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遼代節(jié)日的文化因素分析

        2019-06-06 01:01:20李春雷李榮輝
        地域文化研究 2019年3期
        關(guān)鍵詞:文化

        李春雷 李榮輝

        916年,契丹迭剌部的耶律阿保機建元神冊,登基稱帝,遼代始立。此后,阿保機帶領(lǐng)驍勇善戰(zhàn)的契丹人南征北戰(zhàn),東攻西伐,最終建立了東到大海,西既流沙,南至河北白溝,北迄貝加爾湖的廣袤帝國。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大和與漢人的接觸,契丹人逐漸受到漢文化的影響,但并未拋棄本族的原有文化。對漢文化,契丹人采取揚棄的態(tài)度進行吸收,南北分治,便是這種態(tài)度的具體體現(xiàn)。對大部分漢民族節(jié)日,契丹人在接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變和發(fā)展。

        關(guān)于遼代的節(jié)日,學界研究甚少,僅在張國慶的《遼代社會史研究》一書中有所介紹。但其僅對傳統(tǒng)節(jié)日進行了簡單的梳理,對于遼代皇帝、皇后生日所設置的圣節(jié)并未提及,也沒有深入研究。本文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梳理分析。

        一、遼代的節(jié)日

        (一)傳統(tǒng)節(jié)日

        1.正旦,正月初一,又稱“元旦”。始見于《后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傳·陳翔傳》:“時正旦朝賀,大將軍梁冀威儀不整,(翔)奏冀恃貴不敬,請收案罪,時人奇之?!雹伲铣危┓稌希骸逗鬂h書》卷67《黨錮傳·陳翔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2213頁?!哆|史》記載:“正旦,國俗以糯飯和白羊髓為餅,丸之若拳,每帳賜四十九枚。戊夜,各于帳內(nèi)窗中擲丸于外。數(shù)偶,動樂,飲宴。數(shù)奇,令巫十有二人鳴鈴,執(zhí)箭,繞帳歌呼,帳內(nèi)爆鹽壚中,燒地拍鼠,謂之驚鬼,居七日乃出。國語謂正旦為‘廼捏咿唲’。”①(元)脫脫:《遼史》卷53《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7頁。(元)脫脫:《遼史》卷19《本紀第十九·興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6-227頁。這是契丹本民族的一種風俗習慣。

        在遼代,慶祝正旦的活動主要有受賀、納貢、儀禮。遼太宗時期,明確規(guī)定正旦要接受朝賀,并定為國家的正式律令?!哆|史》記載:“十一月壬午,以永寧、天授二節(jié)及正旦、重午、冬至、臘并受賀,著令。”②(元)脫脫:《遼史》卷4《本紀第四·太宗下》,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50頁。關(guān)于納貢,《遼史》中亦有記載:“三月庚寅,兀惹烏昭度以地遠,乞歲時免進鷹、馬、貂皮,詔以生辰、正旦貢如舊,余免?!雹郏ㄔ┟撁摚骸哆|史》卷13《本紀第十三·圣宗四》,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49頁。除此之外,遼代還有正旦禮,但有關(guān)正旦禮的詳細情況缺乏記載。

        每年正旦前后遼宋互派使臣祝賀雙方正旦節(jié)日,《遼史》記載遼宋互派使臣資料整理如下:

        十二月丙申,宋遣周漸等來賀千齡節(jié)。丁酉,復遣張若谷等來賀正旦。④(元)脫脫:《遼史》卷14《本紀第十四·圣宗五》,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62頁。

        十二月戊子,宋遣李行簡、張信來賀千齡節(jié)。⑤(元)脫脫:《遼史》卷15《本紀第十五·圣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80頁。

        十二月庚戌,宋遣胥偃、王從益、崔暨、張懷志來賀來歲正旦。⑥(元)脫脫:《遼史》卷18《本紀第十八·興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14頁。

        十二月甲寅,宋遣章頻、李懿、王沖睦、張緯、李紘、李繼一來賀永壽節(jié)及來歲正旦。⑦(元)脫脫:《遼史》卷18《本紀第十八·興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15頁。

        十二月,宋遣段少連、杜仁贊來賀來歲正旦,楊偕、李守忠來賀永壽節(jié)。⑧(元)脫脫:《遼史》卷18《本紀第十八·興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16頁。

        十二月庚申,宋遣鄭戩、柴貽范、楊日華、張士禹來賀永壽節(jié)及正旦。⑨(元)脫脫:《遼史》卷18《本紀第十八·興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17頁。

        七年春正月戊戌朔,宋遣高若訥、夏元正、謝絳、張茂實來賀正旦及永壽節(jié)。⑩(元)脫脫:《遼史》卷18《本紀第十八·興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0頁。

        十二月庚寅,宋遣張沔、侯宗亮、薛申、侍其濬、施昌言、潘永照來賀永壽節(jié)及來歲正旦。?(元)脫脫:《遼史》卷53《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7頁。(元)脫脫:《遼史》卷19《本紀第十九·興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6-227頁。

        十二月己未,宋遣賀正旦及永壽節(jié)使居邸,帝微服往觀。?(元)脫脫:《遼史》卷19《本紀第十九·興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8頁。

        十一月戊申,太后遣太師盆奴、政事舍人高正使宋賀正旦。?(元)脫脫:《遼史》卷14《本紀第十四·圣宗五》,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62頁。

        秋七月丙子,命耶律釋身奴、李操充賀宋生辰國信使副,蕭涅袞、齊泰賀宋正旦使副。?(元)脫脫:《遼史》卷15《本紀地十五·圣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71頁。

        九月丁未,以駙馬蕭璉、節(jié)度使化哥、知制誥仇正己、楊佶充賀宋生辰正旦使副。?(元)脫脫:《遼史》卷15《本紀地十五·圣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80頁。

        冬十月戊子,遣耶律繼崇、鄭玄瑕賀宋正旦。?(元)脫脫:《遼史》卷16《本紀第十六·圣宗七》,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86頁。

        秋七月甲寅,以查剌、耿元吉、韓九、宋璋為來年賀宋生辰正旦使副。?(元)脫脫:《遼史》卷16《本紀第十六·圣宗七》,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87頁。

        冬十月壬寅,遣堂后官張克恭充賀夏國王李德昭生日使,耶律掃古、韓王充賀宋太后生日使副。①(元)脫脫:《遼史》卷16《本紀第十六·圣宗七》,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90頁。(元)脫脫:《遼史》卷18《本紀第十八·興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16頁。

        閏九月壬辰朔,以蕭伯達、韓紹雍充賀宋正旦使副,唐骨德、程昭文賀宋生辰使副。②(元)脫脫:《遼史》卷16《本紀第十六·圣宗七》,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92頁。

        十二月,以蕭從政為歸義軍節(jié)度使,康筠監(jiān)門衞,充賀宋正旦使副。③(元)脫脫:《遼史》卷16《本紀第十六·圣宗七》,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93頁。

        十二月己巳,遣蕭諧、李琪充賀宋正旦使副。④(元)脫脫:《遼史》卷17《本紀第十七·圣宗八》,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98頁。

        十二月丁卯朔,遣耶律遂英、王永錫充賀宋太后生辰,蕭速撒、馬保永充賀正旦使副。⑤(元)脫脫:《遼史》卷17《本紀第十七·圣宗八》,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01頁。

        六月戊子朔,以耶律思忠、耶律荷、耶律暠、遙輦謝佛留、陳邈、韓紹一、韓知白、張震充賀宋兩宮生辰及來歲正旦使副。⑥(元)脫脫:《遼史》卷17《本紀第十七·圣宗八》,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03頁。

        十二月丁未,宋遣仇永、韓永錫來賀千齡節(jié)。命耶律育、吳克荷、蕭可觀、趙利用充賀宋生辰使副,耶律元吉、崔閏、蕭昭古、竇振充來歲賀宋正旦使副。⑦(元)脫脫:《遼史》卷17《本紀第十七·圣宗八》,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05頁。

        冬十月戊戌,以蕭革、趙為果、耶律郁、馬保業(yè)充來歲賀宋正旦使副。⑧(元)脫脫:《遼史》卷18《本紀第十八·興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13頁。

        秋七月,獵平地松林。以蕭達溥、王英秀、蕭麓、張素羽充來歲賀宋正旦生辰使。⑨(元)脫脫:《遼史》卷18《本紀第十八·興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14頁。

        秋七月甲子朔,以耶律寔、高升、耶律迪、王惟允充兩宮賀宋生辰使副,以耶律師古、劉五常充賀宋來歲正旦使副。⑩(元)脫脫:《遼史》卷18《本紀第十八·興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15頁。

        秋七月戊子朔,上始親政,以耶律庶征、劉六符、耶律睦、薄可久充賀宋來歲正旦使副。?(元)脫脫:《遼史》卷16《本紀第十六·圣宗七》,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90頁。(元)脫脫:《遼史》卷18《本紀第十八·興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16頁。

        六月癸丑朔,皇子寶信奴生。以耶律信、呂士宗、蕭袞、郭揆充賀宋生辰及來歲正旦使副。?(元)脫脫:《遼史》卷18《本紀第十八·興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16頁。

        冬十月以耶律祥、張素民、耶律甫、王澤充賀宋生辰正旦使副。?(元)脫脫:《遼史》卷18《本紀第十八·興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18頁。

        十二月,遣耶律斡、秦鑒、耶律德、崔繼芳賀宋生辰及正旦。?(元)脫脫:《遼史》卷18《本紀第十八·興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19頁。

        十一月癸巳朔。以耶律元方、張泥、韓至德、蕭傅充賀宋生辰 正旦使副。?(元)脫脫:《遼史》卷18《本紀第十八·興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0頁。

        十二月,以蕭迪、劉三嘏、耶律元方、王惟吉、耶律庶忠、孫文昭、蕭紹筠、秦德昌充賀宋生辰及來歲正旦使副。?(元)脫脫:《遼史》卷18《本紀第十八·興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0頁。

        六月戊寅朔,以蕭寧、耶律坦、崔禹稱、馬世良、耶律仁先、劉六符充賀宋生辰使副;耶律庶成、趙成、耶律烈、張旦充來歲賀宋正旦使副。①(元)脫脫:《遼史》卷19《本紀第十九·興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6頁。

        2.立春,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一般在每年春節(jié)前后。遼代對立春非常重視,有專門的立春儀。

        皇帝出就內(nèi)殿,拜先帝御容,北南臣僚丹墀內(nèi)合班,再拜。可矮墩以上入殿,賜坐。帝進御容酒,陪位并侍立皆再拜。一進酒,臣僚下殿,左右相向立?;实鄞麽?,等第賜幡勝。臣僚簪畢,皇帝于土牛前上香,三奠酒,不拜。教坊動樂,侍儀使跪進彩杖?;实郾尥僚#砂找陨媳蹦铣剂诺ぼ瘍?nèi)合班,跪左膝,受彩杖,直起,再拜。贊各祗候。司辰報春至,鞭土牛三匝。矮墩鞭止,引節(jié)度使以上上殿,撒谷豆,擊土牛。撒谷豆,許眾奪之。臣僚依位坐,酒兩行,春盤入。酒三行畢,行茶。皆起。禮畢。②(元)脫脫:《遼史》卷53《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6頁。

        其中的鞭春牛習俗,周朝便有,寓意為送走寒氣,迎來春天,勸農(nóng)耕,象征著春耕開始。這種風俗起自上古,沿之漢魏晉以至唐、宋、明、清,鞭打活動的內(nèi)容也日益豐富。遼代也吸取了漢文化中的這個風俗,且其重視程度更甚,除了這種官方的風俗習慣,民間亦有其風俗,《遼史》記載:“立春,婦人進春書,刻青繒為幟,像龍御之;或為蟾蜍,書幟曰‘宜春’?!雹郏ㄔ┟撁摚骸哆|史》卷53《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7頁。

        3.人日。首見于西漢東方朔《占書》:“歲后八日,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清明,則所生之物育;陰則災?!币栽┖蟀巳諆?nèi)的陰晴來占卜一年八種事物的兇吉狀況,天晴則所當之物昌盛,反之則有災。與《遼史》所記基本一致,“凡正月之日,一雞、二狗、三豕、四羊、五馬、六牛,七日為人。其占,晴為祥,陰為災。俗煎餅食于庭中,謂之‘薰天’?!雹埽ㄔ┟撁摚骸哆|史》卷53《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7頁。

        4.中和節(jié)。始設于唐德宗時期,德宗認為:“前世上巳、九日,皆大宴集,而寒食多與上巳同時,欲以二月名節(jié),自我為古,若何而可?”泌謂:“廢正月晦,以二月朔為中和節(jié),因賜大臣戚里尺,謂之裁度。民間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種相問遺,號為獻生子。里閭釀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豐年。百官進農(nóng)書,以示務本。”帝悅,乃著令,與上巳、九日為三令節(jié),中外皆賜緡錢燕會。⑤(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139《列傳第六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4367頁。該節(jié)傳入遼國后,變?yōu)楹笞迨捠涎缯埢首逡墒系墓?jié)日。契丹語謂之“‘()里尀’?!ǎ├铩?,請也,‘尀’時也。”⑥(元)脫脫:《遼史》卷53《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8頁。

        5.上巳節(jié)。上巳是周朝以前就已出現(xiàn)的節(jié)日,《周禮·春官·女巫》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雹叽薷呔S校點:《周禮·春官·宗伯第三》,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5頁。注曰:“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沫浴”;又據(jù)《風俗通》記載:“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兩水之上,執(zhí)簡招魂,祓除不祥?!雹啵|漢)應劭撰,吳樹平校譯:《風俗通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20頁。由此可知,周朝既有上巳日“祓禊”和“執(zhí)簡招魂”之風。魏晉以后,上巳節(jié)定為三月三日。《遼史》記載:“三月三日為上巳,國俗,刻木為兔,分朋走馬射之。先中者勝,負朋下馬列跪進酒,勝朋馬上飲之。國語謂是日為‘陶里樺’。‘陶里’,兔也;‘樺’,射也?!雹伲ㄔ┟撁摚骸哆|史》卷53《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8頁。崔高維校點:《周禮》,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2頁。該節(jié)日入遼后變?yōu)樯渫霉?jié)。但是對于其原有的“祓禊”之俗,民間仍襲之?!哆|史》記載:“時馬唐俊有文名燕、薊間,適上巳,與同志祓禊水濱,酌酒賦詩。”②(元)脫脫:《遼史》卷140《列傳三十四·文學下》,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453頁。由此可見,上巳到了遼地,產(chǎn)生了新的習俗,即“射兔”,但是并未摒棄原有的“祓禊”之俗。

        6.寒食節(jié)。稍晚于上巳的節(jié)日,在清明節(jié)的前兩天。據(jù)說是重耳為報介子推于其流亡時之功,欲燒山逼出介子推,不料將其燒死。后人為紀念介子推,在三月禁火三日,是為寒食?!哆|史》記載:“六月甲子,詔月祭觀德殿,歲寒食,諸帝在時生辰及忌日,詣景宗御容殿致奠?!雹郏ㄔ┟撁摚骸哆|史》卷24《本紀第二十四·道宗四》,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86頁。可見,遼人不僅接受了這個節(jié)日,而且非常重視。

        7.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的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正式成為民俗節(jié)日是在唐宋之后,后發(fā)展為在這一節(jié)日游春、踏青。到了唐朝,又融合了寒食、修禊以及掃墓之風。二者雖混為一談,但仍有先后之別,一般清明前兩日為寒食,第三日是清明。遼代的清明節(jié)繼承其春游和飲食之俗,而祭祀仍用寒食節(jié)?!哆|史》載:“三月乙未,清明。與諸王大臣較射,宴飲。”④(元)脫脫:《遼史》卷9《本紀第九·景宗下》,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05頁。

        8.佛誕節(jié)?!哆|史》記載:“二月八日為悉達太子生辰,京府及諸州雕木為像,儀仗百戲?qū)模菫闃?。悉達太子者,西域凈梵王子,姓瞿曇氏,名釋迦牟尼。以其覺性,稱之曰‘佛’。”⑤(元)脫脫:《遼史》卷53《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8頁?!镀醯尽酚涊d為“四月八日”,實因所依經(jīng)論不同而異。⑥經(jīng)論中佛誕日有二,長阿含經(jīng)、薩婆多論等謂二月八日佛出生;瑞應經(jīng)、灌佛經(jīng)等謂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生?!督鹗贰酚涊d:“正隆元年十一月癸巳,禁二月八日迎佛。”⑦(元)脫脫:《金史》卷5《本紀第五·海陵》,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107頁。可知遼代卻有“二月八日”迎佛之俗,故非《遼史》記載之誤。

        9.夏至。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至遲于漢代變?yōu)楣?jié)日?!哆|史》記載:“夏至之日,俗謂之‘朝節(jié)’。婦人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雹啵ㄔ┟撁摚骸哆|史》卷53《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8頁。

        10.六月十八日?!镀醯尽酚涊d為入伏之日?!哆|史》記載:“六月十有八日,國俗,耶律氏設宴,以延國舅族蕭氏,亦謂之‘竓里尀’?!雹幔ㄔ┟撁摚骸哆|史》卷53《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8頁。與中和節(jié)對應,是皇族耶律氏宴請后族蕭氏的日子。

        11.中元節(jié)。為七月望日,本為祭祀祖先的節(jié)日,后來派生出一些神話傳說。道教稱之為“中元節(jié)”,而佛教謂之“盂蘭盆節(jié)”?!哆|史》記載:“七月十三日,夜,天子于宮西三十里卓帳宿焉。前期,備酒饌。翼日,諸軍部落從者皆動蕃樂,飲宴至暮,乃歸行宮,謂之‘迎節(jié)’。十五日中元,動漢樂,大宴。十六日昧爽,復往西方,隨行諸軍部落大譟三,謂之‘送節(jié)’。國語謂之‘賽咿唲奢’?!荨?,好也?!雹猓ㄔ┟撁摚骸哆|史》卷53《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8頁。其中的“迎節(jié)”“送節(jié)”,迎、送的應該是逝去的亡魂。

        12.中秋節(jié)。又名仲秋節(jié),史書中關(guān)于中秋的最早記載見于《周禮·夏官·大司馬》:“中秋,教治兵。”?(元)脫脫:《遼史》卷53《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8頁。崔高維校點:《周禮》,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2頁。中秋賞月在唐代已經(jīng)非常流行,到了宋代,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jié)?!哆|史》記載:“八月八日,國俗,屠白犬,于寢帳前七步瘞之,露其喙。后七日中秋,移寢帳于其上。國語謂之‘捏褐耐’?!雹伲ㄔ┟撁摚骸哆|史》卷53《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8頁。(元)脫脫:《遼史》卷53《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9頁。

        13.重陽節(jié)。農(nóng)歷九月初九日,故又稱為“重九”??赡芷鹪从谇镉稳娘L俗,后來才演變?yōu)榫旁戮诺歉呋顒英谒握作?,李露露:《中國古代?jié)日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44頁。。遼人對此節(jié)較為重視,記載頗多。現(xiàn)將遼代重九節(jié)史料摘錄如下:

        九月庚子,以重九宴飲,夜以繼日,至壬子乃罷。③(元)脫脫:《遼史》卷7《本紀第七·穆宗下》,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4頁。

        閏九月庚辰,重九,駱駝山登高,賜群臣菊花酒。④(元)脫脫:《遼史》卷10《本紀第十·圣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16頁。

        九月甲戌,次黑河,以重九登高于高水南阜,祭天。賜群臣命婦菊花酒。⑤(元)脫脫:《遼史》卷11《本紀第十一·圣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24頁。

        九月甲戌,免重九節(jié)禮。⑥(元)脫脫:《遼史》卷27《本紀第二十七·天祚皇帝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25頁。

        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為負,罰重九宴。射畢,擇高地卓帳,賜蕃、漢臣僚飲菊花酒。兔肝為臡,鹿舌為醬,又研茱萸酒,灑門戶以禬禳。國語謂是日為‘必里遲離’,九月九日也。⑦(元)脫脫:《遼史》卷53《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9頁。

        重九儀:北南臣僚旦赴御帳,從駕至圍場,賜茶。皇帝就坐,引臣僚御前班立,所司各賜菊花酒,跪受,再拜。酒三行,揖起。⑧(元)脫脫:《遼史》卷53《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7頁。

        14.燒甲日。契丹語謂之“戴辣”,“戴”,燒也;“辣”甲也,故定此名。《契丹國志》記為:“十月小春”。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月孟冬,正小春之時,蓋因天氣融和,百花間有開一二朵者,似乎初春之意思,故曰小春。”⑨(宋)吳自牧:《夢粱錄》卷6,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年,第45頁。十月小春又稱“小陽春”⑩周一平、沈茶英:《歲時紀時辭典》,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56頁。,實因天氣溫和所以名之。遼代“十月十五日”,不僅是“小春”之意,也是望祭木葉山日?!哆|史》記載:“歲十月,五京進紙造小衣甲、槍刀、器械萬副。十五日,天子與群臣望祭木葉山,用國字書狀,并焚之。?(元)脫脫:《遼史》卷53《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8頁。(元)脫脫:《遼史》卷53《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9頁。

        15.冬至。二十四節(jié)氣中之一,時間約在農(nóng)歷十一月份,又稱“日南至”。因其在農(nóng)業(yè)上起著重要的作用,逐漸被人重視,上古時期曾經(jīng)作為年節(jié)?陳久金、盧蓮蓉:《中國節(jié)慶及其起源》,上海:上??萍冀逃霭嫔?,1989年,第160頁。。正式將冬至定為節(jié)日約始于漢代,《漢書》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志第五·禮儀中》,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3127頁。。后世發(fā)展為皇帝祭天之日,遼代亦不例外,亦有冬至祭天之俗。遼人對于此節(jié)亦較為重視,《遼史》記載較多,現(xiàn)將史料摘錄如下:

        十一月癸卯,冬至,被酒,不受賀。?(元)脫脫:《遼史》卷7《本紀第七·穆宗下》,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6頁。

        十一月戊寅,宴賞休哥及有功將校。乙未,南院樞密使兼政事令郭襲上書諫畋獵,嘉納之。辛丑,冬至,赦,改元干亨。①(元)脫脫:《遼史》卷9《本紀第九·景宗下》,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02頁。

        三月己丑,罷番部賀千齡節(jié)及冬至、重五貢。②(元)脫脫:《遼史》卷14《本紀第十四·圣宗五》,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59頁。

        十一月戊寅,冬至,有事于太祖、景宗、興宗廟,不受群臣賀。③(元)脫脫:《遼史》卷21《本紀第二十一·道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52頁。

        上元之歲,歲在甲子,天正甲子朔夜半冬至,日月五星聚于虛度之初,陰陽遲疾并自此始。④(元)脫脫:《遼史》卷42《志第十二·歷象志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535頁。

        冬至日,國俗,屠白羊、白馬、白雁,各取血和酒,天子望拜黑山。黑山在境北,俗謂國人魂魄,其神司之,猶中國之岱宗云。每歲是日,五京進紙造人馬萬余事,祭山而焚之。俗甚嚴畏,非祭不敢近山。⑤(元)脫脫:《遼史》卷53《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9頁。

        冬至朝賀儀:臣僚班齊,如正旦儀?;实邸⒒屎蟀萑?,臣僚陪位再拜?;实邸⒒屎笊钭?,契丹舍人通,臣僚入,合班,親王祝壽,宣答,皆如正旦之儀。謝訖,舞蹈,五拜,鞠躬。出班奏‘圣躬萬?!?;復位,再拜,鞠躬。班首出班,俛伏跪,祝壽訖,伏興,舞蹈,五拜,鞠躬。贊各祗候。分班,不出,合班。御牀入,再拜,鞠躬。贊進酒。臣僚平身。引親王左階上殿,就欄內(nèi)褥位,搢笏,執(zhí)臺琖,進酒。皇帝、皇后受琖訖,退就褥位,置臺,出笏,俛伏跪。少前,自通全銜臣某等謹進千萬歲壽酒。俛伏興,退,復褥位,再拜,鞠躬。殿下臣僚皆再拜,鞠躬。宣答如正旦儀。親王搢笏,執(zhí)臺,分班。皇帝、皇后飲酒,奏樂;殿上下臣僚皆拜,稱‘萬歲壽’,樂止。教坊再拜,臣僚合班。親王進受琖,至褥位,置臺琖,出笏,引左階下殿。御牀出。親王復丹墀位,再拜,鞠躬。贊祗候。分班引出。班首右階上殿奏表目進奉。諸道進奉,教坊進奉過訖,贊進奉收。班首舞蹈,五拜,鞠躬。贊各祗候。班首出,臣僚復入,合班謝,舞蹈,五拜,鞠躬。贊各祗候。分班引出。聲警,皇帝、皇后起,赴北殿。皇太后于御容殿,與皇帝、皇后率臣僚再拜?;侍笊舷悖栽侔?。贊各祗候。可矮墩以上上殿?;侍笕M御容酒,陪位皆拜?;侍笊钭;实劬吐杜_上褥位,親王押北南臣僚班丹墀內(nèi)立?;实墼侔荩剂沤园?,鞠躬?;实蹤趦?nèi)跪,?;侍髩塾?,復位,再拜。凡拜,皆稱‘萬歲’。贊各祗候。臣僚不出,皇帝、皇后側(cè)座,親王進酒,臣僚陪拜,皇太后宣答,皆如正旦之儀。臣僚分班,不出,班首右階上殿奏表目,合班謝宣宴,上殿就位如儀。御牀入?;实圻M皇太后酒如初,各就座行酒,宣飲盡,如皇太后生辰之儀?;屎筮M酒,如皇帝之儀。三進酒,行茶,教坊致語,行殽饍,大饌,七進酒。曲破,臣僚起,御牀出,謝宴,皆如皇太后生辰儀。⑥(元)脫脫:《遼史》卷53《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5-876頁。

        16.臘節(jié)。亦稱臘辰,為十二月辰日?!哆|史》記載:“臘辰日,天子率北南臣僚并戎服,戊夜坐朝,作樂飲酒,等第賜甲仗、羊馬。國語謂是日為‘炒伍侕尀’?!次閬酢?,戰(zhàn)也。”⑦(元)脫脫:《遼史》卷53《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9頁。而中原史料中多記載“開元定禮,三祭皆于臘辰,以應土德。”⑧(元)脫脫:《宋史》卷130《志第五十·禮六》,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520頁。這表明開元年間,將臘辰定為三祭之日,與戰(zhàn)無關(guān)。臘辰之“戰(zhàn)”義,是該節(jié)日契丹化的一種體現(xiàn)。

        17.熱節(jié)?!哆|史》記載:“皇帝即位,凡征伐叛國俘掠人民,或臣下進獻人口,或犯罪沒官戶,皇帝親覽閑田,建州縣以居之,設官治其事。及帝崩,所置人口、府庫、錢粟,穹廬中置小氈殿,帝及后妃皆鑄金像納焉。節(jié)辰、忌日、朔望,皆致祭于穹廬之前。又筑土為臺,高丈余,置大盤于上,祭酒食撒于其中,焚之,國俗謂之熱節(jié)。”①(元)脫脫:《遼史》卷49《本紀第十八·禮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38頁。該儀式則為熱節(jié)儀,《契丹國志》謂之“燒飯”②(宋)葉隆禮:《契丹國志》卷23《建官制度》,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251頁。。

        (二)遼代帝后的圣節(jié)

        皇帝的生辰設置節(jié)日自唐玄宗始,后世襲之,而遼代不僅將皇帝的生辰設為圣節(jié),而且將太后的生辰設為圣節(jié)?,F(xiàn)將遼代圣節(jié)資料整理如下:

        表1 遼代圣節(jié)統(tǒng)計表

        二、遼代節(jié)日的文化內(nèi)涵

        節(jié)日的確定,只不過是人類有意識地賦予某個固定時間的一種文化內(nèi)涵,這種文化可能在政治、經(jīng)濟、宗教或戰(zhàn)爭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其產(chǎn)生的意識根源是客觀唯心主義。最初的節(jié)日是在人類蒙昧無知的時代產(chǎn)生的,對某些天體運行規(guī)律,或物候規(guī)律無法解釋的情況下,賦予這些變化時節(jié)的一種特殊含義,這也是有的節(jié)氣轉(zhuǎn)化為節(jié)日的一個重要原因。

        通過對大量史料的梳理,基本理清了遼代的各種節(jié)日淵源及其風俗習慣,這些節(jié)日風俗習慣也蘊含著一定的文化內(nèi)涵。

        (一)游牧文化

        “契丹舊俗,其富以馬,其強以兵。縱馬于野,弛兵于民。有事而戰(zhàn),彍騎介夫,卯命辰集。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強射生,以給日用,糗糧芻茭,道在是矣?!雹伲ㄔ┟撁摚骸哆|史》卷59《本紀第二十八·食貨志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923頁。由此可見,契丹人是游牧業(yè)為主,漁獵業(yè)輔之的生業(yè)模式,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四時捺缽”制度。遼代的中和節(jié)和六月十八日,從二者的時間來看,二月是冬季,氣候寒冷,蕭氏家族的主要居地在中京及燕云一帶,氣候溫和,適宜于遼國北部上京地區(qū)的耶律姓人去“南方”避寒,而六月十八日是炎熱的夏季,居住在南方的蕭氏家族正好到北方?jīng)鏊囊杉易寰拥厝ケ苁?。所以,宴請的時間并非當月當日,而應是一個較長的時間段。②陳永志:《契丹史若干問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57頁。這實際上從側(cè)面反映了遼代的“四時捺缽”制度,南京地區(qū)為遼人的冬捺缽之地,而上京地區(qū)則為其夏捺缽之地,不僅顯示了耶律、蕭族的顯貴,同時也增強了兩族的姻親關(guān)系??梢哉f,遼代的中和節(jié)是寡頭政治和四時捺缽制度下產(chǎn)生的節(jié)日,對維護遼國的統(tǒng)治有很大的作用。此外,上文所述的“熱節(jié)”“穹廬中置小氈殿,帝及后妃皆鑄金像納焉”,目的是便于四時捺缽途中祭祀先帝。③王凱:《遼代禮制研究》,吉林大學博士畢業(yè)論文,2017年6月,第20頁。

        (二)狩獵文化

        契丹人的生業(yè)模式是游牧業(yè)為主,漁獵業(yè)輔之,由此可知,狩獵在契丹人的社會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狩獵為契丹人提供部分肉食品和毛皮。第二,狩獵也是契丹人的一種練兵方式。《遼史》記載:“朕之畋獵,非徒從樂,所以練習武事也?!雹埽ㄔ┟撁摚骸哆|史》卷4《本紀第四·太宗下》,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48頁。遼代的許多節(jié)日習俗,如上巳節(jié)的“射兔”之俗,清明節(jié)皇帝與諸王“較射”,重陽節(jié)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都體現(xiàn)了遼人的狩獵文化,其中的“射虎”,食“鹿舌”,反映了獨具特色的遼代“秋山”文化。雖然關(guān)于遼代節(jié)日的狩獵活動記載不多,但是有“射兔日”這樣的節(jié)日,說明狩獵在遼代的社會生活中還是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飲食文化

        如上文所述,契丹人過著游牧漁獵的生活,牧業(yè)是契丹人的主要食物來源,獵業(yè)活動則作為游牧業(yè)的補充,契丹人提供食物和毛皮。除食物外,飲食內(nèi)容還包含酒、茶,以及一些外來的飲食品。這些本土的和外來的飲食品,構(gòu)成了契丹人特有的飲食文化。

        1.食品文化。契丹早期的主要食物來源是游牧生產(chǎn)的肉類產(chǎn)品。建國前后,農(nóng)業(yè)從漢地傳入契丹,后來西瓜等物又從西方傳入,大大豐富了契丹人的食物種類。而契丹人賦予了某些食品以特定的節(jié)日內(nèi)涵,形成了獨有的節(jié)日食品文化,各種食品的制作和樣式,在節(jié)日中都有相應的體現(xiàn)。如:人日節(jié)的“薰天”之俗,吃的是煎餅,端午節(jié)渤海膳夫進“艾糕”,立春儀中提到的“春盤”,即“立春日,春餅生菜相饋食,號春盤,唐以前有之?!雹萃跞篙嫞骸豆沤袷挛锟肌肪?,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7年,第9頁。其實,宋亦有立春日擺春盤,吃春餅的習俗。蘇軾《浣溪沙》:“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⑥(宋)蘇軾:《蘇軾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22頁。而重九的“兔肝為臡,鹿舌為醬”,說明契丹人狩獵所得較為豐富,而且對食品的精致程度有很高的要求。

        2.飲酒文化?!侗笔贰肪砭攀摹镀醯鳌酚涊d其俗:“父母死而悲哭者,以為不壯,但以其尸置于山樹之上,經(jīng)三年之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因酹而祝曰:‘冬月時,向陽食若我射獵時,使我多得豬鹿’”?!磅保宕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曰:“祭也?!薄稄V韻》曰:“以酒沃地?!雹伲h)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卷28《第十四篇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51頁??芍醯っ褡灏丫朴糜诩漓?,這是關(guān)于契丹用酒的最早記載。契丹人的好酒之性在史書中記載頗多,遼穆宗嗜酒成性,酒醉后遭人殺害。而對于節(jié)日這類特殊的日子,飲酒更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用酒表現(xiàn)為賜酒、進酒和宴飲的風俗習慣。如:二月一日中和節(jié)和六月十八日,耶律姓和蕭姓兩大家族之間互相宴請。酒肯定是不可或缺的飲品;上巳節(jié)的射兔之俗,負者跪進酒,勝者馬上飲;還有“祓禊水濱,酌酒賦詩”等,這可能是對唐代詩酒文化的一種繼承;而清明節(jié)的“宴飲”之俗,可能并非定制,《遼史》中重午儀記載:“引退,從駕至饍所”,其中的“饍所”應該是重午宴的宴請之地,又提到“酒三行”,可見重午宴亦有飲酒之俗?!哆|史》又記載:“會同三年端午,如式燕飲”。而重九節(jié),則有皇帝賜群臣命婦菊花酒和以茱萸酒灑門戶以禬禳之俗;臘辰日,又有“并戎服”“作樂飲酒”之俗;而在祭黑山這樣祀神的活動中,亦有用酒之俗;“冬至日,國俗,屠白羊,白馬,白雁,各取血和酒,天子望拜黑山”;還有冬至朝賀儀“皇太后三進御容酒”,親王要向皇太后進酒,立春儀皇帝“進御容酒”。

        由此可見,酒在遼人的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亦或是節(jié)日慶祝和祀神的活動中,酒都是不可缺少的,歡則以酒作樂,祀則以酒作祭,祝則以酒作賀。在近年來的考古發(fā)掘中,也發(fā)現(xiàn)了許多與酒有關(guān)的遼代文化遺存。

        3.飲茶文化。飲茶之風應該是從中原傳入的,傳入的時間有待考證。立春儀冬至儀,有“行茶”之禮,重九儀有皇帝賜茶之禮。飲茶的習慣應該是從中原漢地傳入,而在立春、冬至、重九儀式用茶,是將中原漢地的飲茶習慣賦予了相應的節(jié)日文化內(nèi)涵。

        (四)宗教信仰文化

        1.薩滿文化

        薩滿文化是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通行的傳統(tǒng)信仰形式,契丹民族也不例外,薩滿文化的一些習俗在遼代的節(jié)日、節(jié)慶中得到了具體的詮釋。佛教傳入遼地,薩滿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并未消失。作為最原始的宗教信仰,薩滿文化信仰不僅延續(xù)了下來,而且在一些節(jié)日的禮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中原傳入的節(jié)日中,也加入了薩滿文化因素。

        正旦,契丹人用“擲糯飯丸”的方式來占卜來年吉兇,若丸為偶數(shù)則吉,奏樂宴飲,為奇數(shù)則兇,需要薩滿以“驚鬼”的方式驅(qū)除災禍,以求得神靈保佑。

        八月八日“屠瘞白犬”,目的是驅(qū)趕鬼魅、趨吉辟邪,守護寢帳,是一種典型的薩滿儀式。②邱冬梅:《遼代契丹薩滿教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7年,第121頁。

        十月十五日,是望祭木葉山日,“紙造小衣甲、槍刀、器械萬副”并“國字書狀”燒之,這種儀式正是薩滿文化信仰中自然崇拜的體現(xiàn)。③杜美林:《契丹族社會生活中薩滿文化研究》,渤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該祭祀活動繼承了契丹人薩滿文化傳統(tǒng)形態(tài)中山崇拜的內(nèi)容,這種原始的薩滿文化祭山活動,被遼代各位皇帝所重視,后定為法定節(jié)日。

        重九本是中原節(jié)日,入遼后增加“祭天”之俗,又“研茱萸酒,灑門戶以禬禳”,其中的“祭天”和“禬禳”都是薩滿文化的傳統(tǒng)習俗。

        冬至日入遼后,變?yōu)榧漓牒谏降墓?jié)日。遼代黑山是管理契丹人死后魂魄的地方,祭拜或望拜黑山,儀式嚴格,契丹人認為不嚴格尊崇儀式而近山,會冒犯山神。祭祀所用的犧牲之物有白色的馬、羊、雁的血液和酒,每年從各地集人馬紙張等諸事,都要在祭祀黑山時焚燒掉。從中可以看出,黑山不僅有掌握契丹人魂魄的傳說,還有契丹早期薩滿文化的靈魂崇拜內(nèi)容。契丹人以白色為尊,所以祭祀皆取白馬、白羊、白雁之血,因此白色的動物也被賦予了另外一層含義。①邱冬梅:《遼代契丹薩滿教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7年,第81頁。

        《遼史》記載:“十二月戊申,千齡節(jié),祭日月,禮畢,百僚稱賀?!雹冢ㄔ┟撁摚骸哆|史》卷10《本紀第十·圣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12頁。此中的“祭日月”,亦源于薩滿文化信仰中的日月崇拜。這些節(jié)日祭祀行為都是薩滿文化信仰在節(jié)日活動中的具體表現(xiàn)。

        2.佛教

        遼代初年,佛教傳入契丹,并迅速發(fā)展,很快影響到統(tǒng)治階級的上層,但遼太祖并不信仰佛教。遼太祖問侍臣:“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對。太祖曰:“佛非中國教?!北对唬骸翱鬃哟笫ィf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悅,即建孔子廟,詔皇太子春秋釋奠”。可見,遼太祖并不信仰,也未推崇佛教。遼之崇佛,自太宗始,興宗以后,佛教發(fā)展達到了空前程度,甚至間接導致了遼王朝的滅亡。在佛教盛行的遼代,其風俗習慣也必然受到了佛教的影響,節(jié)日也不例外?!哆|史》記載:“二月八日為悉達多太子生辰,京府及諸州雕木為像,儀仗百戲?qū)?,循城為樂”。保寧八年“八月癸卯,漢遣使言天清節(jié)設無遮會,飯僧祝厘?!笔穫鬟|代佛教異常盛行,但是節(jié)日中的佛事活動并不多見,仍以薩滿文化活動較多。這也證明了薩滿文化信仰在契丹人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遼人雖然接受了佛教,但并未完全拋棄薩滿文化的信仰。

        (五)中原漢文化。

        契丹建國后,受到外來文化影響最深的便是來自中原的漢文化,在遼人的節(jié)日、節(jié)慶方面,更是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如正旦、立春、中和節(jié)、佛誕節(jié)、上巳節(jié)、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夏至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臘辰節(jié)、冬至節(jié)等,皆源于中原漢文化。遼人對這些節(jié)日的慶祝,雖然加入了一些本土化的習俗,但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漢文化習俗。如上巳節(jié),雖改為“射兔”之俗,但原有的“祓禊”習俗仍然保留;重陽節(jié)雖有“射虎”之俗,但“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仍然存在。十月十五日,祭木葉山,焚燒紙造“小衣甲、槍刀、器械”;冬至日,祭祀黑山,“每歲五京進人、馬、紙物萬余事,祭山而焚之?!雹郏ㄔ┟撁摚骸哆|史》卷53《本紀第二十二·禮志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79頁,可見,在祭祀木葉山和黑山的儀式中,已非純粹的薩滿文化傳統(tǒng)因素,而是受到了中原漢文化的影響,祭祀不再使用牛馬羊等實物,而選用全國各地五京的紙張制作戰(zhàn)衣和兵器。這說明契丹人薩滿文化信仰雖未發(fā)生改變,但是薩滿文化的內(nèi)容形態(tài)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已發(fā)生了變化。④邱冬梅:《遼代契丹薩滿教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7年,第81頁。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xiàn)代文化
        構(gòu)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人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女优中文字幕有码|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观看在线人视频| 欧美 国产 日产 韩国 在线|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久| 日本一区人妻蜜桃臀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a毛片全部免费播放|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国产| 91精品国产在热久久| 巨茎中出肉欲人妻在线视频| 最新国产日韩AV线| 97国产精品麻豆性色| 国产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深爱网| 欧美黑人性暴力猛交喷水黑人巨大| 日日摸夜夜欧美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语对白黄色|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国产精品美女黄色av| 三级网站亚洲三级一区|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白嫩少妇激情无码|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二区| 日本道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ā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国产无码十八禁| 中文字幕人乱码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 亚洲精品国产av成人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国产| 美女污污网站| 少妇熟女天堂网av天堂| 国产又爽又大又黄a片| 乱码一二区在线亚洲| 少妇性l交大片免费快色| 人人爽久久久噜人人看| 97人妻熟女成人免费视频| 蜜桃av夺取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