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梁
村上春樹說:“我這個人是那種喜愛獨處的性情,表達得準確一點,是那種不太以獨處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一人默默地跑步也罷,四五個小時伏案獨坐,默默地寫文章也罷,我都不覺得難熬,也不感到無聊?!?/p>
獨處如飲佳釀,其中妙處只有自己懂。獨處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審視生活、反省自己和享受孤獨的能力。獨處的時候,直面自己、直面內(nèi)心,可以用最舒服的狀態(tài)來面對自己,所以最放松、最自由。有的人在這種放松和自由中,思想得以豐滿,靈性得以釋放,因而會有非同尋常的收獲。
而有的人缺乏獨處的能力,他們害怕獨處。每當獨自一個人時,他們就會感覺被全世界拋棄,一個人的世界等同于一座孤城,寂寞蒼涼。其實這種人最孤獨,他們害怕面對自己的孤獨,所以拼命用熱鬧和喧囂來掩飾。他們喜歡高朋滿座,喜歡笑語喧嘩,但盛宴之后的落寞卻讓他們無法承受,所以他們寧愿用一場又一場的喧囂來塞滿生活。
人還是需要獨處能力的,既能欣賞繁花滿枝,又能欣賞落紅滿地,能承受繁華也能享受孤獨。
獨處之妙,需要一個人細細體會。美國作家、哲學家梭羅,為了自己的信仰,28歲時來到瓦爾登湖畔,建了一個小木屋住了下來。隱居瓦爾登湖期間,梭羅在湖水、森林、月光、鳥鳴的世界里,靜靜地思索著人類應該有的生存狀態(tài)。梭羅說:“人在孤身一人的時候是最不孤獨的,因為只有在這時候他才獲得一種大自在。”梭羅在獨處的歲月里,創(chuàng)作了《瓦爾登湖》等具有藝術性和思想性的作品。
我以為,其實獨處也是為了更好地融入人群、融入世界。比如梭羅,他在獨處中創(chuàng)作,是為了更好地向人們傳遞他的思想,與人們分享他的所思所感。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夠與世隔絕,完全脫離他人。古人隱居山林只是遠離官場,并未脫離人群。
我們能獨處,也要善分享。美麗的風景,如果你一人獨享,就會覺得遜色許多;獨特的思想,如果傳遞出去,讓更多的人分享,你一定會感到更快樂。我們終究是社會的一分子,需要融入人群,很多事物和情感都需要有人來分享。
獨處只是為了短暫停歇,以便更好地重新進入人群。獨處是一種能力,分享也是一種能力。當你品嘗一道美味的菜肴時,當你看到絕美的風景時,當你聽到一首堪稱天籟之音的曲子時,都會有與他人分享的欲望。有人分享,一份快樂就會變成幾份,這才是真正的快樂。
既有獨處的能力,又善于與人分享,如此,人生才算得上完整。
(摘自《平頂山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