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梅
摘 要:官渡區(qū)古建筑眾多,由于城市建設的快速發(fā)展,許多古建筑面臨被拆除的危險,還有的因建造時間久,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破損嚴重,依附于其上的彩畫也歷經滄桑,病害嚴重,急需保護。官渡區(qū)文物管理部門非常重視彩畫保護工作,對此進行了許多探索,總結出彩畫保護的一些方法和技術,希望能為縣區(qū)基層文物管理部門彩畫的保護和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彩畫;特色;價值;病害;保護方法
官渡區(qū)屬歷史文化名城昆明市的主城區(qū),位于市中心東南、滇池東北岸,是古滇國的發(fā)祥地之一,地理位置優(yōu)越,氣候宜人。各族人民在這美麗富饒的土地上世代相承,創(chuàng)造了豐富絢爛的文化遺產,其中古建筑最為豐富,僅官渡古鎮(zhèn)就有“七閣、八廟、九寺”之多,這些古建筑大多保留了明清的建筑風格,特別是彩畫部分,尤為突出,在城市建設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這些彩畫由于其依附的建筑不斷破損,在城中村改造中被拆除或重建,彩畫也隨之消失,無法傳承和延續(xù),彩畫的保護顯得越來越迫切。為此,官渡區(qū)文物管理部門成立了課題組,對官渡區(qū)范圍內古建筑彩畫的保存現狀、價值、存在問題、保護措施等進行專題調研,希望借此引起社會各界對古建筑彩畫保護工作的重視,也為區(qū)文物保護工作及城中村開發(fā)建設提供依據,為我們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添磚加瓦。
一、古建筑彩畫遺存狀況
中國古建筑彩畫有幾千年的發(fā)展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發(fā)展、成熟和完善,成為世界上風格獨特的一門建筑科學。昆明歷史悠久,文化類型豐富,許多保留下來的建筑和建筑彩畫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其中的彩畫更是昆明傳統(tǒng)古建筑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官渡區(qū)、特別是官渡古鎮(zhèn)的古建筑規(guī)模大、保存較好,建筑風格迥異,可以說是昆明地區(qū)古建筑的縮影。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官渡區(qū)現有各級保護古建筑43項,大多為寺、廟、閣樓、宮、庵和民居,在這些古建筑的斗拱、門窗、梁柱,枋、檁,橫披板上都繪制有大量精美的彩畫,由于官渡為民族聚集區(qū),宗教文化繁榮,彩畫也受到影響,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宗教性特征,無論其建筑形制、式樣、彩畫裝飾風格等都可代表昆明地區(qū)的建筑風貌及審美特征,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歷史和科學價值。然而近年來城市建設飛速發(fā)展,很多珍貴的古建筑被拆除,有的移到別處重建,古建筑上的彩畫隨之消失或被破壞。還有的因政府人力、物力和財力有限,長期未得到修繕。現今保存狀況越來越不容樂觀,政府雖然加大了文物保護的力度,但依然未能扭轉其被拆除的命運和破敗趨勢。官渡區(qū)古建筑彩畫遺存狀況也非常危急,真正完整保留下來的非常稀少。經過課題組成員多次勘察,并聘請省、市文物專家現場調研、指導,最后確定官渡區(qū)地域上遺存有原狀真跡彩畫且保存較好的古建筑僅有:官渡土主廟、主君殿及岳王殿、法定寺大殿、高廟興國寺、羅衙寶元庵大殿、寶豐寶象庵、關鎖乙真宮大殿、后所小寺大殿。其它的彩畫,部分在后期的修繕過程中,受到了人為的破壞,變成了現代工藝制品;部分受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破損嚴重,難以辨識。
二、彩畫藝術特色、價值
官渡區(qū)現存建造最早的古建筑是位于官渡古鎮(zhèn)的土主廟和法定寺,由于戰(zhàn)亂和自然災害的影響,這些古建筑也多次被焚毀,彩畫也未能幸免。在多次重建和修繕過程中,彩畫也歷經滄桑,不斷演變、發(fā)展。土主廟始建于唐南詔時期,清光緒十四年重建,大殿檐下建有一組精美的斗拱,規(guī)模宏大,其上遍施五彩,圖案華美、造型生動。法定寺為宋時建,現存大殿為清代早期建筑,外檐裝飾華麗,其上的彩畫色彩豐富、搭配精妙。二者都是清代末期彩畫的精品,是官渡區(qū)現今保存最好,最具文化、藝術價值彩畫,現為云南省重點保護單位。
官渡區(qū)古建筑遺存的彩畫既有我國古建筑彩畫的共性,又有其地方彩畫的典型特色。共性是在單體建筑的正立面,屋檐下的梁、枋、柱、檁等木構部分都遍施彩畫,每個單體建筑無論大殿、正房、廂房都遵循明間為主,次間為輔的原則,而一組建筑群又遵循大殿或正房為主,兩邊廂房或配殿為輔的原則。在具體的形式設計上是屬程式化的裝飾藝術,從遺存下的彩畫來看,官渡區(qū)古建筑彩畫可分為二類:一類是比較正規(guī)的,按官式風格繪制的,彩畫嚴謹有法度,嚴格按旋子彩畫的“三段式”構圖,即把兩柱之間的檁、枋等木構件劃分為枋心、找頭和箍頭三斷,每個部位都按照程式化的圖案紋飾來描繪。土主廟大殿和法定寺大殿的彩畫就屬此類,現存彩畫圖案基本清晰,色彩豐富,構圖考究、技法嫻熟,工藝精湛,充分體現了古代彩畫工匠的高超技藝和審美情趣。另一類是相對隨性的具有民間特色的彩畫,這些彩畫分布在區(qū)內遍布鄉(xiāng)村的寺、廟、宮、觀,在構圖上相對前者要活潑、自然,不拘泥于程式,在不違背當時等級制度的前提下,有很強的自由創(chuàng)造性,符合當地社會文化習俗及審美習慣。官渡區(qū)古建筑遺存的彩畫大多為后者,屬于具有濃郁鄉(xiāng)土藝術特色的地方彩畫,雖受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的影響,沒有違反彩畫大的規(guī)矩,但有較大的隨意性。如寶象庵大殿左右廊正墻上抱頭梁彩畫,一邊是標準的“三段式”構圖,一邊卻畫成“雙枋心”構圖,左右不對稱,不知是有意而為,還是缺乏專業(yè)常識所致。還有些建筑上彩畫找頭、箍頭、盒子上的圖案紋樣,經過重新變化創(chuàng)造,顯得沒有章法。從這些可以看出,雖然清朝彩畫發(fā)展達到鼎盛,彩畫制作的技藝已很高,但處于偏遠地區(qū)的畫工繪畫技藝、美術功底還是很欠缺。
除了上面提到的彩畫,官渡區(qū)許多古建筑上還有一種彩畫,遺存數量較多,這就是繪制在古建筑大殿或廂房的檐廊格扇門上面板型木構件上的板壁畫,一般每個單體建筑少則有9幅,多則有15幅,連續(xù)繪制一個主題故事,繪制題材主要以經典歷史小說、民間故事、傳說為主。官渡區(qū)現存板壁畫的古建筑有土主廟的主君殿和岳王殿,興國寺、寶元庵、寶象庵、乙真宮、后所小寺,繪制題材主要以《三國演義》、《岳飛傳》、《西游記》為主,也有部分繪制“二十四孝”中的經典故事。此類彩畫主要宣傳的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突出其教化作用,但在技法上參差不齊,有的還不夠成熟。此外還有以“文人雅鑒”為題材繪制的花鳥畫,清供圖,這類畫構圖考究、技法相對嫻熟一些。
總的來說,官渡區(qū)現存的彩畫在功能上它都是依附于建筑本體之上的一種集建筑裝飾與審美教化為一體的建筑藝術,既能賞心悅目給人的美的享受,又能傳承傳統(tǒng)美德,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同時還具有防蟲蛀、防腐蝕的功能。其彩畫的類型和繪法受“旋子彩畫”及“蘇式彩畫”的影響,既有規(guī)格比較高,按官式風格繪制,比較精美的彩畫,也有當地畫工結合當地習俗、民族文化、審美經驗后創(chuàng)作出的一種地方建筑彩畫,其民間藝術風格的特點非常明顯,在技法上笨拙而樸實、直觀而率真。
三、現存彩畫存在問題
古建筑彩畫大多暴露在建筑外檐,非常容易受到風吹日曬、雨淋、空氣污染、溫濕度變化等自然因素的侵害,也易受燈光照射、祭祀焚燒等人為因素的干擾、破壞。課題組通過對遺存彩畫進行認真研究分析,認為:官渡區(qū)現存彩畫因繪制年代久,又缺乏基本養(yǎng)護,損壞較為嚴重,許多處于城中村的建筑,受環(huán)境制約,彩畫保存狀況更糟,大量被污染,不同程度出現起甲、龜裂、空鼓、剝落等病害。
1.病害主要可歸納
(1)顏料層表面積塵、結垢、變色。
(2)粉底層褪色、粉花、脫落。
(3)地仗層空鼓、起翹、剝落。
2.病害的成因有自然和人為因素
(1)自然因素。不同季節(jié)溫濕度的變化導致顏料、粉底、地仗層不斷老化;陽光的照射,特別是紫外線、紅外線使彩畫出現光澤黯啞,彩畫顏料龜裂、脫落,彩畫材料老化、變質等問題。
(2)人為因素。焚香祭祀、燃放煙火等活動,造成彩畫發(fā)黑,顏色失真;長時間缺乏清洗、除塵、加固等維護,導致彩畫被污染和損害;在后期的修繕過程中,所選擇的材料不合要求,繪制程序不規(guī)范導致彩畫出現褪色、開裂、脫落等問題。
四、對彩畫保護工作的思考
在眾多文物保護工作中,古建筑彩畫保護修復是一個起步較晚的保護類型,目前在國內外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而成熟的保護技術,各國保護理念也千差萬別。針對彩畫保護、修復的方法與技術的研究,還屬于摸索和探討階段。官渡區(qū)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對古建筑的維修和彩畫保護工作進行了多年探索,總結出一些適合官渡區(qū)彩畫保護的方法,可供縣區(qū)基層文物文物管理部門參考和借鑒。
1.重視古建筑彩畫檔案資料的收集與儲存工作。首要的是聘請專業(yè)攝影師,對所有原狀真跡彩畫和古建筑周邊風貌、環(huán)境等進行全方位拍攝,盡可能收集詳盡的彩畫信息,以豐富官渡地方彩畫內容檔案資料,為研究昆明地區(qū)多樣性彩畫提供珍貴的原始素材。
2.加強對古建筑彩畫的研究及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中國古代建筑彩畫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彩畫繪制和修復體系,博大精深,紛繁復雜。昆明地處邊陲,文化類型多樣,其建筑彩畫受到中原文化和地方本土多元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的彩畫類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和社會價值。由于縣區(qū)文物管理部門專業(yè)人才匱乏,對彩畫的研究工作進展緩慢。省、市文物部門應加強對地方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或組成專家組到基層對當地的彩畫研究工作進行指導,幫助縣區(qū)工作人員盡快成長。
3.抓好日常預防性保護工作。加強日常巡視、監(jiān)測工作對彩畫保護至關重要,隨著城市建設的發(fā)展,許多保留在鄉(xiāng)村中的古建筑,有的殘破不堪,面臨被拆除之險;有的雖已申報為文物保護單位,但由于維修資金緊張,一時不能兼顧;有的建筑檐木槽朽,屋面漏雨等也危及到彩畫的安全,只有加強日常巡查,及時發(fā)現問題,才能防患于未然。
4.注重傳統(tǒng)修復方法與現代科技的有機結合。在彩畫修復中,要遵循繪制的工藝和程序,修復材料要符合要求,填補的顏色要與整體畫面協(xié)調一致,要遵循“修舊如舊”和“最小干預”的原則,確保修復后彩畫的質量穩(wěn)定。另外,還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做好修復前后的信息采集和分析研究,進行色度測試,判斷修復材料對彩畫的干預度,以便為今后修復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借鑒。
5.健全保護機制,杜絕各種對彩畫的破壞行為。文物管理部門應聯(lián)合街道、社區(qū)、管理使用者健全多級文物保護網,堅決杜絕在古建筑內燃放煙火、鞭炮、開設齋堂等活動,確保或盡可能減少煙塵對彩畫的污染、破壞。同時加強對在古建筑彩畫上亂涂亂畫等行為的打擊力度,并制定相關的處罰措施和舉報獎勵機制,確保彩畫安全。
6.專列彩畫保護修復資金,加大對彩畫保護力度。當前古建筑彩畫破損的情況比較嚴重,彩畫的修復費用偏高,管理使用單位或個人大多無力承擔,政府部門應增加文物保護經費投入,專列彩畫修復資金,對破損嚴重的彩畫及其所依托的古建筑進行搶救性修復。另外,在制定全區(qū)文物保護規(guī)劃時,也要列出急需搶救保護的文物清單,分年逐步推進。
官渡區(qū)古建筑彩畫既是昆明地區(qū)彩畫的一部分,也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對其進行有效保護與研究,最大限度的延續(xù)其生命,傳承其價值,是一項長期而艱巨工程,課題組僅完成了前期的勘查調研,更艱巨的保護、利用工作,還有待后來者開啟、推進。
參考文獻:
[1]昆明市官渡區(qū)文物志編纂委員會.《昆明市官渡區(qū)文物志》[M].1983
[2]王海濤著.《昆明文物古跡》昆明市博物館組編,1989.3
[3]曹懷義.《淺談古代建筑彩畫保護修復理念》.文物世界,2013.01
[4]孫大章.《中國古代建筑彩畫》.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
[5]李敏.《陜西省古代建筑彩畫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中國民族博覽,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