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近期,江南地區(qū)天氣潮濕悶熱,小雨連綿不斷,空氣濕度大容易加重人體濕氣,影響健康。那么,該如何防止?jié)駳馇趾θ梭w呢?
中醫(yī)稱濕氣為“濕邪”,是中醫(y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中的一種,屬陰邪,有重濁、黏滯、趨下的特點。因此,濕氣侵害人體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傷陽氣,表現為疲倦乏力、思睡、怕冷;蒙蔽清竅,表現為頭暈、頭重;阻遏氣機,表現為胃脹胃痛;濕困脾胃,表現為口淡無味、不思飲食、惡心欲吐;留滯肌膚,可出現肢體酸痛、酸脹、沉重;下注膀胱,可出現尿頻、尿急、尿痛;下注大腸、腹瀉、腹痛。
濕氣分外濕和內濕。外濕多因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住環(huán)境潮濕等外在的濕氣侵襲人體所致;內濕是由于脾胃虛弱,脾失健運,水濕停聚所致。因此,防止?jié)駳馇忠u人體,必須將外濕拒之體外,同時還需強健體魄,防止?jié)褡詢壬?h3>?濕氣可通過癥狀辨別
濕氣重者,通??蓮囊韵聨追矫姹鎰e:
起床時的狀態(tài) 早晨起床時,身體困重,感覺頭有東西裹著,或覺得身上有東西包著。中醫(yī)講“濕重如裹”,出現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說明濕氣重;起床時小腿發(fā)酸、發(fā)沉,也是體內有濕氣的典型特征。
大便 長期便溏或大便成形但會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都是體內濕氣重的表現;正常情況下,大便后一張手紙就可擦干凈,但體內有濕氣的人,要3~5張紙才能擦凈;如果大便不暢且不成形,也說明濕氣很重。
舌苔 “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器官。健康的舌頭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凈,干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濕;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fā)黃發(fā)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
防外濕簡單,只要做到下雨天減少外出、外出不慎淋雨及時更換衣物,洗完澡后充分擦干身體、吹干頭發(fā),保持房間干燥即可。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可打開風扇、空調,借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流通。而防止內濕,則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主要包括運動和食療。
運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因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愿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聚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fā)一系列的病癥。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各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步走、游泳、做瑜伽、練太極等運動,都有助氣血循環(huán),增加水分代謝,從而除內濕。
食療 科學地食用具有祛濕作用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除濕效果。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①多用可以驅濕的食材進行食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濕,甚至還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還可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可利尿、除濕。
②多用可以驅濕的調料進行食療。蔥、姜、蒜是家里常用的調料,具有良好的祛濕作用。例如:可嘗試在家里煮一碗熱辣辣的姜湯,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fā)過汗以后,病癥就會有所緩解。
③保持清淡、適量、均衡的飲食習慣。經常食用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但不容易消化,反而會造成腸胃悶脹、發(fā)炎等癥狀,甜食及油炸食物又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fā)炎反應。因此,日常應該盡量以清淡飲食為主,保護腸胃健康,防止?jié)駳獾漠a生。
(摘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