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弘
今欲求人,必須審訪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設令此人不能濟事,只是才力不及,不為大害。誤用惡人,假令強干,為害極多。但CL-~-惟求其才,不顧其行。太平之時,必須才行俱兼,始可任用?!獏蔷ぁ敦懹^政要·擇官》
【釋義】選用人才,一定要仔細訪查了解他們的品行。若一個人品行是好的,可以任用他。假使一個人不能把事辦好,只是能力達不到,不會造成大的危害。但是,如果錯誤地用了壞人,他的能力又很強,那將造成極大的危害和損失。在亂世時候選用人才可以只求有才能,不管品行,但太平之時,必須才能、品行都好,方可任用。
【作者簡介】吳兢(670-749年),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唐朝著名史學家,武周時入史館,修國史。著有《貞觀政要》等。
【寫作背景】《貞觀政要》屬專題性史書,共十卷,約成書于唐開元八、九年。吳兢寫作此書是借古諷今,借歌頌唐太宗時代的德政,告誡后世君王要擇善從之,以利江山穩(wěn)固。
【現(xiàn)實意義】這段話是《貞觀政要》記載唐太宗與魏征談如何用人時魏征的言論。重視人才的品行,這一在選人、用人方面的成功經(jīng)驗和做法對現(xiàn)代社會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第一,“才行兼?zhèn)?、以行為先”,是選人用人的根本標準?!安判屑婢恪笔菬o可爭議的人才標準,但通常才行兼?zhèn)涞娜撕茈y得。如果在行與才之間選擇,“行”應當是第一位的。品行高潔無論在何種時代、何種組織中,都是第一位的。如果為了一時的政績,或者被小人的言語和物質賄賂所收買、被“假忠誠”所蒙蔽,重用了品行不良的“才”人,遲早會遭受用人失誤之苦,給組織和事業(yè)帶來損失。
第二,“亂世重才,治世兼俱”,“才行關系”隨世情的差異而演變。在社會處于激烈變革之時,“才”對于獲得一場戰(zhàn)爭的勝利、一項特殊任務的完成、一個緊急事項的成功處置等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治世、在和平年代,“才”的作用顯得并不是那么突出或不成為勝負的決定因素。相比而言,“行”對于社會穩(wěn)定、組織文化的優(yōu)良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重用“才行兼俱”之人顯得更為重要。
改革開放以來,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過程中,“以GDP論英雄”的人才觀,對于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與此相伴而生的腐敗卻敗壞了社會風氣,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這些腐敗“能人”“出問題都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新時代選人用人,要更加重視德行,正是對“重才輕行”的用人觀的校正。
作者單位:北京行政學院
責任編輯:張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