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
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和中國,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都使用過印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各國的印章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只有中國的印章不但完整地保存下來,而且從作為身份憑證和行使職權的工具成功轉化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當然也可以是點贊的工具,就像2018年熱播的某清宮劇調侃乾隆在喜歡的書畫上蓋各種鑒賞章,高興了敲一個,不高興了也敲一個,這可能就是最早的點贊和彈幕。我覺得我們藝術愛好者有別于其他的職業(yè)人士,我們就應該是朝氣蓬勃的,這樣我們才有創(chuàng)作欲望和靈感源泉。
我們這里暫且不去討論印章誕生于哪個國家,這應是史學家或考古學家去研究的。作為篆刻家或篆刻愛好者,我們期盼去找尋中西方印章藝術的審美點,以汲取我們的創(chuàng)作營養(yǎng)。西方人擅把一條線變成一個點,就好比電話和互聯(lián)網,他們喜歡把事物數字化或流程化。記得我以前在俄羅斯學習繪畫時,老師甚至會要求在畫一根線條時停頓幾次。現(xiàn)在身邊很多初學篆刻的朋友常常與我交流刀法,問是先刻橫線還是豎線,我覺得篆刻執(zhí)刀與我們平時吃飯拿筷子無異,怎么拿沒關系,最主要是把東西吃進嘴里。我們中國人擅把一個點變成一條線,這可能和我們與生俱來的想象力和較高的情商有關,只是有時候這種想象力容易被我們成長的環(huán)境限制。其實說到中西方的審美,我個人覺得就一個時期來講它們甚至擁有一個共同階段,從中西方制作的陶器上我們可以找到這個審美的共通點。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以新石器時代最為鼎盛,陶器是用泥土捏造成形后,用火燒制而成。甚至有一種說法,中國印章是源自制作陶器紋飾的陶拍。陶器在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中同樣使用廣泛。我們來比較在古埃及和中國仰韶文化這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燒制出的陶器,無論在器形還是紋飾上都有很多共同點。與印章相同,陶器制作的目的首先是實用,但隨著制造業(yè)的發(fā)展,它便發(fā)展成為審美藝術的一部分。
說到從點到線,又回到我們的主題上來,因為我們不能像當下流行的古裝劇一樣穿越回秦漢與古人對話,所以我們只有從古人留下的作品中窺探到他們的藝術構思。對于一方靜止的古印,我們怎么能從中延伸,把一個平面變成立體是我們應該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