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發(fā)現(xiàn)人類身上有一種很奇妙的情緒反應,面對大起大落時能夠努力保持情緒穩(wěn)定,但卻總在陰淘里翻船,遇小事奓毛。緒爆發(fā)的臨界點到底在哪里?我們提供以下參考:
3月刊我們再次與陳坤相約,這已經是陳坤第六次登上《智族GQ》的封面。這次我們和陳坤在一家劇院完成拍攝,與以往不同,如今的陳坤多了一重身份。
@白亦初:“愛這個東西是,你要對他們負責,不是來找孩子們喜歡你的感覺?!币幻≌Z老師的同感。班上是四十八個八九歲的孩子,有的時候我對他們很嚴格,真的算是全年級最嚴,有的時候帶著他們一起玩。我能感覺到班上的有些孩子不是很喜歡我,應該沒有人喜歡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人吧?可是我不想改變,班主任是要對他們負責任的。
@陳冉妮:好想去學表演??!總覺得每個人都藏著一個演員夢,一個武俠夢。
@Padawan:感覺坤哥一直在跟自己和解,他很孤獨。最初的憤怒與現(xiàn)在的改變,都是希望能有一個懂他精神世界的人。認真聽完了整篇文章。坤哥不再是我腦海中曾經的某個角色,他是一個有糾結、有性格、有故事、有陰影的人?;蛟S我們對自己的認知還不夠,所以才需要從別人的反應里,找尋自我的意義。
《一家只賣滯銷書的書店》:書店已經是一座城市的稀缺資源了,而一家不賣暢銷書只賣滯銷書的書店聽起來總覺得不合時宜。我們的這篇報道就是想給你展示一家小書店的多種角色:它是店主修復童年傷痛的避難所,是趣味相投者的社區(qū),也行使著書店古老的權力——決定你看什么書。算法會推薦相近的趣味,獎項會鼓勵一時之選,但書店會遵守最苛刻的標準:時間。不能溫和地將選書的權力交付于別人,是書店屢受挑戰(zhàn)、卻不曾消失的原因。文章推出后,收到了不少讀者的共鳴。
@Charlene:2012年冬天第一次意外走進豆瓣書店,所有人都靜悄悄地在翻書。當時帶走了本余英時先生的《重尋胡適歷程》,大概20塊,在書柜前躊躇其他時,有個店員經過,看了眼我手上的書,也不完全是在對著我地說了句:喜歡胡適啊。溫和,笑盈盈的。感謝這篇文章,讓現(xiàn)在掙扎在繁華瑣碎生活里的自己突然看見人生很久以前那個清涼汽水般的難得瞬間。那個時刻對于我來說很重要。
@insomniacs:我要去北京。我要考上那個大學,然后約燈塔去這個書店,讓下午三點的太陽照過來。
@Healcy:豆瓣書店是留下我大學四年青春的地方,每個月去一到兩次,后來常常帶朋友去,它很小,沒有沙龍簽售這樣的活動,書不是暢銷排行榜上的那些,但它會讓我放平靜,在這里,看書與買書都是很輕松、很簡單的事情。大四的時候,我曾經按照北京書店地圖步行去尋找一家獨立書店,但是再沒有找到。豆瓣書店也有很久沒有去了,上周還和朋友說一起去看一看,很想念那里。
@關赟斐:這是我看過的最優(yōu)秀的報道之一,通過一家書店一個人寫出了時代的變遷和問題。藏在文字背后的那位記者(更像是作家)應該是另一位豆瓣書店老板,清醒而有堅守。
@烏字加一點:一篇文章看了38分鐘,仿佛經歷了更久。隱隱惦記著那165塊錢,最后意識到有比它更讓人著急的事:我自己多久沒好好讀書了?——擔心它活不下去、活不好,其實更像擔心自己。
@鹿北游: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俞是非:你可以說他不思進取墨守成規(guī),也可以說他以自己的方式,頑強地和時代洪流作著固執(zhí)又無力的反抗。但毫無疑問,這些書店的存在,讓城市的底蘊變得更豐滿、包容了些。即使如消失的季風,也給城市留下了幾處擦不掉的烙印,存在讀者的記憶中,換了一種方式繼續(xù)講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