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因參與王叔文革新失敗,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司馬為一低微“閑職”,且遭人排擠。初到永州,無官舍可住,柳宗元只得寄居在破敗的寺廟里。至永州半年,母親因病去世。人生地疏,語言不通,水土不服,再加上沉重的精神壓力,柳宗元的健康狀況也急劇惡化,“百病所集”,內外交困。為排解內心的憤懣、凄苦和憂傷,他寄情山水,常常不憚艱遠,不避幽僻,伐竹取道,探山訪水,寫景抒懷?!督愤@首五言絕句就寫于被貶永州期間。
關鍵詞:柳宗元 《江雪》 情懷
一、品詩
自小學四年級讀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熟稔到不假思索即朗朗上口,腦海中浮現(xiàn)出的是千山積雪,江面茫茫,一位老翁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獨自垂釣的形象。那時不明白,天寒地凍,千里冰封,老翁因何“獨釣”?他究竟在“釣”什么?老師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清峻高潔的品格?!扒进B飛絕,萬徑人蹤滅”,夸張的筆法,寥寥十字,即展現(xiàn)出天地之間的無限寥廓、蒼茫,凌厲肅殺之氣。一“絕”一“滅”,突出了天氣的極端嚴寒,環(huán)境的極其惡劣。無鳥影,絕人跡,鳥不來,人不至,千山萬壑白雪皚皚,凄清靜寂,毫無生機。此景此境,令人寒意刺骨。在這遠離塵世喧囂、令人絕望窒息的極寒之地,披蓑戴笠的漁翁悠然而坐,泰然垂釣。
“孤舟蓑笠翁”一句,仿佛電影蒙太奇特寫鏡頭,讓我們恍然看見老翁躬身獨坐、泰然自若的姿態(tài)神情;“獨釣寒江雪”句,“寒江雪”三字,空蒙、闊大,把鏡頭突然推遠,強烈的視覺沖擊,讓人影愈顯渺小,環(huán)境的壓迫更加逼仄。一個“獨”字,近看,把人從千里冰封中離析出來,孤零零獨自一人,無所依傍;遠看,又把人融入廣袤無垠、蠻荒寒涼、萬籟俱寂的浩渺天宇間,于寒江獨釣的孤獨、寂寞充斥天地,愈加凸顯出詩人清高孤傲、遺世獨立、凜然無畏的高潔品格。
全詩淺白自然,語言簡潔凝練,意蘊豐富。采用入聲韻,讀來鏗鏘有聲,剛勁有力,韻促味深。兼之言簡義豐,品味高蹈,無愧“唐人五言絕句最佳”之譽。詩人運用典型概括的手法,由寫景入手,描繪了一幅人鳥絕跡、天寒地凍的空曠圖景;接著白描勾畫出獨釣寒江的漁翁形象。夸張、對比、襯托手法自然運用,將孤舟老翁置以千山萬徑中,愈顯其渺小;老翁于鳥絕人滅的闃寂中垂釣,更見峻潔孤高、不屈服于逆境的錚錚風骨。蘇軾稱贊末尾兩句說:“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賦,不可及也已!”
二、感悟
“永貞革新”失敗后,柳宗元被貶永州,身居窮鄉(xiāng)僻壤,借山水抒寫內心的孤苦寂寞;身處苦寒之地,在一草一木中寄托真摯情懷,于艱難困頓中堅守著富有正義感的政治家的風標。在永州期間,柳宗元并沒有消極頹廢,他游歷山水,結交當?shù)厥孔?,專注于著書立說,在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深入鉆研,著述頗豐。其《永州八記》《柳河東全集》中540多篇詩文有317篇創(chuàng)作于永州。十年后,被召回京城,不久又被貶官到柳州任刺史。柳宗元在柳州的時間雖然僅有4年,卻為柳州黎民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在歷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柳州原本為蠻荒之地,當?shù)赜幸环N欠錢不還則淪為奴婢、一旦為奴終身為奴的陋俗。柳宗元到任后發(fā)布政令,規(guī)定已經淪為奴婢的可以出錢贖回;作為奴婢為債主服役期間,可按勞動時間折算工錢,抵完債后即恢復人身自由,與親人團聚。這一舉措受到廣大貧苦百姓歡迎,后來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縣。
柳州沒有水井,老百姓吃水用水都背負著小口大肚子的罌瓶,極其艱難地沿著狹窄的崖路上下往返到柳江邊汲水。柳宗元決定鑿井供百姓飲用。在此之前,也曾有人試挖,但都崩塌,說是傷了“龍脈”,破壞“風水”,不敢繼續(xù)開鑿。柳宗元不信“訛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分白天黑夜緊張施工,鑿井成功,從此柳州人喝上了甘甜的井水。
柳宗元還親手創(chuàng)辦學堂,采取各種方法鼓勵小孩積極念書。破除封建迷信,嚴禁江湖巫醫(yī)騙錢害人。推廣醫(yī)學,培養(yǎng)醫(yī)生為百姓服務。他努力改變柳州農業(yè)落后的現(xiàn)狀,帶頭開荒墾地,使柳州土地耕種面積大增。此外,他還十分注重城市美化,拖著病體親自參加植樹活動,整治了不少街巷,開發(fā)了許多自然景觀。
公元819年,柳宗元病逝于柳州。在柳州度過的風雨四年里,柳宗元就像一根風中的殘燭,頑強地燃燒自己,盡其所有的光芒,惠澤一方百姓,令人無限感佩。
三、感知
通過了解詩人柳宗元生平,回頭再讀《江雪》,不禁被寥寥二十字描述的意境、蘊含的風骨深深折服。這首山水詩,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垂釣圖。飛鳥絕跡,人蹤湮沒,山山冰雪,路路阻絕。意境幽靜冷僻,情調滄桑凄寂。詩中冷峻孤傲“獨釣寒江雪”的漁翁實為柳宗元自我形象的寫照,表達了詩人在遭受打擊之后深感孤寂而又傲岸不屈的情懷。
兒時不懂柳宗元,讀懂不枉為少年。今日再讀《江雪》,終于明白,雪原蒼蒼,茫茫天地間,柳宗元垂釣的是一份執(zhí)著,一份堅守,一份高潔,一份不屈不撓的愛民之情,一份憂國憂民的赤子情懷。蕩滌心靈的《江雪》,寒江獨釣的漁翁,是屹立不倒的文學形象,也是我輩崇仰學習的風范。
(作者簡介:范彥辰,女,濟南外國語學校學生,研究方向:語言文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