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過后,高空中依舊會傳來幾聲蟬鳴,不再高亢、悠揚,而是低沉、短促。偶爾,在郊外會遇到蟬的尸體,冰冷僵直的身軀,無法再伸直的蜷曲的腿,臟腑已被螞蟻掏空,它知道秋天來了。只有看到樹冠上隱約著的些許枯死短枝時,我會有些興奮,那是蟬產卵留下的標志,那一顆顆細小并不飽滿的白色蟬卵,來年還會變成飛翔的成蟲,在夏日的枝頭繼續(xù)悠揚地高唱……
我愛蟬。
故鄉(xiāng)的法桐樹上,枝繁葉茂。在蟬鳴聲下,觀棋斗樂,是童年最快樂的時光。蟬鳴,聲斯文,音綿長,知了、知了地像個老學究,有時清越,有時悠揚,時而低哦輕吟,時而纏綿悱惻。此起彼伏,多音同唱,在這單調、寧靜的日子里,鳴奏出一曲音樂的華章。有人不喜蟬,因為它的樣貌丑陋,黑不溜秋;有人討厭蟬,因為它鳴聲不絕,擾人清夢。但我卻鐘情它的清音,欣賞它的清姿,獨愛它的清高。
齊白石畫過一幅小品《秋蟬》。一只寒蟬,棲息在一片半枯的桐葉上,墨亮的外殼,輕薄透明的翅膀,清晰可見的翅紋,靈氣的身體,好似一位清秀脫俗的絕代佳人,畫面是那樣的寧靜素美,沒有聲音,卻可以想見那悅耳的低鳴聲從畫面中傳來。古代詩歌作品中也有許多寫蟬的,首推唐代詠蟬“三絕”。虞世南的《蟬》:“垂委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睂懗鱿s的清高脫俗。駱賓王的《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苯柘s來吟詠自己的冰心。李商隱的《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笨此茖懴s,實則以蟬來表明自己清白的心跡。古人以為蟬是靠飲露餐風而生的,又居高聲遠,故而把蟬視為高潔的象征,寄諸懷抱。同時,蟬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人們常把玉蟬放入死者口中,寓精神不死,羽化重生。
蟬,產卵于樹葉;葉落,蛹生于土中,于地下歷經三年四載方可破土而出,其間會經過四次蛻皮,經過漫長的黑暗與等待之后,于一個夏日的黃昏爬上樹枝,進行第五次的蛻變。這樣之后,才可以展開那輕薄透明的羽翼,擁有飛翔的權利和歌唱的自由!它們以吸食樹木的汁液為生,雖生于污泥之中,但活在清雅的高枝之上,可謂出淤泥而不染。雄性高鳴,只為獲得雌性的愛情。蟬的羽化,是撕心裂肺的痛楚,是徹頭徹尾的蛻變,而當它們唱出第一聲歌聲時,離死去只剩下短短的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蟬,蟲字加個單字,孤單而丑陋的蟲子。但它卻又是美麗、堅強的象征。夏天高高的白楊樹上,有它們時高時低的鳴唱;秋天梨樹葉仿佛一夜間落盡,枯枝在風中發(fā)抖,而此時一聲秋蟬的振翅鳴叫,讓人不禁心頭一醒。炎炎夏日,萬物被熱浪肆虐得綿綿無力死氣沉沉時,唯有它越熱越精神,越燥越響亮;落葉蕭瑟的秋季,嘶嘶的蟬鳴,正是它用盡一聲最后的余力,來告誡人們冬的來臨,珍重秋的果實。
蟬,是有智慧的生物。它們歷經生命的蛻變,來到人間,只歌唱一個夏天。它們絕不貪婪,絕不為自己多爭取些時間。它們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它們知道在那寒冬來臨前趕緊蟄伏,以待來年。
我注視著被掏空的死亡的蟬,我知道,它只是暫時離去,或者它,從未離開。
作者簡介:沈周霄,男,漢族,碩士研究生,系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