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孝紀
清明節(jié)前后幾天,正是早稻的秧谷下塘的時候。這個時節(jié),浸谷種成了故鄉(xiāng)家家戶戶的頭等大事。一季的收成,半年的糧食,就靠它了。
那時,我們這個湘南山村,人口多,人均水田面積在半畝許。我家五口人,兩畝半水田。這些水田中,優(yōu)質(zhì)田,次等田,干旱田,是搭配起來的。這樣,水田就分散在四五處地方,相隔較遠。別的人家,也大抵如此。
分田到戶后的早幾年,各家所使用的谷種,來源各有不同。通常的做法是,在自家上一年插下的稻田中,挑選長勢好、病蟲害少、谷粒飽滿又穗長的一處,作為來年留種的對象。這塊水田收割之后,稻谷單獨晾曬,車去秕谷,留取一定的數(shù)量,裝入蛇皮袋中,精心保存,作為來年該季的谷種。是早稻,則留作早稻種;是晚稻,則留作晚稻種,絕不混淆。也有的人家,覺得這一年自家的稻谷產(chǎn)量不如鄰里或者外村的親戚,在他們收割留種的時候,就會去交換所需的斤兩,以作來年的種子。這些農(nóng)家自產(chǎn)自留的谷種,相比后來流行的雜交水稻,成活發(fā)芽率低,產(chǎn)量也要低,又叫常規(guī)稻。
節(jié)氣一到,各家如同得了號令,紛紛將谷廒里的谷種拿了出來。一般來說,一畝水田,大致需要30斤常規(guī)稻種,其用量差不多是雜交水稻的十倍。在我們家,浸谷種一直是我父親親力親為。他是經(jīng)驗豐富的老農(nóng),一家之主,這會兒態(tài)度嚴肅,每道工序有條不紊,容不得半點馬虎。
大木盆,大水桶,他清洗多遍,已然干凈。谷種倒入其中,挑來井水浸泡。雙手一番攪動之后,飽滿的谷粒下沉,水面漂浮著空癟的,用竹撈箕撈去。
第二天的這個時候,父親將浸泡了一晝夜的谷種撈出。洗凈的木盆木桶里,已換上溫水,谷種即將進入破胸的關(guān)鍵程序。水溫需適宜,不能太燙,太燙則會將谷種燙死;也不能太涼,太涼則起不到助其破胸的功效。照現(xiàn)行的觀點,為40度上下。但那時,全憑雙手的感覺經(jīng)驗。谷種倒入溫水,浸泡2分鐘許,速速撈出,裝入干凈的蛇皮袋,置于周邊已鋪墊好一層干稻草的籮筐中,捂封嚴實。
接下來,是父親最忐忑的時刻。每隔幾個時辰,他會將一只手探進去,摸摸谷種的溫度,看是否溫?zé)崞饋砹?。若仍然是涼涼的,情況有兩種,最糟糕的是谷種燙壞了,另一種原因則是天氣冷,還需淋灑溫水再助一助?!白鳚L了(方言,意為熱起來了)。”終于聽到父親簡短地吐出三個字,臉色輕松起來。我們知道,谷種就要破胸爆燕子口了。
往后的兩天里,這些金黃色的稻谷種子先是長出白須須的根,而后才長了兩片細細尖尖的秧葉芽兒。它們的生長速度明顯加快,真是一天一個樣。
秧谷得趕緊下塘了。
秧塘。在我的故鄉(xiāng)八公分村,這是一個專用名詞。
生產(chǎn)隊的時候,每年清明前夕,村前眾多大大小小的池塘,就會放干了水,草魚鰱魚鳙魚鯉魚捉上來,集中一處寄養(yǎng),別的雜魚則按人口分給各家食用。這些放干水的池塘,烏黑的塘泥細膩肥沃,沿著一個方向,鋤成一列列帶狀的整齊廂行,用來撒播秧谷,故叫秧塘。廂行通常寬四五尺許,廂與廂之間挖成溝槽,僅容一人走過,也是排水和蓄水的通道。這些池塘,要等到晚稻秧苗插下田,清除污泥,曬干塘底,撒上石灰消毒后,再才重新蓄水養(yǎng)魚。
生產(chǎn)隊解體,池塘劃分到戶。那些大一些的池塘,常為數(shù)家所分,各自筑了泥埂隔開。有時即便養(yǎng)點魚,也是淺水小池,各自為政。從此,村里就少有昔日那種清波淼淼的深水大塘了。那時,我家沒有分到池塘,種秧的地方是溪邊一處狹長的活水田,按照習(xí)俗,依然是稱作秧塘。
就在浸泡谷種,等其生根發(fā)芽的那幾天里。父母家人在秧塘里也是忙個不停,鋤田,劃線撩溝,堆積廂行。每廂田泥,先得用長柄板梳,一一梳理,梳得細細膩膩,基本平整,清除小石塊和雜物。而后從茅廁里掏來一擔(dān)擔(dān)大糞,全部潑上一層,用竹掃把一一扎入泥面,做為底肥。末了,用T形長柄木檔子,將廂行表面熨帖得平平整整,光光亮亮。
這時,若是晴好天氣,秧谷下塘,是再好不過了。家家戶戶都會抓著這好時機,將秧谷下了塘,此時的村莊,已是一片忙碌景象。
父親將秧谷用谷籮裝了,挑到秧塘邊,再用竹菜籃分撥開來。左手彎里提著竹籃的父親,在廂行間緩緩地行走,氣定神閑。他的右手不時從籃子里抓一把秧谷,均勻地撒落廂泥表面,紛紛揚揚。那靈活的五指,此時快速地律動拋撒,就像一場功底精湛的手舞。一籃秧谷撒完了,父親從廂行間返回來,小心分撥出下一籃,繼續(xù)著先前的手舞。
當(dāng)所有的秧谷撒好,父親重新拿起了那柄木檔子,俯首弓背,在廂行間且做且行。他全神貫注,雙手不停地將那木檔子伸過去,又拉過來,瞪著面前這些落絮輕沾的秧谷,用細微而勻稱的力量,略略按壓入泥,以便它們扎穩(wěn)根來。
當(dāng)此之際,我的母親姐姐,也已準備好割來剁碎的草葉或紫云英。這些碎草碎葉,將被鋪撒在廂行上,它們擔(dān)負著神圣的使命,既給剛剛下塘的秧谷保溫,又遮風(fēng)擋雨,免得秧谷被雨水淋出來沖走。
要是家里買了薄膜,就無需準備草葉了。在撒了秧谷的廂行兩側(cè),稀疏地弓上長竹片,覆蓋好長薄膜,繃緊,周邊用田泥捂壓嚴實。一列列半圓柱狀的密閉空間,是保秧谷平安的庇護所,無懼雨淋,以及寒流低溫。
有的年份,天氣爛,雨水綿綿,已生根發(fā)芽的秧谷下不了塘,這可真是愁壞了人。這個時候,家里的秧谷需倒出來,攤開在地面上,讓低溫的寒意,抑制它們的快速生長??偟谜覀€略微好轉(zhuǎn)的空檔,趕緊撒下秧塘,免得誤了節(jié)氣。
秧谷下塘一個星期,就能看出一層微微的綠葉兒了,毛茸茸的,一抹充滿了希望的生命色彩。這個時候,那些覆蓋了薄膜的廂行,人們也將周邊掀開了,讓和煦的春風(fēng)將它們撫慰。只在下暴雨的時刻,才將其暫且遮蓋一下。
秧苗漸長漸高,已是一片淡綠,對于水的需求,也愈發(fā)大了起來。村人的經(jīng)驗,秧苗長出兩三片葉子,有寸許高了,就得放進田水,漫過廂行的泥面。以手掌平貼著泥面,水深與掌背平齊為宜,留出秧葉的尖部露出水面。以后田水逐漸加深,當(dāng)長出五六片葉子時,漫水一拳。此時,秧塘里的薄膜已然收去,放眼望去,村前的秧塘,盡是一列列、一行行的濃綠,煞是可愛!
天氣更趨暖和,草綠花開,鳥飛蛙鳴。稻田里,處處是一派備耕的繁忙景象。挑豬欄淤,挑牛欄淤,驅(qū)牛犁田,耙田,人們各行其是。黃牛水牛的高哞,農(nóng)夫的吆喝,此起彼伏,響徹田野的上空。
對于村莊的農(nóng)事,我一直以此生沒能學(xué)會犁田耙田為憾。小時候,看到生產(chǎn)隊農(nóng)夫驅(qū)牛犁田,一圈一圈在田野里轉(zhuǎn)圈,田泥隨著犁尖犁瓦的前行不斷翻轉(zhuǎn)開來,留下一道深溝,就覺得十分好玩,也想去學(xué)著大人的樣子,在后面扶著犁柄,緩緩地跟著牛走,很威武地不時吆喝幾聲命令??蛇@樣的事情被村人看作是沒出息的人干的,得不到允許。少年時代,讀書越多,離故鄉(xiāng)越遠,這時已分田到戶,家里沒有牛,也沒有犁耙,犁田的人都是以租賃為目的,在忙碌的季節(jié),整日趕場子忙來忙去,誰還有閑工夫讓你學(xué)著?
我家的這些水田,在這個時候,或者雇請養(yǎng)牛的人犁田耙田,要是等不及,就自家人拿了鋤頭、鐮刮、草刮子來鋤田。我雖年少,鋤田也得參與。赤腳踩進泥里,寒意透徹骨頭。一雙手握著長木柄,一鋤鋤挖下,翻轉(zhuǎn),泥水四濺,冷不防射向臉面眼睛,衣服褲子要不了多久,就這一片那一片,全是泥污水漬。耙田整平便用一種土辦法,將家里的高樓梯扛來,橫放在鋤后的田邊,上面用竹篩子裝幾塊石頭壓著,前方一側(cè)綁了長棕繩,人在前面拖著走,就像一頭牛。樓梯壓著泥水,激起層層濁浪。
秧谷下塘已滿一月,秧苗已粗壯高挑,農(nóng)歷四月八節(jié)已然來臨,正是插田的季節(jié)。秧塘里蓄滿了水,以便在扯秧的時候,把秧泥洗干凈。
印象中這時候偏偏多雨,淅淅瀝瀝的。父母身披蓑衣,頭戴斗篷。我和姐姐,多是披一塊薄膜,頭上也是戴著斗篷,只是這斗篷過于大,過于沉,低頭扯秧時動輒從我頭上掉下來,很讓人煩。我們俯首弓背站在秧塘里,反著右手不停地扯著秧苗的根部,每扯一小扎,就遞給左手接著。等左手掐不住了,雙手緊握這一大扎秧苗的中部,上上下下,在水面上沖擊秧根上黏附的田泥。水面激蕩不已,嘩嘩之聲此起彼伏,泥水濺得衣褲一塊塊濕,有時進了嘴里。洗干凈的秧苗,根須黃白相間。脫離水面,水一滴落,根須便收縮在一起,成一個尖錐。這時,我們才能略為直起腰背,左手托握秧苗,右手從面前預(yù)備的稻草中抽出一兩根,圍著秧頸繞幾圈,扎緊,反手扔在身后的水面。
接著,又俯下身去,不停地扯著……
我們正腰酸背痛忙著,螞蟥這時也沒閑下來。
村諺說:“螞蟥聽水響?!彼豁懀切┐蟠笮⌒〉奈涹▊?,仿佛聽到了喜訊,從原本蟄伏的稻秧里,田埂洞中,泥下,一齊向著水響處趕來了。它們是來赴一場吸血的盛宴,故當(dāng)你發(fā)現(xiàn)它們在水面一沉一浮,像一線黑色的微波勇往直前,你會感覺到它們節(jié)律的歡快,和某種迫不及待。
只是在我們扯秧的時候,很少去關(guān)注這些軟體動物。對我們的攻擊,是造化賦予它們的使命。我們的血液被它們飽腹,這是身為農(nóng)民的宿命。好在它們并不給我們太多的痛楚,悄悄叮咬在我們腿腳上,吸飽喝足逃走了,也全然不知。偶爾感到微微有點痛,一看,是一條大螞蟥,甚至三四條,緊緊吸進皮肉,要費很大的力才能拔出,一股股血水也隨即流下。
稻秧一扎扎浮在水面,秧塘的廂行有的全扯光了,有的扯了大半,估計能用一天了,父母就會說,不要扯了,蒔田去。我們便一齊提了水淋淋的稻秧,趟著泥水,擺放進田埂上的竹篩,秧根朝外,一層層疊好。而后赤著腳,一擔(dān)擔(dān)挑往待蒔的水田。
考驗臂力眼力的時候到了。稻秧擔(dān)子放在田埂上,一扎扎的稻秧需扔進田里,越扔得遠,落點均勻,越好!這是最開心的時刻,我們各站一處,都使著猛力扔稻秧,就如同發(fā)射出一枚枚綠色的炮彈,飛向空中,劃一道道弧線,噼噼啪啪落在水田,濺起一朵朵水花。
往常在生產(chǎn)隊蒔田,為了好計算工分,通常是先劃行。即先由兩個蒔田能手,各執(zhí)一根相互間用長繩子相連的木棒,量好一定的寬度,分別插在平行的田埂兩端,繃緊長繩,然后各自拿了秧苗,沿著長繩蒔過去,交匯成一條綠色分隔線。兩線之間就是一行,每行按規(guī)定蒔上八株或十株。這樣按行蒔田,對于技術(shù)差的人,有示范作用,不至于過密或過稀,也不容易造成彎彎扭扭,看著整齊舒暢。
到戶后,劃行的少了。我家蒔田,最差的自然是我。父母姐姐蒔在前面,他們有時給我留很窄的一行,并蒔了樣板,讓我接著。只是我蒔著蒔著,就走了樣,株距或?qū)捇蛘?,橫也彎彎扭扭,直也彎彎扭扭,就像一眾亂蛇,令他們肚子笑痛。許多時候,他們已多蒔兩行了,我那一行還在掙扎,被包圍了起來。
蒔田真是一件腰酸背痛的活。兩腿成馬步半蹲著,俯首曲背,左手半握著松扎后的稻秧,右手尖著三指,每從左手分出一株秧來,深深蒔一下,手眼并用。這樣機械地重復(fù)著,一面慢慢后退,時間一長,腰骨幾乎要斷了,痛得真想一屁股坐在泥水里。
這幾天吃飯也不像先前一樣有規(guī)律,每天早早起來扯秧,天黑了才一身泥水回家,個個都像散了架。
秧塘空了,一塊塊水田都蒔好了稻秧,柔柔的淺綠。放眼看去,村前的江流兩岸,綠意綿延,十分美好!
這會兒,各家的水鴨要關(guān)好了!
那時的村莊可不像現(xiàn)在?,F(xiàn)在的故鄉(xiāng)是,水田大多荒廢成了旱地,江水萎縮成了小溪,山間的泉水沒有了蹤影,除了裝修一新的三四層的樓房是往多的一方增長的,在村里的人口是一年年少了,牛是絕跡了,豬是沒有了,雞鴨也成珍稀動物了。時光若是前推三十多年,情形正好相反,那時的村莊,水田廣闊,江溪盈岸,流泉叮咚,牛是農(nóng)家珍寶,豬狗雞鴨誰家沒有?那真是一個熱鬧的村莊,充滿活力與生命色彩的村莊,真正的村莊!
不過,在這樣一個真正的村莊里,到了早稻蒔下田后,鴨子得小心了!
鴨子這家禽,對水親得很,池塘,水田,溪圳,江流,只要有水的地方,它們就喜歡去浮游覓食,成群結(jié)隊,整天泡著都高興。所以,村人又慣常稱做水鴨。在鄉(xiāng)間,最適合水鴨覓食的地方,自然是水田。田野廣闊,水淺,遺落的谷粒,草籽,泥鰍,魚蝦,泥蟲,食物豐富。水鴨嘴上功夫了得,那一張黃色的長扁嘴,堅硬如鐵,覓食之時,嘴巴斜插泥水,上下兩喙張合的頻率,快得驚人,眨眼之間,已不知將面前的泥水過濾多少遍了,只見嘴邊的泥水不住地噴濺!它肥大的軀體和長曲的脖子,推動著這張鐵嘴前行,如同一臺斗子反轉(zhuǎn)的挖掘機。
秧苗才剛蒔下田,還沒落下根去,哪里經(jīng)得住這樣的鐵嘴挖掘?因此,在相當(dāng)長的一段時間里,各家都會自覺把水鴨關(guān)在籠子里養(yǎng)著,或者關(guān)在雜屋里,巷子里。只有一兩戶養(yǎng)棚鴨的,每天大早由專人驅(qū)趕著幾十上百只水鴨,一路搖搖擺擺,嘎嘎大叫,蹦進江水里,自己則整天在江流兩岸上上下下盯著,不敢稍有大意。有的時候,水鴨進了別人家的稻田,若被發(fā)現(xiàn)了,人家也懶得驅(qū)趕,追上去,幾桿子打死在那。
田間少了鴨子的侵擾,秧苗穩(wěn)了根,長得活絡(luò)起來。同時長起來的,還有各種各樣的雜草,諸如眉毛胡、蕙菜蔸、直莖草、稗子……
蛙類的活力,這時節(jié)也好得很!成蛙到了交配期,水田里,到處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青蛙、麻蛙、泥蛙、蛇蛙、癩蛤蟆,鼓著大眼珠,追來跳去,或兩兩騎著不動,聚精會神。一片片黏黏糊糊的受精蛙卵,常常附著在稻秧根部水面,白白的,薄薄的,里面有無數(shù)小黑點,像無數(shù)小眼睛。
隔些日子,水田里的蝌蚪就成群結(jié)隊,千軍萬馬了,黑壓壓的,拖著長長的尾巴,在千行萬行的綠秧間,沉沉浮浮,快快樂樂。它們大肚子圓鼓鼓的,真不知吃了些什么好東西?蝌蚪日漸長大,起了奇妙的變化,長出了兩條腿,又長出了兩條腿,最后斷了尾巴,成了蹦蹦跳跳的小蛙。
天氣熱起來,禾苗高大了許多,稻田里的雜草也多了,高了。看樣子,得薅田了。
薅田的日子,父親已準備好了碳酸氫銨和尿素,這兩種氣味刺鼻的氮肥,能促進禾苗長得更加壯實。薅田是在晴天,全家出動。父親先提著桶子,在田里施撒肥料。我們并排著,從水田的一處開始薅起。
薅田全靠雙手,又叫抓田。十指張開,圍繞著每株水稻,抓抓撓撓,疏松田泥,以便稻根伸展得更遠,能吸取更多的養(yǎng)分。同時,將那些各樣的雜草拔除,卷起來,再踩入田泥深處,腐爛成肥。
烈日漸高,灼烤背脊。我們俯首翹臀,雙手在前方左左右右的禾苗間不停地薅著,像一只只四足動物,緩緩爬行……
父親差不多每天都要去稻田轉(zhuǎn)悠幾圈。
禾苗已經(jīng)長得滿了行,密密的,綠綠的,葉兒尖尖,看著就讓人高興。尤其是早上,葉尖上掛著點點露滴,太陽一照,閃著亮光,像無數(shù)珍珠。田埂上,碧草青青,厚厚的一層。人一走過,露水濕腳,那些大小蛙們,頓時像無數(shù)的子彈,紛紛從草叢里彈起,劃一道小弧,射向田間禾苗下不見了。
雖說田野里有蛙們的守護,害蟲還是一波波地來,鉆心蟲,卷葉蟲,稻飛虱……稍有不慎,蟲害就會迅速蔓延,給水稻帶來致命災(zāi)難。
鉆心蟲,也叫三化螟,產(chǎn)卵后,其幼蟲沿著稻莖的內(nèi)壁,邊吃邊往下鉆去。若是水稻分蘗期受害,會出現(xiàn)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和抽穗期受害,則出現(xiàn)枯孕穗和白穗;灌漿期、乳熟期受害,出現(xiàn)半枯穗和蟲傷株,秕粒增多,遇刮大風(fēng)易倒折。
卷葉蟲,學(xué)名稻縱卷葉螟,其卵多產(chǎn)在禾苗最上面承接天露的的嫩葉上,啃噬葉肉,致使葉片卷曲,枯白而死。
稻飛虱有數(shù)種,前期以白背飛虱為主,后期以褐飛虱為主,它們以刺吸取稻莖的汁液,使水稻生長受阻,嚴重時稻叢成團枯萎,甚至全田死稈倒伏。
這些水稻的大敵,在生產(chǎn)隊時期,曾用在夜里點誘蛾燈的方式誘殺。每塊稻田里,分散搭建幾個三角木架,放置一個水盆,中間掛一盞煤油燈。每到傍晚,村人提了煤油,去田間把燈點上。頓時,數(shù)不清的飛蛾和蟲子,從禾苗間紛紛飛來,圍著燈火翻飛撞擊,墜落如雨,黏附在水盆里掙扎著死去。夜幕下,燈火無數(shù),天地交融,遠看去,星光燈光相輝映,也是一道人間美景。
分田到戶后,這種原始撲殺方式已成歷史,取代的是農(nóng)藥滅殺。甲胺磷、殺蟲霜、敵百蟲、稻瘟凈、六六粉……各種農(nóng)藥開始大量涌入村莊,那些殺過蟲后的空農(nóng)藥瓶子,江里,溪圳,田邊,丟得到處都是,水面時常浮著死去的泥鰍黃鱔、大魚小魚。
每隔一些日子,父親發(fā)現(xiàn)稻田里起了病蟲害,他和姐姐就會提了農(nóng)藥,背著噴霧器,在稻田里來來回回地噴灑農(nóng)藥,盡管氣味熏人,也無口罩等任何防護。有時,姐姐甚至出現(xiàn)臉色發(fā)白,頭暈作嘔等中毒癥狀。
田水的管理,也是一項緊要事。這里面的學(xué)問也多,秧苗剛蒔下,尚未穩(wěn)蔸,水以一掌背深為宜,過深,則會漂浮起來。一周后補蔸,又叫站蒔,田水可加深到一拳了。夏日里南風(fēng)大,太陽也大,水汽容易蒸發(fā),田里保水尤為重要。那些臨近水圳的稻田尚好,無缺水之虞。令人牽掛的是水尾田,許多時候,田水快干了,水還來不了,急得讓人跳腳。為了輸水,夏日里父親??钢牴危宦穪硪宦啡?,沿著水圳看水,難免不與人發(fā)生口角紛爭。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禾苗懷孕了,抽穗了,揚花了,灌漿了,谷粒漸趨飽滿,青青的禾苗之上,是無數(shù)密密集集的稻穗,聳立著,直指白云藍天……
過了端午節(jié),秧塘里的廂行,重新整理了一番,撒下了已生根發(fā)芽的晚稻的谷種。
時值盛夏,天氣酷熱,谷粒沉漿很快,顆顆飽滿硬實,修長的稻穗,此時漸漸勾下頭來。禾苗和稻穗的顏色,也由青而黃,村前闊大的田野,像數(shù)不清的金色板塊,大大小小,一塊連著一塊,沿著江流兩岸蔓延開來,一直伸向視線之外的遠村,儼然豐收景象。
稻田里的水,此時挖開放干,晾晾泥面,保持濕潤,這樣有利于稻谷的成熟和根部稻飛虱的減少。在生產(chǎn)隊的時候,此時已經(jīng)安排人員逐丘按行。他們雙手各拿一桿等長的四方杉木條,沿著田埂每量一桿長,即為一行寬度,而后兩桿前端合成楔形,伸進稻株距間,用力往兩邊一按壓,分隔開來,一路筆直向前,直達對岸田埂。按行后的稻田,就如同秧塘里的廂行,一廂廂,便于割禾時計算工分。到戶后,按行的少了,反正都是自家人割,只要割完了,你想從哪開始割,割出什么花樣來,都行。
割禾的日子越來越近,各種用具的備辦,各家也有條不紊地進行。那些打禾機,有的是幾戶人家共用,有的是個人擁有,購置配件,預(yù)備機油,需整修的趕緊整修。趕圩的村人,在傍晚回家的時候,都絡(luò)繹不絕將新買的谷籮、籮繩、扁擔(dān)、禾鐮,帶回來了。
農(nóng)歷六月中,三伏天,正是一年中最酷熱的時候,早稻成熟了,秧塘里晚稻的秧苗也到秧齡期了。早稻得趕緊收割,晚稻得趕緊蒔田,對著毒太陽,兩頭都要跟季節(jié)搶時間,這就是農(nóng)家最辛勞的“雙搶”。此時學(xué)校已經(jīng)放暑假,對于農(nóng)家來說,每個大學(xué)生中專生中學(xué)生小學(xué)生的回家,都給人手緊缺的“雙搶”增添了重要力量。
割禾時,我們一家五口齊上陣,一人一鐮,在田埂邊一字排開,對著各自面前的金黃的稻子,割開一道口子,速速割去。割禾需眼疾手快,左掌半握,前推稻稈,右手持鐮,刃口略為斜下,對著稻稈根部飛割不停,嚯嚯有聲,雙手并用,全憑感覺。稍有不慎,一聲“哎喲”尚未喊出口,左手小指已是鮮血淋漓,痛徹心扉。割好的稻子,成扎有序擺放,便于打禾。為免烈日曬傷皮膚,我們戴著草帽,穿著長衣長褲,一陣功夫,就都汗流滿面,濕透衣服。
抬打禾機,則由我們?nèi)愕艹袚?dān)。我上中學(xué)時,父母年事已高,三姐力弱,打禾機多由二姐和我來抬。那時,我們家與另幾家共用一臺打禾機,各家輪流使用。通常是,這戶人家剛打完了一丘稻田,另一戶已割完禾的便趕緊去抬來。一整天,那打禾機就這樣被幾戶人家在曲折的田埂間抬來抬去。抬打禾機是一件苦力活,尤其是剛在水浸田打完稻子后,被泥水泡得特別重,有時連滾子也不卸下,一起抬著,就更沉。二姐每次都照顧我,讓我抬后面。打禾機方桶后板覆扣在我的肩膀上,我的頭在桶內(nèi),只能俯看數(shù)尺見方的地面,踉踉蹌蹌,跟著二姐前行,稍一抬頭,后腦就磕碰著桶板。我們需一口氣抬到自家稻田,有時要走一兩里彎彎扭扭的田埂小路,我的肩膀就像刀割一般,痛得齜牙咧嘴,幾乎要承受不住而摔倒。
終于放了下來,我和姐姐咕咚咕咚喝一通涼茶水,稍稍喘息,裝配好打禾機。
我們猛力踩著打禾機的踩板,滾子飛速轉(zhuǎn)動,發(fā)出巨大的“嗡嗡”聲,響徹田野的上空。
打禾需分工合作。我和二姐三姐在前面打禾,雙手每從田里掐起一大扎稻子,就急匆匆向著打禾機奔去,一腳站上站板的一端,另一只腳隨之跨上踩板,拼力踩踏。手里的稻穗往前一輝,按壓在密布尖拱形鐵絲齒的滾子上,頓時,谷粒飛濺,打得擋板嗶嗶啵啵,有的甚至飛出來,打痛臉面。打禾機上一次能同時站兩人,一齊踩踏,手臂不斷左右扭轉(zhuǎn),以便稻穗打得干凈。一扎稻子打完,稻稈順手往旁邊一丟,便急匆匆走下,去拿另一扎。我們?nèi)吮氵@樣你追我趕,在稻田里往返。
父親俯首弓背,站在打禾機的方桶后面,身邊放著幾個空谷籮。他的雙手一直伸在方桶里,不停地扒拉堆積的谷粒、碎葉、被滾子絞下來的亂稻稈稻穗。這些碎葉和亂稻稈稻穗,我們叫毛芽(方言),父親先捧出來,塞進舊谷籮里,以后挑回家曬干后,用木杵敲打,篩出谷粒。方桶里的稻谷,父親用撮篩撮出來,倒入新谷籮。他就這樣一直俯身忙碌著,背上的衣服,汗水干了又濕,濕了又干,成一圈圈白色的鹽霜,猶如西瓜的皮紋。
打禾機前的稻子已空了一大片,我們就拖著它的兩耳向前移,父親在后面推著。泥面上留下兩道光滑的深痕,像兩條平行的軌道。而后,又將打禾機踩得震耳欲聾。
籮筐里的稻谷滿了,我們需及時挑回家,讓母親晾曬。此時,“嗡嗡”聲暫且停息下來,父親方可坐在田埂上歇一歇,掏出煙袋,卷一筒喇叭煙,舒暢地吸著。
禾場就在我們家的屋旁,是建新瓦房時,用石灰三合土鋪筑的。這幾天,這里是母親的勞動場所。每天,她將我們挑來的稻谷,用長柄梳板梳理開來,厚薄均勻,如同給禾場烙了一塊金黃色的大燙皮。
曬谷也很繁瑣。母親在鋪開的稻谷上,先要雙手提握竹掃把,以竹梢尖尖掃去谷上的細碎毛葉和穗屑,而谷面依然保持平整,毫不堆積紊亂。這看似松弛輕巧的手工活,全憑力道掌控得好,沒有多年實踐經(jīng)驗,其實不易做到。每曬上一段時間,母親要拖著梳板,全禾場梳理一番,稻谷就曬得更加均勻了。中途,還要提防雞群和麻雀偷食,隨時揮著竹竿驅(qū)趕。
到了傍晚,太陽下山,我們也回家了。全家人一同收谷,車谷,將一筐筐車干凈的新稻谷,過稱之后,用手臂粗的大棕繩拉扯到樓上,倒入干干凈凈的空谷廒。一隔隔谷廒滿了,欣慰的笑容,蕩漾在每個人的臉上。
接下來,又是幾天沒早沒夜的辛勞。犁田,或者鋤田,鋪稻草,踩稻草,將田水放滿,整平,打一遍稻秧安蔸的化肥,扯秧,蒔下晚稻。
一季的勞動,一季的投入,總算有了豐收的回報。這是村人最切實的愿望,最大的安慰!
幾天后,在一個趕圩的日子,母親買來了新鮮的豬肉。家里的公雞宰殺一只,又從我們家門前的小池塘撈了一條草魚。新稻谷也已挑了一擔(dān),碾成了白花花的新米。
嘗新的日子,村里各家雖不一定是同一天,但隆重和虔誠是一樣的。母親將三牲做好,香噴噴地擺放在神臺前的飯桌上,新米煮成的白飯,也裝上三碗一同擺上。
父母燒紙焚香,恭敬地叩首,口里祝禱著感恩之辭。感謝天地!感謝神靈!感謝祖先!讓我們能夠風(fēng)調(diào)雨順,稻田豐收!
我們在一旁,靜靜地看著,一種神圣的莊嚴,油然而生。
大門外,早些天還一片金黃的稻田,這會兒,已是淺淺的嫩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