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賽霞 程必榮
高考作文有一個重要的考點——內(nèi)容須充實,即言之有物,持之有據(jù),用高質(zhì)量的材料突出文章的主旨。要想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在經(jīng)典底蘊與時代熱點方面做文章。在歷史長河中影響深遠、能夠啟示后來者并被引以為范的經(jīng)典素材,往往具有深刻的內(nèi)涵、多層的寓意、多維的解讀視角以及深厚的人文性和強大的生命力;而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出現(xiàn)的包括時政要聞、社會熱點、焦點人物等熱點素材,則富有時代氣息,貼近生活實際,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因此,若考生能將經(jīng)典素材與熱點素材融為一體,文中既有經(jīng)典素材的底蘊,又有熱點素材的新鮮,使歷史與現(xiàn)實交相輝映,或可以成就一篇閃耀歷史光輝和具有時代感的好文章。
那么,如何使經(jīng)典素材與熱點素材融為一體呢?
一、古今對照,互為映襯
一般來說,經(jīng)典素材都是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而被人們奉為經(jīng)典的,熱點素材都是當今世界發(fā)生的、廣受關注的事情。運用素材時,我們可以將歷史的光輝與時代的氣息這兩個方面進行對照,推導它們之間的共性或個性,使結(jié)論映襯而出。如此一來,作者的觀點就鮮明突出,文章的內(nèi)容就具有了穿越時空的精彩,新鮮亮眼。
這種技巧,正是從古今素材的正面(同質(zhì))或古今素材的反面(異質(zhì))兩個角度去選擇素材,緊緊抓住經(jīng)典素材和熱點素材中的共性或個性,認真分析二者的異同;或者采取縱向組合、正反對比、互相映襯的方式,具體詮釋文章中心的種種內(nèi)涵,使讀者能夠全方位地了解文章中心,使說理更有深度。
如2018年高考全國卷Ⅱ高分作文《濃霧撥開,見黎明》片段:
一百多年前,清政府就是因為沒有看清西方工業(yè)革命帶來的科技進步,仍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妄自尊大,閉關鎖國,才被洋槍洋炮打碎了通關鐵索,屈膝投降。而改革開放,正是一種撥開迷霧、引領中國走向光明的舉措。吸收外國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如今,中國無論是經(jīng)濟還是軍事,都位居世界前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尚且如此,何況個人呢?追求真理,揭開表象,看清本質(zhì),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何愁做事情不成功?
本片段成功運用縱向組合對文章中心進行了深入闡釋,選用經(jīng)典素材——清政府因為認識片面以致落后挨打,熱點素材——現(xiàn)代中國因認識全面堅持改革開放之路而獲得成功,兩種素材互相映襯,作者的觀點鮮明突出。這種技法,使文章在內(nèi)容上有了穿越時空的精彩,新鮮亮眼。
歷史的歲月與時代的氣息互相對照,互為映襯,這種技法思路可概括為:明確中心論點→古今選材→縱深挖掘。
首先明確中心論點,然后緊緊圍繞中心論點篩選素材。如果我們手中只有一個素材,論證會很單薄,這就需要我們網(wǎng)羅素材。如果我們手中掌握的是熱點素材,就可以嘗試尋找經(jīng)典素材,反之亦然。通過對同質(zhì)或異質(zhì)的古今素材進行組合對比,并往深處挖掘展開寫作,就可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二、名人串聯(lián),同質(zhì)疊加
古代和近現(xiàn)代有很多名人,他們的事跡都是絕好的素材。寫作時,把經(jīng)典素材和熱點素材中的名人串起來,挖掘他們身上的相同點,組合排比,可形成集體效應。一篇文章里既有歷史名人的光環(huán),又有同時代的榜樣,文章的主題就會既有跨越時代的鮮活魅力,也富有感染力。這種方法,把眾名人集中在一個作文主旨下,既顯示了作者豐厚的底蘊,又使得作文主旨新穎,征服人心的力量很強大。
2018年高考全國卷III優(yōu)秀作文《時代在新,我們在行》就是運用這一技巧而亮人眼眸(節(jié)選):
更新自我,活在當下。無論何時,一個人要施展鴻鵠之志,必與當時的時代相同步。李白、杜甫等詩歌界的領袖,他們之所以在詩歌上一展壯志,正是因為站在盛唐的舞臺上,他們與時代共榮。而魯迅、李大釗等,他們之所以有的以筆為刀,有的高呼救國救民之口號,正是因為當時國家陷于危難之際,時代沉淪、黑暗,他們更新自我觀點,為時代吶喊。而今,馬云、馬化騰等互聯(lián)網(wǎng)的翹楚,他們之所以在自己的領域拓展出一片天地,正是因為身處和平年代,科技日新月異,時代飛速發(fā)展。善于更新自我,活在當下,我們要抓住當今時代的騰飛之翼。
上述文段就是經(jīng)典素材與熱點素材名人大串連的最好寫作范本。李白、杜甫屬于經(jīng)典素材人物,魯迅、李大釗屬于近代史名人,馬云、馬化騰屬于熱點素材人物,他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其人生、經(jīng)歷、內(nèi)在情感等都不相同,如何才能把他們組合在一起呢?那就是找到他們身上的共同點——更新自我,活在當下,走出一條璀璨的成功之路。作者把名人串起來,同質(zhì)疊加,組合排比,揭示古今名人具有的共同特質(zhì),由此形成集體效應,就像構(gòu)成集束炸彈,威力不可估量??梢哉f,作者濃縮古今素材,以排比的形式形成合力,使文章的主旨具有了鮮活的魅力,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觀點:善于更新自我,活在當下,我們要抓住當今時代的騰飛之翼。
這種技巧,運用同質(zhì)疊加法,即運用經(jīng)典素材和熱點素材中人物同質(zhì)關系進行時空組合、相互彌補組合、重重疊加組合等,通過疊加相同的內(nèi)涵來論證主題,增強文章說理的氣勢。
運用經(jīng)典素材與熱點素材中的名人串聯(lián)的思路可概括為:明確中心論點→選取同類素材→圍繞中心分析。
論據(jù)是為論點服務的,所以細讀材料,認清中心論點是運用此法的第一步;然后根據(jù)中心論點進行發(fā)散思維,將能夠為中心論點服務的經(jīng)典素材和熱點素材中的人物,按寫作角度精心裁剪;最后將所選取的素材按時空順序、相互彌補、層層疊加等方式組合,展開分析,從而論證文章中心。
三、精當搭配,有詳有略
經(jīng)典素材與熱點素材中的典型事例,要根據(jù)需要詳略搭配,有詳有略。一般來說,陌生的典型事例詳細敘述,并加以挖掘,給人新鮮感;熟悉的典型事例略寫,使得筆墨簡潔集中。有詳有略,相映成趣,文章的布局則會具有靈動的效果。
如2018年高考天津卷滿分作文《不器與器》(節(jié)選):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博覽群書,為探求人世真理孜孜不倦,自成豐富的哲學體系,終于成為“百科全書學者”,為后世敬仰;我國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少年時就立下“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雄心壯志,三十載踏遍華夏大地,一部《徐霞客游記》寫盡九州風流。此番例子,不勝枚舉。
而當代的我們,新時代的青年,面對改革浪潮的隘口,在先哲的指引下,更應該胸中有志,敢于跳出舒適的安全區(qū),不甘為“器”,放遠目光,為時代建設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如此,才不負千年之前,孔夫子對青年,對蒼生的愿景。君子,不為器。
君子,也當器。
心懷天下,不囿于“器”,更當充納自身,學習于“器”。學習“器”的包容,學習“器”的廣闊?!昂<{百川,有容乃大?!庇癫蛔粒怀善?。為了擔當起時代的責任,在心懷天下的同時,我們應當不斷提升自我,學“器”,又不囿于“器”,將內(nèi)心的遠大理想和個人修養(yǎng)有機統(tǒng)一,方能“成器”,方能不負韶華,成長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為新青年。
這篇文章中,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和我國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的經(jīng)典事例,大家都熟悉,因而略寫。以新時代青年當學“器”,又不囿于“器”為熱點事例詳寫,因為讀者還不太了解新時代青年的生活狀況及心態(tài)等。詳略搭配,引發(fā)讀者對問題的審視與思考,既凸顯了“不器與器”的主旨,又使得文章布局靈動多姿。
四、引證例證并用,相得益彰
名言名句是前人為我們積累下來的、經(jīng)過驗證的經(jīng)典中的精華;例證即是社會生活中的例證。在融合經(jīng)典素材與熱點素材的同時,引用原理、名言和舉例,既有典型的事例,又有權(quán)威的經(jīng)典,使得科學原理、名人名言和具體事例交相輝映,從而使文章具有征服讀者的力量。
如2018年高考全國卷II滿分作文《以此架橋,通達遠方》(節(jié)選):
排隱患,需獲眾人支持,共同出力。
排除隱患,加強防護,是一個人無法做到的。孫權(quán)曾說:“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一個人即使有了正確判斷,如果得不到眾人的支持,也勢必不被理解,即使付諸實踐,采取措施,防范也有限。
但獲眾人支持絕非易事,須有真才實學,能講清道理方能做到。且看大國工匠韓利萍利用家中的土豆、蘿卜切出零件模型,研究火箭構(gòu)造,毫厘不差,助火箭升空。她用實實在在的“臺下苦練”與執(zhí)著分析,成長為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獲得眾人支持,助力航天事業(yè);再看大悟金嶺革命老區(qū),當?shù)馗刹繉嵉乜疾煅芯浚朴喎鲐氂媱?,獲得眾人支持,助力精準扶貧,他們用奮斗的精神與非凡的才干,幫助那里的炫目秋景走向世界。
文中先引用孫權(quán)的經(jīng)典名言素材,詮釋“排除隱患需共力”,再運用大國工匠韓利萍和大悟金嶺革命老區(qū)當?shù)馗刹康臒狳c素材加以深入論述,最后再回扣作文題材料升華主旨,使得論證既有文化底蘊,又有時代氣息,經(jīng)典名句與現(xiàn)實事例交相輝映,不但增強了文章說服力,還使語言富有文采,讓議論文的說理更精彩靚麗,具有了征服讀者的力量。
法國作家布瓦羅有言:“一句漂亮的話之所以漂亮,就在于所說的東西是每個人都想到過的,而所說的方式卻是生動的、精妙的、新穎的?!边@句話是對我們寫作文運用素材的絕妙注釋。經(jīng)典素材與熱點素材人人都可以得到,然而,并非每個人都能嫻熟而成功地運用。因此,將“每個人都想到過的”素材,通過以上四種技巧,以大多數(shù)人想象不出的“生動的、精妙的、新穎的”方式進行融合和闡述,或許能讓你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