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曉楠
與其他行業(yè)緊跟風口、乘勢發(fā)展不同,一直以來,對個性化教育的追求和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平衡,這兩個根深蒂固的痛點使得教育行業(yè)的改革困難重重。如今,人工智能技術“遍地開花”,“AI+教育”將會給教育行業(yè)帶來怎樣的變化?乂學教育松鼠AI創(chuàng)始人栗浩洋認為,“未來20年,教育一定是AI+,而智適應教育會是大方向”。
2016年,AlphaGo與李世石對弈,一子落下,棋手無悔。從此,4∶1的比分刻在了歷史的石碑柱上,同時,也將人工智能從角落推向了歷史舞臺的正中央。就像任何舞臺上的主角從來不乏追隨者一樣,在這股AI浪潮中,有人潮頭弄浪,有人臨時造船,有人憑風直上九萬里……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自動駕駛、無人機等產品一股腦兒的出現,“AI+”就像諾基亞手機里的貪吃蛇一樣,到底這條蛇能有多長,“青銅”玩家是看不到結果的……
如今,AI已經在醫(yī)療、金融、自動駕駛、零售等領域中點陣畫圖,而教育,作為傳承文化的重要行業(yè),會是下一個嗎?
乂學教育松鼠AI創(chuàng)始人栗浩洋認為:“未來20年,教育一定是AI+,而智適應教育會是大方向。”
9個小時后,Tom Mitchell決定加入松鼠AI
近日,在“全球AI+智適應教育峰會”上,全球機器學習教父、人工智能領域頂尖科學家Tom Mitchell教授,正式宣布加入松鼠AI,出任松鼠AI的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
是的,就是那本學習人工智能的學生必定不可錯過的教材《機器學習:一種人工智能方法》的作者、全球高校AI領域排名第一的卡內基梅隆大學(CMU)計算機科學學院院長,被業(yè)界人士稱為“機器學習教父”和“機器學習祖師爺”的Tom Mitchell教授,決定加入乂學教育松鼠AI,和栗浩洋一起搞教育了。
為什么要進軍教育領域?又或者說,為什么選擇松鼠AI?
“我對教育領域一直很感興趣,20世紀90年代,我編寫了一本關于機器學習的教材,始終認為教育是我職業(yè)生涯中的重要一環(huán),但我最近才開始關注AI對教育的應用,那是因為,我認為現在的時機比較成熟了?!盩om Mitchell教授解釋道,在過去,AI還沒有成熟到能夠理解如何使用計算機來促進教學的程度,而在現在以及未來十年里,計算機教育將迎來真正的爆發(fā)。部分原因在于,現在我們已經有不少公司成功地將計算機科學應用于教育領域,最近的AI技術也取得了重大進展,相信在未來幾年,我們還會見到更多的技術進步。所以,現在正是將人工智能與教育結合在一起的好時機。
而談到為什么會選擇松鼠AI?在Tom Mitchell教授看來,松鼠AI的創(chuàng)立團隊都是由頂級科學家和商業(yè)精英組成的,在他們的已有成績中看到了AI與教育結合的成功模式。另外,他們創(chuàng)業(yè)的初衷是希望將這個世界變得更好。而這一點對于他來說,要比單純注重商業(yè)利益要重要得多。最重要的是,選擇和松鼠AI團隊這樣有趣的小伙伴一起工作,就是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而這將為教育界帶來一場革命。
另外,在談到與松鼠AI的合作過程中,Tom Mitchell教授還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一直以來,對于享有“機器學習教父”盛譽的Tom Mitchell教授來說,想要和他進行合作或是學術交流的人很多,對于他來說,時間是很寶貴的。因此,在與乂學教育松鼠AI創(chuàng)始人栗浩洋進行會面交談時,本來只安排了2個小時的時間,但后來,因為志同道合,談論的話題太有趣,兩個人一共聊了9個小時。而在這9個小時之后,Tom Mitchell教授就決定加入松鼠AI,擔任松鼠AI的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
改變固有的教育范式,“智適應學習”將實現“個性化”教學
在《論語》里面有這樣一個典故,說是有一日,孔老夫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嗎?”孔老夫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先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么能聽到就去做呢?”子路聽后,若有所思地退出去了。緊接著,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地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嗎?”孔子立即回答:“對啊,應該立刻實行?!比接衅鹕砀孓o之后,公西華不解地問道:“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么是相反的呢?”孔老夫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的意見,三思而行?!?/p>
可以說,這是教育行業(yè)中有關“因材施教”的一大典范,可一直以來,由于師資力量有限,對于很多連教學資源都獲取不到的學生來說,真正做到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能力進行因材施教似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如今,借助AI,我們能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
栗浩洋認為,乂學教育松鼠AI的“智適應學習”系統(tǒng)具備超納米級的知識點拆分體系,就好像高清電視,當像素細膩度足夠的時候,就可以給學生進行更為精準的用戶畫像,更加清晰精準地看出學生的知識結構哪里掌握了,哪里還沒有掌握。而松鼠AI系統(tǒng)的推薦算法就像今日頭條的算法一樣,給每個孩子推薦最適合他的水平的學習內容,不會太難也不會太簡單,實現“個性化”教學。
那么,什么是“智適應學習”呢?這就要從自適應學習說起。其實,關于自適應學習(Adaptive Learning)的概念并不是最近才出現的。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智能輔導系統(tǒng)”中,就是在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習水平對學生進行簡單分層,然后根據分層的結果進行教學。
但由于學生個體性的差異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局限性,這種分層并不能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它只是一種十分粗糙的個性化教育,系統(tǒng)功能不夠精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很難找到最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案。因此,理論上來說,系統(tǒng)分的層級越多、越復雜越好,但這樣對機構的測評和教研能力要求也會隨之水漲船高。除此之外,注入先進技術后的系統(tǒng)升級所帶來的高昂成本也會抬高產品售價,令一般用戶望而卻步。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以深度學習為主要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迎來了發(fā)展的新時期,各行各業(yè)在AI的加持下,展現出了發(fā)展的新機遇。因此,AI+自適應學習讓“個性化”學習變得可能。而“智適應學習”的運作過程可以簡單概括為:搜集學生學習數據,預測學生未來表現,智能化推薦最適合學生的內容,最終高效、顯著地提升學習效果。
一直以來,“智適應學習”系統(tǒng)的最終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模擬人類教師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風格、學習行為、個人偏好和知識狀態(tài),利用AI實現教學策略實時地、動態(tài)地調整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內容和路徑,從而達到個性化教學的目的,繼而實現比特級教師一對一還要高的學習效率。
AI不會代替老師,但是不會運用AI的老師會被歷史淘汰
“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教書育人,教書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育人,對學生加以引導,塑造其品質,鼓勵其創(chuàng)新?!薄癆I會代替老師嗎?絕對不會,但是不會運用AI的老師注定會被歷史所淘汰?!?/p>
在面對人們質疑,如果以后AI大肆進軍教育行業(yè),教師會不會被AI所替代時,栗浩洋如是說道。而類似這樣的解釋,栗浩洋不止說過一次了。又或者說,自從人工智能進入大眾視野以來,面對諸如這樣的“AI威脅論”時,類似這樣的解釋,“栗浩洋們”說了不止一次了。
一直以來,科技的進步都是為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服務的,隨著技術的日益發(fā)展、進步、成熟,人們逐漸從繁瑣、復雜的勞動中解放出來,進而去做一些更加具有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的事情。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期待,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教師能夠從教書的繁重任務中解放出來,從而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因材施教,對其進行個人品質的塑造,對其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性進行開發(fā)。這樣,是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點,找到自己喜歡并且擅長的事情呢。
關于“AI+教育”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將給教育行業(yè)帶來怎樣的變革?栗浩洋有著美好的期待。他表示,希望未來的松鼠AI能夠做成像“蘇格拉底+達芬奇+愛因斯坦”的智慧結合體一樣,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舉一返三、舉一返百的能力。有了AI的加持,教育的效率將會提升十倍,孩子會比現在聰明十倍。過去,一個國家只有幾十個精英,現在各行各業(yè)聚集了幾十萬個精英,而未來通過AI,將能培養(yǎng)出幾億個精英。
在AI的加持下,幾千年的教育到底能不能發(fā)生顛覆性的變革,而作為工具的AI,在以后能否像“互聯網+”一樣,無所不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許,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