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
南方的面粉與中原地區(qū)的面粉,品質是不同的。如果你是美食家,對食材比較講究,那么用中原地區(qū)的面粉制作面食,吃起來口感筋道。如果用南方的面粉制作呢,口感就松松垮垮了。
所有植物的生長受土壤、氣候的影響非常大,北方氣溫低,生長期長,土壤大都為沙性;南方氣溫高,生長期短,土壤是肥沃的黏性土,同一種麥子,在不同環(huán)境中生長,最后長出的肯定是不同的東西。
在音樂界,如果誰擁有一把18世紀生產的小提琴,那是一件十分了不得的事情,除了存世稀少之外,更在于它的發(fā)聲質感極高,現在制小提琴的技術非常高明,而且發(fā)明了各種各樣的制琴材料,但現代人無論如何也生產不出18世紀那樣能發(fā)出殿堂級聲音的小提琴。
原因何在?
就在于制琴木材的品質。
眾所周知,地球有過一個“小冰河時期”,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大致是在15世紀至19世紀中葉,其中17世紀的氣候對地球影響最大,地球廣大地區(qū)出現了寒冷氣候,自然災害頻發(fā)。有專家甚至認為17世紀的“小冰河氣候”導致了東方大明王朝的滅亡。在17世紀中葉,中國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干旱,中原地區(qū)饑民無數,這個火藥桶最終被李自成點燃了。
制作小提琴的木材主要是魚鱗云杉、色木、紅松等,在寒冷氣候下生長出來的木材的質感是與眾不同的。
這些生長在“小冰河氣候”之下的木材,成為制琴的最好材料,而現在我們很難找到四五百年前“小冰河時代”的原木了。
這是現代工人無法制出極品小提琴的關鍵原因。
這世上的器物的質地與人生也是相通的,品質必然要經過時間的積淀,速成的東西,匆匆忙忙成就的東西,想要得到優(yōu)良的品質必然困難,也值得懷疑。就像我們現在雖然擁有如此發(fā)達的科技,但卻制作不出一把18世紀高品質的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