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晗
去參加“非暴力溝通”工作坊,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老師收集了一些大家不喜歡聽到的話。比如,當聽到“你怎么這么胖”時,大家都會有哪些回應方式呢?第一種是反擊,立即進入戰(zhàn)斗狀態(tài):胖怎么啦,吃你家大米了?第二種是自責模式:唉,我就是很胖啊,沒人喜歡我。
這兩種反應被稱為“豺狗的耳朵向外”和“豺狗的耳朵向內(nèi)”,一個傷害別人,一個傷害自己。而非暴力溝通提倡的是“長頸鹿的耳朵”,專注于感受和需要。當“長頸鹿的耳朵向內(nèi)”時,可以從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出發(fā),說:“聽到你這樣說,我有點難過,我希望被你接納和認可,不管我胖還是瘦,你都能接受我本來的樣子?!?/p>
還可以從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出發(fā),即“長頸鹿的耳朵向外”,說:“你似乎很擔心我,可能你希望我更加注重健康吧,能不能給我一些具體的建議和幫助,比如我們一起健身?”
聽到這樣的回答后,我很意外,原來對于那些聽上去“不入耳”“不友好”的話,還有這樣的解讀。
小組討論時,幾位剛工作的年輕女孩總結(jié)出的最不喜歡聽的話是,一回老家,總有親戚說:你怎么不回來工作,干嗎還留在北京?她們的第一反應是:回老家,難道你負責給我找工作?可仔細想一想,這是一種關心,盡管聽上去有些“嫌棄”。也可能有一些好奇,總待在一個地方的人,的確不明白大城市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
記得有一次回老家,我姑姑突然對我說:你在北京生活很辛苦吧,工作是不是特別累?突然聽到這樣一句話,我很意外,也很感動,意外的是她竟有這樣的同理心,感動的是接收到了來自親人的體貼和真誠關懷。
可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正確地”表達關懷,那一句無聊、輕佻又似乎帶有挑釁的“你怎么不回老家工作”是很常見的,他們或許省略了一些潛臺詞:大城市人多,競爭激烈,房價很高,交通擁堵,在我看來生活壓力太大,回到老家工作可能會有更舒服的選擇。把對方心里的這些話考慮一下,在腦海中播放一遍,感受就不同了,也就沒什么好生氣的了。
有人說,她媽媽喜歡跳廣場舞,但爸爸很反對,回家見不到老伴就要抱怨、發(fā)脾氣,這讓媽媽很苦惱。她對媽媽解釋說,也許爸爸需要你的陪伴,可一個大男人又不好意思說“我很孤獨,我需要你陪著”,外化出來就是抱怨。生活中有些抱怨,其實只是一種變相的撒嬌罷了,別看他們有時候顯得兇惡,其實內(nèi)心還是一個哭鬧著滿地打滾兒的小孩兒。
《紅樓夢》里,劉姥姥是特別能看清自己和別人的感受及需要的,二進大觀園時,她需要的是感恩和物質(zhì)上的收獲,賈府上下需要的是放松和歡樂,所以她坦然地各種搞笑作怪。后來鴛鴦為哄她出洋相一事道歉,劉姥姥說了這樣的話:
“我知道只是為了老太太高興,要是真惱了,也就不會說。”
劉姥姥是非暴力溝通的高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