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昌
所謂“貪泉”,并非虛言,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稌x書》稱:“不至州(廣州)二十里,地名石門,有水曰貪泉?!毖灾忚?。據(jù)說此泉功能了得,凡飲者,非貪即墨,由不得自己,“故前后刺史皆多黷貨”。
面對可以改變?nèi)诵缘摹柏澣保藗儺?dāng)避之唯恐不及,偏偏有一個人不信邪,想要挑戰(zhàn)這個“凡飲者,非貪即墨”的傳說。話說東晉朝,一個叫吳隱之的人。雖家境貧寒,但志存高遠(yuǎn)。他飽覽詩書,以儒雅顯于世。即使每天喝粥,也不受外來之財,母親去世時,他悲痛萬分,每天早晨都以淚洗面,行人皆為之動容。當(dāng)時韓康伯是他的鄰居,韓康伯之母常對康伯說:“你若是當(dāng)了官,就應(yīng)當(dāng)推薦像他那樣的?!?/p>
這樣一位孝順的能人,當(dāng)官時被派往廣東任刺史。上任之始,聽說此地有一貪泉可以讓人在貪墨的路上身不由己,他不以為然,決心以身一試。“乃至泉所,酌而飲之”,而且賦詩一首,以明心志:“古人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dāng)不易心?!?/p>
吳隱之以伯夷叔齊之志勉勵自己,“酌貪泉而覺爽”,隨即以破除貪泉神話的姿態(tài)走馬上任。他在刺史任上清操逾厲,檢束自修,飲食常常不過青菜、干魚而已,帷帳器服皆付于外。開始人們都以為吳隱之不過是新官上任,裝裝樣子,誰知他還真做到了清廉自守,善始善終。任職期滿,吳隱之從廣州乘船返回建康時,依然身無長物,全然不似前后刺史離任歸還時“船載洋貨,車裝珍寶”的“氣派”。
吳隱之飲貪泉而不貪,讓中國歷史上多了一個清官的典型,成就一段讓后人津津樂道的佳話。尤其重要的是,他打破了“飲貪泉可使人貪”的神話。這讓當(dāng)時和吳隱之一樣在廣東任職,身陷貪墨之中的官員們很不自在:以前可以說此地有個貪泉,我不想貪,奈何是貪泉作怪?,F(xiàn)在人家吳隱之飲了貪泉,不但沒貪,而且還很清廉,而且名揚宇內(nèi),你讓我們的這張老臉往哪放?以前在受審的公堂之上可以對天發(fā)誓,說自己因為一時糊涂,誤飲貪泉,以致貪墨。如此托詞,或許還可以討得審案大人的同情,躲過一劫,免受牢獄之災(zāi),至少也可以從輕發(fā)落??!現(xiàn)在你讓我們到哪里去找借口?
于是,當(dāng)?shù)刎澒僖恢侣曈憛请[之:清官你自為之,奈何在喝了貪泉之后?
于是,清官吳隱之前面多了一個古怪的定語:“好事者?!?/p>
要知道,吳隱之任職之地,在東晉時可是貪官高發(fā)區(qū)。《晉書》上說:“廣州包帶山海,珍異所出,一篋之寶,可資數(shù)世,然多瘴疫,人情憚焉。惟貧窶不能自立者,求補長史,故前后刺史多黷貨?!边@么多為得“一篋之寶”“歷盡千辛萬苦”的貪官,你吳隱之一個“好事”的舉動就讓他們的貪墨之跡無所遁形,最后一塊遮羞布也給撕下來了。你說,貪官能不怨恨吳隱之?
讀晉史《吳隱之傳》,掩卷沉思之際,目光經(jīng)常從遙遠(yuǎn)的晉朝飄落到今天現(xiàn)實的土地上:法庭之上,許多落馬的官員在懺悔中把自己違法犯罪的原因或說成是受到了資產(chǎn)階級享樂思想的侵蝕,或是身在官場身不由己,總之歸罪于飲“貪泉”之后。也許“貪泉”的因素或多或少存在,但那畢竟是外因,內(nèi)因才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根本。把罪責(zé)全都推到這些上面,想把自己撇干凈,搞得一臉無辜相,那是萬萬說不過去的。根子還是出在自己的身上,豈不聞飲了貪泉水的吳隱之所言:“試使夷齊飲,終當(dāng)不易心?!?/p>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