愷蒂
三月帶兒子從倫敦回上海學漢語,轉(zhuǎn)眼已是兩月。小哥游學,當然也要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因為兵馬俑的名氣,他選擇了西安。
從上海坐火車,到西安后已經(jīng)夜幕降臨。從地鐵站走到鐘樓附近的旅館,小哥已經(jīng)這樣評論:“這個城市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哦!”
在西安三天,行程滿滿當當。雖然我們在世界各地旅行,從未跟過團,但這次,我在西安報了兩個團,一個是兵馬俑華清池,一個是華山。當然一方面是因為我自己的懶惰;另一方面,也想讓小哥體驗一下中國老百姓平常的旅游方式。
第一天自由活動,先去城墻騎自行車,騎了半圈,走了小半圈。然后去回民街、大清真寺、大雁塔,一天步行二十公里。因為我事先沒做攻略,沒意識到省博需要實名預約,到那里時看到排著的長隊,選擇放棄。小哥走路不怕累,晚飯時總結(jié)說,喜歡西安,并盼望第二天的兵馬俑。
次日清晨跟團出發(fā),導游一路慷慨陳詞,從秦皇漢武講到大唐盛世,時不時就要說一句“厲害了,我的國”,大贊我們正回到“大唐盛世、百國朝拜”的時代。導游語速極快,小哥半懂不懂,但仿佛明白了與西安第一次會面時的評語:“怪不得這個城市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導游也一再提醒到兵馬俑一號坑,千萬不要客氣,一定要拼命往前擠。小哥果斷拋開了英國學校好不容易教會的“小紳士風度”,見縫插針擠到第一排,將兵馬俑盡收眼底。
跟團的意外收獲是小哥體驗了“紅色旅游”的愛國情懷,在驪山華清池看了一場巨資打造的實景影畫《1212西安事變》。這個三年前才開放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景點,是所有旅行社必去的項目,可以選擇不看演出,那就得在外等待。原本我們不想去湊熱鬧,一個多小時可在驪山徒步,但因為下雨,所以還是選擇去接受教育。
在雨中排隊進入劇場,外面不太起眼的中式建筑,里面縱深宏大,全景式的劇場是挖進山里的。前十五分鐘觀眾與演員互動,三十年代的士兵、軍人及各種市井人物就在觀眾中間,仿佛是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街頭。座位被坡形舞臺覆蓋,上面是東北的父老鄉(xiāng)親和四季更替的廣袤大地。劇場四面及頂棚布滿了巨幅屏幕,加之聲光效果,音樂無比催情,投影相當壯闊。與觀眾相混的演員們舉著旗幟進行抗日游行,大喊“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等口號,一些起勁的觀眾也一起揮臂吶喊。四周屏幕出現(xiàn)了一架飛機,引擎聲轟鳴震耳,坡形舞臺升起,露出座位,于是,大家爭先恐后去搶座,人擠人的場面,瞬時回到當下。傳統(tǒng)劇場出現(xiàn),舞臺拉開,帷幕升起,光影晃動,舞臺正中是一架蔣委員長的座機,恰如剛在跑道上停穩(wěn)下來,蔣、張、楊的那出“西安事變”才正式開始。
這場演出在聲光影的技術(shù)上,應(yīng)屬世界一流,堪比漫威,小哥頗為興奮。導游說這個劇場及此劇的打造,耗資20億元。小哥掐指一算,不到三億美元。小哥說,這還不及《復聯(lián)四》的投資。
華山一日,六點半從西安出發(fā),八點半返回,十四個小時,在華山里的時間只有三個半小時,除了路程,其他時間都在排隊和等待中。華山雄偉壯麗、奇峻無比,西峰索道跨越萬丈深壑,其驚險刺激不亞于過山車。我們一路兼程,去了西、南、東三峰,最后從北峰索道下,如此險峻的群山萬壑,賽過小哥所見過的所有山脈。然而是否值得他生命中的十四小時?小哥說,也許不值,我說肯定值,因為不僅是美景盡收,更是讓小哥親身體驗了“人擠人”和“人山人?!钡恼嬲饬x。