興起,便在自己的詩歌中添加了與漢朝相關的意象或典故。這些意象與典故的使用意圖與情感導向,都滲透出著杜甫此時最真切的情感。在經(jīng)歷了世事動蕩之后,他為祖國為天下人憂心,想要為國家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卻又矛盾地想要解甲歸田,做一介最平凡安寧的農(nóng)夫。而這些復雜的情感也正是他一生中最為濃烈的幾種情感,這幾種情感復雜地交織在一起,此消彼長地伴隨著杜甫漫長而艱難的生命旅途。
除此之外,聯(lián)系杜甫逃入秦州之時的社會大背景,更是可以深刻理解杜甫意識深處的漢朝情結并不是一時興起。從唐高祖李淵開始,唐代的歷代統(tǒng)治者都非常推崇漢朝。單從離杜甫最近的兩位皇帝來說,唐玄宗與唐肅宗也都是遵循歷代傳統(tǒng),把漢朝當做論事處事的楷模,在他們的詔令口諭以及詩歌中都多有體現(xiàn)。唐肅宗更是杜甫政治生命鼎盛期的統(tǒng)治者,杜甫將自己的政治抱負與希望都放在了這位皇帝身上,因此杜甫受到唐肅宗政治思想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由此可知,推崇漢朝這一意識在當時是得到最高統(tǒng)治者認可的官方認知,是社會上的一種主流意識。在這種長期的官方主流意識的影響之下,杜甫見證了唐朝由盛轉衰,又輾轉到了勢力復雜的秦州。在這個有“羲皇故里”之稱的秦州土地上,歷史的巨輪在這里向前推進,在片土地上的分分合合讓杜甫更加憂慮起唐朝的未來。因此,杜甫此時比任何時候都希望西漢昭宣中興的奇跡能夠再次重演在逐漸衰落的唐朝。所以才會在《秦州雜詩二十首》中留下如此多與漢朝有關的意象。
綜上所述,杜甫的漢朝情結是在官方認可的主流思想的潛移默化下早早形成的。到達秦州之后,在險峻的政治局勢、秦州的異域風土人情與暫時的安寧等復雜的因素相互作用下,杜甫心中的漢朝情結在此時期高漲。因此,秦州雜詩中眾多的漢朝意象與典故的運用,也是漢朝情結成為此階段杜甫的主要情結之一的表現(xiàn),影響著杜甫在這段時間中的一言一行。
三、小結
從杜甫西赴秦州的那一刻開始,杜甫便開始進入了人生的轉折期。分析杜甫隴右詩中的《秦州雜詩二十首》,漢朝情結與杜甫的經(jīng)歷與秦州的所見所聞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成為杜甫秦州時期最有特色的情結,給杜甫此時期的思想與創(chuàng)作帶來了深重的影響。
注釋:
①情結舊稱情意結或情意綜。榮格發(fā)現(xiàn)了它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個體一組一組的心理內(nèi)容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簇的心理叢,榮格將之稱為"情結"。
②即不處于自我控制之下的精神世界活動。
參考文獻:
[1]榮格.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
[2]曾紹皇.論杜甫隴右詩的清人未刊評點[J].文學評論,2017,04:79-89.
[3]楊倫.杜詩鏡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12.
[4]錢謙益.錢注杜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04.
[5]李壽松,李翼云.全杜詩新譯[M].中國書店,2002.12.
[6]朱寶清.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詩說[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6,01:78-81.
[7]汪楓.從《秦州雜詩》看杜甫流寓時的思想情感[J].合肥學院學報,2010.01,27(1):66-69.
[8]丁啟陣.杜甫的漢朝情結[J].杜甫研究學刊,200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